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朝代,宫女要是想出宫,那简直是白日做梦。特别是清朝之前,宫女根本没有出宫的机会,除非皇帝开恩,下令放她们走。不然的话,她们就得一辈子待在宫里,直到老去。这就是为什么古人会说,一进宫门就像掉进了深不见底的大海一样。
就拿唐太宗李世民那时候来说,中书舍人李百药给李世民提了个建议,让他把宫女们放回家。李世民听了觉得挺好,就下命令让三千多名宫女出宫回家了。
不过清朝跟别的朝代比起来有点特别,清朝的宫女比其他朝代的宫女要幸运许多。在清朝,宫女到了规定年龄就能出宫,而且出宫时,内务府还会给她们一笔不小的嫁妆。虽说清朝宫女待遇挺好,但她们出宫后大多过得不咋样,有的甚至一辈子都嫁不出去。下面咱就聊聊为啥清朝宫女出宫后嫁人难的问题。
【清朝的宫女到了规定的年龄是可以离开宫廷】
其实,清朝的宫女都不是寻常百姓家的孩子,能进宫当宫女的,大都是八旗人家出身,没有旗籍的家庭,根本没资格把女儿送进皇宫。每年,内务府都会在八旗里挑选些十二到十四岁的女孩,送进宫学规矩礼仪,之后她们就成了宫女。
不过内务府挑人时也会瞧家里的条件,根据家境好坏,把这些姑娘分成秀女和侍女。秀女大都是来自八旗贵族家庭的,她们一开始进宫就是为了可能成为皇帝的妃子。内务府挑完合适的,就把她们推荐给皇帝,要是皇帝喜欢上了,那她们就成了后宫里的妃子。
要是这些参加选秀的姑娘没被看上,她们可能会去做宫廷女官,处理些宫里的事儿。还有可能,皇上、皇太后或皇后会把她们许配给王公贵族。实在没人要的,才会继续留在宫里当女官。等这些女官到了该嫁人的年纪,宫里就会放她们出去,让家里人自己给她们找婆家。
在宫里,侍女的地位可比秀女低得多,她们主要就是做些粗活累活,就是大家常说的那些在宫里干活的宫女。一般来说,这些侍女大都是内务府上三旗包衣家庭出身的女孩,本身就是包衣奴才的身份,进了宫自然也就是干些伺候人的粗活了。
秀女和侍女的挑选规矩不太一样。秀女都是出身八旗贵族家庭,所以内务府每三年才挑一次,要是在这三年里,秀女们超过了进宫的年纪,那以后就不用再参加选秀,也没机会进宫了。可侍女就不一样,内务府每年都会挑一次侍女。
别看这些侍女出身小家小户,在宫里地位也不高,就是专门伺候后宫娘娘们的,可她们也有机会翻身做主子。清朝皇上选妃子有三种法子,一是皇后给皇上介绍女孩侍寝,二是皇贵妃给皇上推荐女孩侍寝,三是内务府给皇上挑女孩侍寝。
要是宫女家里富裕,能拿出不少钱来贿赂内务府的大人,那内务府说不定就会把她们推荐给皇帝去侍寝。要么就是在宫里机灵能干,把皇后或者皇贵妃都伺候得高高兴兴的,这样皇后或皇贵妃一高兴,把她们推荐给皇帝侍寝,不也就有机会当上皇帝的妃子了嘛。
要说历史上宫女翻身做主人,当上妃嫔甚至皇后的典范,那雍正的妈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和嘉庆的妈孝仪纯皇后魏佳氏,绝对算是最厉害的了。
雍正的母亲乌雅氏来自正黄旗的包衣家庭,家境不怎么显赫,刚开始进宫时只是后宫妃子们的一个丫鬟。但她很得当时已经是皇贵妃,后来还成了康熙第三任皇后的佟佳氏的欢心,佟佳氏皇后就安排她去伺候康熙皇帝。就这样,乌雅氏也成了康熙的妃子。
之后,乌雅氏生下了雍正,康熙就更宠爱她了,还把她提拔成了德妃,让她成了康熙早期后宫里四大妃子中的一个。乌雅氏得宠后,没忘了自己的妹妹,那时她妹妹也在宫里当侍女。乌雅氏就求康熙给妹妹找个好婆家,康熙就把她妹妹许配给了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小儿子阿灵阿。遏必隆去世后,阿灵阿接了一等公爵的位子,乌雅氏的妹妹也就成了一等公夫人。两姐妹从侍女变成了皇妃和一等公夫人,真是不得了。后来,乌雅氏的儿子雍正当上了皇帝,她又成了皇太后,死后还被追封为皇后。这简直就是宫女翻身的大好事例啊!
