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心机深沉,魏延骄横自满,刘封过于直白,孟达喜怒无常——蜀汉人才困局中,诸葛亮以铁腕与宽恕维系危局,即便背负猜疑,仍将毕生才智倾注北伐,只为兑现“汉贼不两立”的誓言。
在三国鼎立的岁月里,蜀汉以其最小的疆域,面临着文臣武将数量上的劣势,唯有依靠诸葛孔明的才智与威望,方能维系蜀汉的颜面与地位。
当蜀汉政权初建之时,此地虽人才稀缺,却远未达到极度匮乏之境。
诸葛亮为确保蜀汉政权稳固,不得不采取措施抑制那些有权势之人,防止其滋生叛乱之心,然而,这一策略,亦带来了一系列不利的后果……
于《三国演义》之中,罗贯中在创作时融入的些许巧思,使得诸葛亮被塑造为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然而,史实上的诸葛亮并非毫无瑕疵,他也曾有过一些备受非议的作为。
尽管人无十全十美,诸葛亮却终究赢得了后世的赞誉,这正印证了“瑕不掩瑜”的道理。
在后世对诸葛亮的探讨里,一个核心议题始终围绕着他是否真正忠于蜀汉。他如此不遗余力地推动北伐,其背后动机是否是为了创建自己的国家,抑或构建一个由他主宰一切政权的国家?
不少人对此事心存疑虑,而刘备的态度加之诸葛亮的一些举动,实际上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
于白帝城中,刘备托付后事之时,并未将一切重任独委于诸葛亮,而是遴选了两位托孤大臣,诸葛亮乃其一,李严则为另一。
刘备将李严留任,是否出于对诸葛亮可能怀有异心的顾虑,用以作为平衡之力?这一点我们无从确切知晓。但若从刘备的角度出发考量,诸葛亮的潜在影响力确实颇为显著。
刘备能够从卑微起步,最终崛起,绝非仅凭外界助力,他自身的洞察力同样锐利非凡。
故而有人推测,刘备特意留置李严以牵制诸葛亮,实则是洞察到了诸葛亮潜在的不臣之心。然而,刘备不能贸然除去诸葛亮,毕竟蜀汉的复兴大业还需仰仗其智谋,而其他人的能力更是难以企及。
然而,随后的历史揭晓了真相,诸葛亮并无叛逆之意,即便刘禅对他颇为纵容,他仍旧一心投身于北伐大业,未曾沉溺于成都的“权力游戏”。
然而,即便诸葛军师从无此等行径,亦无法保证他人不为,于刘禅跟前诽谤其者大有人在,而刘禅对此类言辞仅置之一笑,全然不予理会。
尽管刘禅不予理会,但任凭谁的耳根子也难以抵挡这些人日复一日的纠缠。他们一心企盼着扳倒诸葛亮,好让自己得以晋升。
即便他们具备相应的能力也罢,但实际情况是,这些人全然没有胜任丞相之才,诸葛亮又怎会轻易将位置拱手相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严。李严外表看似颇具才干,实则性格上存在诸多瑕疵。
刘备挑选李严作为托孤重臣,缘于他过往数次出人意料的军事胜利。两名匪首纠集数万兵马起事,却被李严仅凭五千兵力平息,自此刘备对李严的才能刮目相待。
然而,李严除了参与过那场战役外,并未留下其他显著的战功,其余皆是些微不足道的事迹。
并且他的声誉亦不佳,往昔因过度营建而与人结怨,致使对方无奈辞官离去。
随后,李严转移到了另一处,与将领王冲发生了矛盾。
王冲自知不敌李严,于是决然离开蜀汉,前往魏国谋求官职。
刘备在临终之际,曾嘱托李严统管内外的军事事务,然而李严心中所愿,仅是成为一方镇守边疆的重臣。
他提议诸葛亮从领土中划分出五个郡归属巴州,并推荐其担任巴州刺史一职,然而诸葛亮并未应允。此类举动,李严屡有尝试,在此便不再赘述。
在诸葛亮挥师北伐之际,他委以李严重任,令其主管至关重要的粮草补给事宜,然而,李严最终还是未能尽职,导致了失误。
