央视版《三国演义》视频截图
每每想起《三国演义》中那些言语交锋的名场面,心中总会响起向智慧和说话艺术致敬的激烈掌声:诸葛亮舌战群儒、曹操煮酒论英雄、武乡侯骂死王朗、定三分隆中决策……你来我往,好不畅快。
那么问题来了,山东人诸葛亮与江东文武二十余人该如何辩论?河北人刘备和安徽人曹操怎么共论天下英雄?甘肃人董卓和内蒙古人吕布竟然吵得起架来?
三国时期的通用语言:洛语
类似于今天的普通话,三国时期也有“工作语言”。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一直孕育着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化。若欲在天南海北的人群之间实现有效沟通,就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消除方言隔阂、利于意义传达的通用语言。在我国历史中,每个时期都有特定的国家通用语言,它们在不同时期依次被称为“雅言”“通语”“汉音”“正音”“官话”和“国语”,以及我们最熟悉的“普通话”。
夏商周时期,商人向夏人学说话,周人又向商人学说话,所以当时的雅言为夏言。夏朝和商朝迁都频繁,但基本都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今河南境内。由此,雅言的标准音即以洛阳一带的洛阳音为基础,为古河洛语。
秦始皇统一六国起,稳定的中央集权开始为相对统一的语言形成创造客观条件。秦十五载而亡,后来两汉长达四百余年的统治为各方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摇篮,因此,较为统一的汉文化及语言得以逐渐形成。两汉分别定都长安和洛阳,承袭了夏商周时期的雅言(两汉时期也称“通语”),将洛语作为国语。
再看三国名场面
所以,只要三国时期的人物会说洛语,那谈天说地、吵架斗嘴便都不成问题。可真正的问题又来了,大家真的都会说洛语吗?
诸葛亮的家庭是琅琊的官吏之家、名门望族。其先祖诸葛丰曾于汉元帝时任司隶校尉,其父诸葛珪曾于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其兄诸葛瑾曾远赴京师洛阳深造学习。从家中世代为官来看,诸葛亮还是有条件学习并说一口流利洛语的。凭借洛语,诸葛亮当然可以与群儒辩论大展口才,成功与东吴联手抗曹。
再说诸葛亮的主公刘玄德——“初,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涿郡位于今河北省涿州市,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刘家世代在州郡为官,其祖父刘雄被举孝廉而官至东郡范令。所以,刘备也是生于官吏之家,且为贵族后辈,耳濡目染会讲一些洛语。
后来,刘备外出游学,广交各路豪杰。再后来,刘备便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也就有了之后三兄弟一起打天下的故事。所以说,凭借洛语,刘备应该是可以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
那南方人呢?江东少主孙权生于吴郡富春县(今浙江杭州)。不过,孙权的父亲孙坚为骁勇善战的大将,历任三县县丞,先后在黄巾起义中夺下宛城、与袁术联手征讨董卓,最终在与刘表作战时身亡。既然为官、为大将,麾下必定汇集了不少各方将士,虽说孙坚主要是在南方征战,但是军营里通用的还是洛语。如果将领不会说通语,又该如何让说着不同方言的手下将士悉数听令呢?因此,孙权的生活中理应有不少能够接触到洛语的机会。任主公后,孙权麾下又有谋士山东人诸葛瑾、安徽人周瑜和鲁肃,在论家国大事之时,唯有讲洛语才不致有差误。
中国古代通用语变迁
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攻陷洛阳,聚居在中原地区的汉人纷纷向南逃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终落脚在了今江苏、浙江等地,而晋室也迁至南京。当说洛语的中原人与金陵一带的本地人相遇,洛阳音便和吴语发生了融合。
至隋唐时期,华夏正朔北归,形成长安音与金陵音两派正统音系。在隋代《切韵》的基础上,唐代制定了《唐韵》,规定以长安话为标准音,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后来,唐代也在战火纷飞中消亡,宋代一统天下,北宋定都开封,并以开封音为正音,称“宋音”或“中州音”。金灭北宋后,南宋先后定都建康府(今江苏南京)与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大量中原人再次迁至南方。在不断地南北融合下,渐渐形成了“下江官话”。
随后,元灭南宋,说蒙古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因初期各地人口极为不均,所以进行了大范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包括将山西人口大量迁至河南、河北等地,调湖广人口填四川等。后来,朱元璋诏修《洪武正韵》,以南京一带方言为基准,将之作为官话。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仍以南京话为正朔,不过南京话与北京话逐渐走向了融合,之后可称为北京官话。
清入关后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清朝统治者向汉人学习汉文化、学说汉语,因此逐渐在北京内城形成一种夹杂着阿尔泰语系特征的独特口音。后来,这种口音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成为清朝官话。
平上去入,声韵有致,每个时代都有专属的通用语言。如果有一天,你不小心在梦中穿越回了三国时期,并成了一名豪杰,若遇某主来邀你入伙,且你心怀抱负,请记得回答一句:“中!”
(据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