嘉庆皇帝的妈妈魏佳氏,她的一生比乌雅氏还要精彩。魏佳氏原本是汉人,家里人在清朝初期投降后,因为犯了法,被划到了正黄旗的包衣奴仆里。她刚开始进宫的时候,也只是个侍女。但没多久,她就赢得了乾隆皇帝的正宫娘娘富察皇后的欢心,富察皇后还把她推荐给乾隆皇帝侍寝,就这样,魏佳氏成了乾隆皇帝后宫的妃子。
之后,魏佳氏深得乾隆宠爱,从令嫔一路升到了令妃,又升为了令贵妃。当乾隆和第二任皇后那拉氏关系彻底闹僵,那拉氏被乾隆默默废掉后,乾隆就特意把魏佳氏封为了皇贵妃,还让她顶替那拉氏来管理后宫的大小事情。
从那以后,魏佳氏就作为皇贵妃管理着乾隆的后宫,同时她的儿子嘉庆也被乾隆悄悄定为未来的皇帝。等到乾隆把皇位传给嘉庆后,还特别下命令,追封已经过世的魏佳氏为孝仪纯皇后。
看看乌雅氏和魏佳氏的例子就能明白,清朝的宫女也是有机会翻身做后宫老大的。只不过,能成功逆袭的宫女实在太少,大多数清朝宫女可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
清朝的宫女大都是十二三岁就进了宫。在康熙那时候,宫里的规矩是宫女得待到三十岁才能出宫自己找婆家。可雍正皇上上台后,他觉得宫女到三十岁再出宫就成了老姑娘,嫁人也难。所以,雍正就改了规矩,说宫女二十五岁就能出宫找婆家。这规矩后来清朝一直用着,所以说,清朝的宫女大多二十五岁左右就能离开皇宫了。
二十五岁通常是宫女没有特殊情况会正常离开宫廷的年纪,但实际上总会有意外。有些宫女可能因为做了错事比如偷东西,或者脑子不太灵光干不好活儿,再或者得了重病,她们就会在这些正常的年龄之前被要求提前离开皇宫。
根据《内务府档案》的记录,道光三十年(1850年)到咸丰元年(1851年)这一年时间里,有十四位宫女没到该出宫的年纪就提早离开了皇宫。这里面,有十个人是因为得了重病,三个人是因为行为笨拙或者脑子不太灵光,还有一个人是因为眼睛看不清东西了。
因此,清朝的宫女到了一定岁数是可以离开皇宫的,并且每年还有不少没到规定岁数也能出宫的宫女。
这些宫女没到规定年龄就离开皇宫,原因可不少。说白了,都是清朝皇宫规矩太严闹的。在那儿干活儿,连放个屁都不让,拉屎撒尿都得憋着,更别说放屁了,谁能受得了啊?所以,因为规矩太多太杂,很多人根本做不到全都遵守。时间长了,守不住规矩的,自然就被赶出宫了。另外,有的女孩可能是宫里生活太压抑,得了抑郁症,身体也越来越差。
所以,好多宫女因为不守规矩或者身体不好被赶出宫,当然,也有可能是她们自己故意想走才这样做的。
【清朝的宫女出宫之后结局也大多不是太好】
到了二十五岁,宫女们也得做个决定。她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拿内务府给的嫁妆费,然后离开皇宫去嫁人;另一个就是继续留在宫里干活。
要是宫女决定离开皇宫,那她们的收入就得看她们在宫里干了多少年,还有是伺候哪些主子了。要是她们有幸伺候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这些地位高的妃子,那除了宫里内务府发的钱,这些主子们因为手头宽裕,还会私下赏她们不少钱,有时候这些赏钱比内务府发的还要多呢。
不过要是伺候的是嫔级以下的妃子或者干其他活的宫女,那她们就只能拿内务府发的钱了,因为嫔级以下的妃子收入少,又不怎么大方,没钱赏给她们。
要是二十五岁那年不离开皇宫,还能再为皇宫干几年活儿,但顶多也就干到三十岁,毕竟年纪大了,体力不支,活儿也干不利索了,到时候自然就得被送出宫去。所以说,就算二十五岁时不走,最多也就待到三十岁,除非极少数特别得主子欢心的宫女,才能继续留在皇宫服务。
宫女离开皇宫时,内务府会根据她们在宫里做事的年数给她们一些钱作为嫁妆费,做得越久,钱就越多。一般来说,做了十五年以上的宫女能拿到三十两银子,做了十年以上的能拿到二十两,而做了不到十年的也能拿到十两。这笔钱说是嫁妆费,其实就是打发她们走的钱。