总体而言,李严在领军作战方面或许确有能耐,然而此君心怀不轨,时常琢磨些旁门左道。
尽管李严屡犯错误,诸葛亮却屡次宽宏大量,念及当前大业尚未成就,人手匮乏,故而原谅了李严。
然而,李严本性难移,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得向刘禅上表,请求将其贬为庶民。
魏延同样是蜀汉的一位勇猛将领,与李严齐名,且深得诸葛亮的器重。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中,诸葛亮与魏延之间存在着“长久的不满”,以至于最终预言道:“魏延终将背叛。”
然而,这仅是小说中的虚构情节,历史上诸葛亮与魏延其实关系和睦。谈及北伐时期,魏延无疑位列顶尖武将的行列之中。
然而,在诸葛亮即将离世之际,魏延竟沉浸于虚幻的美梦之中,愈发嚣张跋扈,妄想着自己能登上皇位。
在诸葛亮逝世后,他把军队的指挥权转交给了身边的杨仪,这一举动让长期统率兵马的魏延深感愤怒。
他自觉为蜀汉累积诸多功勋,理应获得重用,未料最终却让宿敌杨仪执掌了兵权。
诸葛亮在弥留之际,命令全军撤退,然而魏延却反驳道:“岂能因丞相一己之故而妨害大局!”他心怀独自带兵进击之意。
诸葛亮逝世之际,魏延即刻挑起事端,实在令人难以不揣测其怀有异志。
魏延此言实则一时气愤所至,他不解诸葛亮缘何择杨仪而弃他,这不分明是对他的不信任吗?
最终,魏延在与杨仪的较量中落败,不仅自身遭戮,连带三族亦被诛灭。
倘若诸葛亮当初采纳了魏延的建议,局势是否会有新的转折?魏延是会遵从命令撤退,还是坚持己见继续进攻呢?
无人知晓其中详情,但确凿无疑的是,蜀汉痛失一员绝顶战将。
刘备的养子刘封,尽管非亲生,却自幼伴随刘备左右,几乎视同嫡出。
并且,相较于刘禅,刘封在领兵征战及军事智谋方面均胜一筹,远非刘禅所能及,故而深得刘备的信赖。
然而,在驻守上庸期间,刘封采纳了孟达的建议,未发兵援助关羽,最终致使关羽惨遭杀害。
自此以后,刘备对刘封的期望一落千丈,待他之态亦远非昔日可比。
刘封之所以能存活于世,全赖其作为刘备养子的这一特殊身份。假若他只是军中一名平凡将领,刘备断不会对他手下留情。
一个绝佳的例证便是刘封的拍档孟达,此人同样非同小可,于蜀汉时期便已展露锋芒,深得刘备的赏识与重用。
然而,孟达恐其会因关羽之事而秋后算账,于是当机立断,逃离并归附了魏国。
曹丕对孟达同样青睐有加,世人皆赞孟达具备“统兵之才”与“宰辅之量”,曹丕还特地邀他同乘一车,意在加深彼此的情谊。
刘封与孟达均为才智之士,然皆不幸罹难。刘封受命于刘备,镇守一方城池,反观孟达,却背弃而去,投身魏国,并与魏将合力攻破城池,迫使刘封无奈撤回成都。
刘备初衷非欲除刘封,怎料诸葛亮上前轻言数语,言及刘封或将不利于未来之主刘禅,刘备遂借此契机,下令赐刘封自尽。
孟达的境遇更为凄凉,投靠魏国后,虽受曹丕青睐,却未能赢得魏国众人的接纳。曹丕逝世,孟达在魏国频遭排挤,这使他萌生了重回蜀国的念头。
诸葛亮应允了他的回归,然而魏国众臣却持反对意见,司马懿遂率军围攻孟达的城池。面对此景,诸葛亮并未派兵驰援,最终导致城池沦陷,孟达不幸遇难。
李严、魏延、刘封、孟达均为颇具才干之士,能为蜀汉增添不菲之利。然则,李严心机深沉不正,魏延骄横自满,刘封性情过于直白,孟达则喜怒无常。尽管四人各有千秋,却也皆是易于招祸之人。
诸葛亮心中唯有蜀汉的利益至上,为了确保蜀汉的存续,那四位人物的重要性便相对被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