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
无论是思想还是眼光,
都非常具有前瞻性,
晚清的一个名医写下了一本书,
在书中预测了百年之后中国的样子,
鲁迅在读完这本书后怒斥其“胡说八道”,
如今再看书中的预测,
全部一一应验。
书中究竟将百年后的中国描写成什么样子,
竟然让鲁迅都认为他是在胡说八道?
这位晚清名医叫做陆士谔,
根据他家谱上的记载,
自己是陆逊陆抗父子的后人,
不过从三国到晚清,
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历史兴衰交替,
陆家也早已不复当年的荣光。
陆士谔的家里虽然依旧延续着读书人的传承,
但架不住家里的经济条件贫穷,
都说读书人“不为五斗米折腰”,
可历史长河中,
又有多少人不得不面对现实呢?
为了养家糊口,
陆士谔不得不脱下自己“孔乙己的长衫”,
但凡是能够赚钱谋生的行当,
他几乎都做过,
下到相面算卦,
上到行医治病,
可以说陆士谔将所有的行业全都试了个遍,
不过最终凭借着在医学上的造诣,
陆士谔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
在上海开了一家诊所。
行医治病只是自己向现实社会的低头,
扬名立传才是自己对崇高追求的向往,
每当自己的小诊所里闲下来的时候,
陆士谔总会坐在自己的书桌前奋笔疾书,
书写自己心中的鸿篇巨作,
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在文学上的造诣,
毕竟“不想当作家的书生不是好医生”。
很快,
陆士谔的医术渐渐在当地打开了口碑,
这其实跟他自己的钻研有着很大的关系,
西医在当时刚刚进入到上海,
凭借着见效快、价格便宜,
慢慢地挤压着中医的市场,
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极大追捧。
陆士谔本就不是那种墨守成规之人,
本着“打不过他就加入他”的原则,
开始钻研起西医来,
并且还尝试着中西医结合治疗,
这让他的医术也越来越高明,
成为了当时少有的名医。
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写作后,
陆士谔的小说终于完成,
站在现在的文学角度来看,
这本名叫《新中国》的小说,
完全可以算得上是一本科幻小说,
这在当时来说是极其罕见的,
书中描写的全是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
一百年后的中国,
在他的想象中是什么样子的呢?
上海的黄浦江上,
有一座横跨两岸的钢铁大桥,
在宽阔的马路之下,
飞驰着快速行驶的电车,
高楼大厦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让整个上海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
在他想象中的新中国,
是一个人人都能够吃得饱、穿得暖的新中国,
是一个所有孩童都能够有书读、读好书的新中国,
是一个男女平等、开放包容的新中国,
是一个繁荣富强、摆脱贫穷落后的新中国,
陆士谔在书中描写,
一百年后的新中国,
将举办起一个“万国来朝”的博览会,
所有国家都会派出代表,
来到上海参观、学习先进的技术。
陆士谔的《新中国》充满了他的美好期盼。
鲁迅先生在看到这本《新中国》的封皮之后,
随便翻阅了里边的几页内容,
脱口而出“荒诞绝伦、胡说八道”的评价,
不过鲁迅在放下自己最开始的偏见,
仔细阅读完这本书之后,
被书中描绘的景象深深地震撼到了。
陆士谔在书中对新中国的描写,
何尝不是鲁迅先生想要看到的,
尤其是万国齐聚上海来参观、学习的场面,
是所有国人都期盼的美好愿望,
鲁迅先生在完完整整阅读完这本书后,
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并且收回了自己最开始“荒诞绝伦、胡说八道”的评价,
开始号召所有国人一起来阅读这本书。
其实这并不是鲁迅做事鲁莽,
而是因为按照当时的科技水平,
书中的这些景象压根儿就是不切实际的,
三十年前的我们,
又何尝不是当时鲁迅的心态?
谁敢想象如今每人一个手机,
谁又能想到现在出门购物不用带现金?
科技的进步是我们无法预测的,
还是应了那句话: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陆士谔在书中描写的景象,
当然是他自己的一种美好期许、愿望,
谁又不希望自己的祖国繁荣富强呢?
如今这本《新中国》小说,
早已失去了当时“科幻小说”的色彩,
陆士谔在书中天马行空的想象,
也都变成了现实,
不过《新中国》在今天依旧能够流传,
并不是因为文学造诣有多么的高,
而是我们华夏子孙敢想、敢干、敢拼的历史见证,
只要我们对未来有美好的期盼,
那么通过我们华夏儿女的努力奋斗,
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