想知道清朝宫女那时候赚得多不多吗?咱们拿当时普通长工的收入来比比就知道了。乾隆年间,地主家长工一年大概能挣2500文钱。而宫女呢,她们每个月有1两银子的固定工钱,一年加起来就是12两银子。
清朝中期时,1两银子能换大约1000到1200文铜钱。那时候,地主家的长工一年大概能挣2.5两银子。这2.5两银子,养活一家三口人一年没问题。而宫女一年挣的钱,差不多是长工的五倍,所以她们的钱足够让十口人过上一年好日子。
宫女们在皇宫里,衣食住行和打扮都不用自己掏钱,她们光有进项没有花销,挣的钱都能攒下来。哪怕是在宫里干活不到十年的宫女,走的时候,加上每年的收入,也能带出百多两银子,这还是地位不高的宫女呢。要是那些机灵、受妃子们喜欢的宫女,出宫时拿到的钱更多。所以说,清朝的宫女一旦出宫,在社会上那就是响当当的白富美。
但这些宫女离开皇宫后,日子过得并不顺心,就连嫁人都成了个大难题。
但是,清朝宫女出宫后难嫁人的问题,主要出在她们自己身上。因为清朝时人们大多在十五六岁就结婚了,到了二十五岁,同龄人的小孩都快上学了,而这些宫女才刚刚准备步入婚姻殿堂,想找到年龄相当的伴侣就很难了。
没错,她们之所以还没嫁出去,自己得负很大责任。毕竟,她们是在宫里做事的,天天见的、打交道的都是那时最顶尖的王公贵族。老跟这些大人物混在一起,眼光自然就变高了。
有个年纪不小还没结婚的大姐,经历多,见识广,平时打交道的人都是有钱有势的贵族圈子,大场面、大人物都司空见惯,而且她自己也有不少钱。这样的人,不管在哪个时代,挑对象时肯定都很挑剔。普通条件的男人她看不上,条件好的男人呢,又嫌她年纪大。要是她不愿意放宽找对象的条件,那就很难嫁人了。
但当然了,不是每个宫女都这样,也有挺多宫女最后放宽了找对象的条件,找了个靠谱的男人就嫁了,这些是想明白了的宫女。不过,没想明白的宫女也挺多,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宫女出宫后不容易嫁人的原因。
清朝宫女离开皇宫后日子不好过的另一个缘由,是她们的家人会不停地向她们索取。这种情况在低等级的宫女身上更为多见。这些低级宫女大多来自八旗包衣里的贫困家庭,她们的父母没什么本事,家里也没有世袭的官职,生活过得挺艰难,所以才把女儿送进宫里。他们盼着女儿能在宫里找到靠山,成为皇亲国戚,就算当不上皇亲,等女儿出宫时也能捞到不少钱财,好让他们依赖女儿过活。
那时候大家都特别看重男孩,觉得女孩没啥用。家里要是有了儿子,把女儿送进皇宫,还能赚点钱给儿子娶媳妇、置办家业。所以这些宫女的家里人,就一个劲儿地从她们身上捞好处,啥都不管不顾。
以前有个晚清时候的宫女,讲过她出宫后碰到的事儿。到了民国时期,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那些宫女太监也都被打发了。有这么个宫女,从溥仪那儿领了一笔遣散费,再加上在宫里攒的钱,她高高兴兴地揣着钱离开了皇宫,回去和家人团圆了。
这宫女的家人真是让她遭了大罪,她满心欢喜地回家想和哥哥好好聊聊,再找个靠谱的人托付终身。可没想到,哥哥甜言蜜语地把她的钱都骗光了,没钱后又把她卖到法国使领馆去做女佣。从那以后,她就一直没能嫁出去,不停地给人当佣人,还得受哥哥的不断压榨。
其实这宫女被哥哥卖到使领馆去做佣人,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很多离开皇宫的宫女,命运比她还要悲惨。有的宫女不光被家人骗走了所有的钱,还被亲人卖到青楼,从此陷入风尘之中。
当然,也有些宫女出了宫门后,谁也不信,不跟家里人往来,钱都紧紧攥在自己手里。她们既不找婆家,也不跟家人联系,都是自己攒钱买房买地过活。到了老年,就拿出一部分钱给尼姑庵,在尼姑庵里度过晚年。这些人虽说避开了亲人的伤害,但一辈子孤孤单单,结局也不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