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历史大人物的故事,往往都挺神奇,传到现在的好多故事,其实都是后人加料写的,有的甚至就是编出来为了让人物更出彩。《三国演义》这本书里,罗贯中把三国时候的人一个个写得活灵活现,给以后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到“诸葛孔明”,那智慧真是被刻画得活灵活现,特别是他使出的“空城计”,让人看得是津津有味。还有那位了不起的司马懿,也是个大人物。这俩聪明人碰一块儿,那“空城计”就更精彩了,特别有看头。
不只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个大角色,就连诸葛亮身边跟着的两个小书童,好像也藏着不少门道。那咱们就来瞧瞧,罗贯中是怎么描写这场“空城计”的吧。
【一、诸葛亮的“空城计”】
诸葛亮使出的那招“空城计”,据说是在他北伐的路上,刚好碰上马谡把街亭给搞丢了那会儿。街亭一失,蜀汉那边可就麻烦大了。司马懿带着大军逼近,诸葛亮那边情况紧急,不光是危险重重,关键是手上兵少将寡的。
但这时候,诸葛亮却表现得非常冷静,他甚至让人把城门给敞开了。他自个儿跑到城楼上弹起琴来,旁边跟着俩书童,一个抱着宝剑,另一个摇着扇子,看起来一点都不慌张,好像司马懿的大军根本不在话下似的。
后来,城门大敞,让人意外的是,街上竟然有好多老人在扫地。他们一点都不紧张,反而看起来还挺悠闲的。
碰到不寻常的事儿,司马懿肯定得多琢磨琢磨,干脆就先看着情况发展。他先留意到街上扫地的老头,虽说看上去挺老的,但一举一动都透着股子训练有素的味道,要说这不是士兵装的,可真让人难以置信,司马懿心里头也犯嘀咕呢。
这样一来,司马懿对城里那些士兵到底去哪儿、为啥这么做,就更摸不清头脑了。
接着咱们说说诸葛亮,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能力那是心知肚明,这家伙诡计多端,大军压境对他来说根本不算啥。可难题在于,诸葛亮身后跟着的那俩书童,却让司马懿有点头疼。
这俩书童年纪尚小,经历的事儿自然也不多,但他们那份沉稳可真让人吃惊。想想看,他们眼前那可是成千上万的大军,个个杀人不眨眼,气势汹汹的,换做任何人见了估计都得吓得腿软,可他俩却跟诸葛亮一样,一点儿不慌,镇定得很。
看到眼前的场面,换做任何一个人,估摸着都得小心翼翼,不敢随便行动,更别提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这种级别的高手。他俩都深知对方的厉害,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智谋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呀,诸葛亮这就是摸透了司马懿的心思,才敢搞出这么大个计划。
接着,司马懿瞅准时机,借由那两个小厮传递的信息,决定撤退。这下可好,司马懿麾下的几十万大军,仗还没打就乱了套,都按照司马懿的命令,一股脑儿地往后撤。
但说实话,诸葛亮守的那座城,连一万士兵都凑不齐,更别说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了。显然,诸葛亮这次出的主意更绝,他那俩书童也是起了大作用。
说起“空城计”,表面上看是诸葛亮赢了,但其实这里面的门道多着呢。笔者一加描写,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形象就更鲜活了。虽然这事儿跟真实历史差得远,但故事的影响力那可是杠杠的。
【二、三国时期的“空城计”】
在《三国演义》里头,说诸葛亮使了个“空城计”,但那其实是虚构的。不过,翻开历史书看看,关于“空城计”这种玩法,还真有不少真实记载。
说说三国那会儿吧,黄盖用的一招跟“空城计”挺像的。赤壁大战结束后,黄盖被提拔当上了太守,负责守住城池,不让武陵那边的蛮夷闹事。可问题是,他手里头的兵少得可怜。
据说当时只有五百人,而且都是郡里的士兵。这显然是以少敌多的局面。黄盖心里估计也清楚,他们处于劣势。于是,他们想了个法子,就是把城门敞开,等敌军进来一半,黄盖再带着兵冲上去打。
结果因为这一战,黄盖那边杀死的敌军数量庞大,差不多快赶上黄盖自己的兵力了。眼瞅着局势不妙,剩下的敌军没辙,只能撤退,赶紧跑路。
这么说吧,这个计谋跟空城计可太不一样了,主要就是比谁更沉得住气,黄盖可算是把这点捏得死死的。
说到赵云和张翼的事迹,那也是相当出名。刘备打听到曹军粮草存放的位置后,心里就开始盘算。他不但派了黄忠去偷袭,还派赵云前去接应。
黄忠那边没了动静,赵云就打算动手了。不过赵云手上兵力 few得很,就那么几十号人骑马跟着。说来也怪,就这么不偏不倚地撞上了曹军。赵云这边啥情况也就不多提了,反正就是一个劲儿地往后撤。
后面紧跟着的是曹操的大部队在追赶,幸好前面云围有张翼守着。赵云一到那儿,曹操的军队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但张翼呢,他不仅把城门大开,还让城里头啥动静都没有,这种诡异的安静把曹军吓得不行,最后只能撤退。
明显,在那个战乱频仍的三国时候,这个策略在关键时刻真的是非常管用。就算是从角色的表现来看,它也能反映出角色的聪明才智。
【三、诸葛亮和司马懿】
在三国那会儿,诸葛亮和司马懿那可是俩大腕儿,经常被人们搁一块儿比。这俩人都是聪明绝顶,肚子里藏的弯弯绕绕也不少。
在“空城计”的故事里,司马懿给人的印象就像是吃了败仗的“倒霉蛋”,而诸葛亮呢,当然就成了那个“聪明绝顶”的家伙。但要是咱们单独瞧瞧他俩,你会发现,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个人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能力和计谋都相当了得。
咱们先聊聊出身,司马懿他出生在那个当官的世家,这起点就比诸葛亮好多了,诸葛亮那边呢,家族已经没落了。说到教育,司马懿肯定不赖,听说他小时候就挺有头脑,显示出了过人的智谋。
靠着家族的名声,在大人物面前见到他其实不难。这家伙特别受魏文帝曹丕的赏识,就连到了魏明帝曹叡时期,他的地位也没动摇,可以说是既有权力又有地位。
诸葛亮这儿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他家势力慢慢不行了,以前他就跟普通老百姓没啥两样。他能混出个名堂,说白了就是靠自己的本事,这跟司马懿比起来,那简直是两码事。
诸葛亮和司马懿,那可都是被皇帝特别信任,委以托孤重任的大臣。刘禅、曹叡、曹芳这些君主,都是他们一前一后尽心尽力辅佐的。既然皇帝把国家大事交给了他们,那他们在朝廷里肯定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威望高,地位也显赫。
说起来,诸葛亮这人吧,不仅脑子好使,还特别忠心。反观司马懿,那家伙一门心思就想着怎么扩大自己的权力。特别是在给人当助手那会儿,诸葛亮被誉为“贤相”,为了蜀汉那是南征北战,最后都累死在战场上了。而司马懿呢,就另说了。
司马懿那边呢,主要就是把控着小皇帝,一心栽培自己的儿子。这么一来,他们干的这些事,自然就左右了后人怎么评价、怎么写他们了。
【结语】
在真实的历史故事里,街亭那儿并没有诸葛亮和司马懿面对面杠上的事儿。不过,《三国演义》这本书里头,作者把他俩安排到了那儿,还整了个“空城计”的桥段,把诸葛亮的“聪明劲儿”全给秀出来了,同时,司马懿的“心眼儿多”和观察入微也表现得挺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