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亲”到“征服”,唐朝和东突厥的关系为何发生巨大的变化?
创始人
2025-08-25 12:33:01
0

东突厥在唐初政治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以其强势和广袤地域成为北疆最具影响力的民族,其与唐朝关系的演变深刻影响着北疆秩序及唐朝的经济、军事、文化联系。

隋朝末年,东突厥称霸北方,嚣张至极,视中原为囊中之物,成为唐朝劲敌。李渊父子为确保国内安定,对东突厥外交策略多变,由称臣至征战,此转变奠定大唐盛世基础。

研究唐与东突厥关系,对当今民族问题处理具借鉴意义。应在了解唐史基础上,创新借鉴唐处理东突厥方式,提出实用方案,促进民族和谐友好,共谋发展。

【一、李渊父子的称臣之策】

隋朝末年,中原动荡,群雄并起,十多个军阀势力臣服东突厥以求助力。东突厥因此崛起,为保北方霸主地位,分化操纵中原势力。李渊建国之初,处理好与东突厥关系,乃立足中原之关键。

唐高祖李渊建国初,虽称臣求和仅为暂获和平之策,非真心臣服东突厥,但仍与东突厥友好交往,对可汗及使臣敬重有加,态度宽厚。

唐朝初立,政权未稳,国力薄弱,生产力待恢复,亟需和平环境。加之东突厥曾助李渊太原起兵,故唐朝更应对东突厥礼遇有加。

唐朝初建,唐高祖对东突厥礼遇有加。东突厥可汗及使臣来访,李渊皆以最高礼仪相待,彰显重视,并表达对可汗的恭敬,维护双方关系。

唐高祖李渊为巩固与东突厥友好,沿用和亲政策。武德元年,他派太常卿赠女妓予东突厥可汗和亲,此举促进了唐朝与东突厥汗国友好关系的深入发展。

《资治通鉴》载:“拟大兴义师,远途迎归圣上,并重启与突厥之和亲事宜。”

唐朝此期对东突厥行厚待优容之策,重视其可汗与使者,沿用和亲旧例,强化友好外交,营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平稳发展。

【二、初步抵御东突厥】

唐朝建国后,虽暂对东突厥称臣,但唐高祖深谋远虑,不愿久居被动。他着手努力,意图摆脱对东突厥的臣属地位。

此时,东突厥察觉到了唐朝的威胁,为稳固北方霸主地位,它开始逐步对唐朝实施打压策略。

唐高祖武德二年,东突厥可汗领兵南下,意图攻占中原,企图一举推翻唐朝统治。

武德三年,东突厥新可汗登基,他假借恢复隋朝之名,蓄谋挥师南下,意图夺取太原之地。

面对东突厥的嚣张气焰,唐高祖李渊积极应对,灵活施策积极防御其入侵,致力于为唐朝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唐朝全面强化边防防御。武德三年,李渊遣大将镇守雁门,巩固北部边防。同年,唐军击退东突厥,缴获兵马众多及牛羊数万,极大增强了唐朝畜力与作战实力。

唐朝积极回应东突厥侵扰,加强北部塞防,部署防备,并小规模应战,如截击其军队、保护郭子和势力,以此展示必战到底的志气与击退突厥的决心。

武德元年时,西突厥已归顺唐朝。统叶护可汗即位后,西突厥迎来空前盛世,国家繁荣昌盛。

唐朝与东突厥矛盾加剧时,为阻其进攻,采取远交近攻,加强与西突厥联盟。武德二年至三年间,西突厥可汗频遣使臣入贡,唐高祖皆予以厚礼相待。

《资治通鉴》载:宴西突厥使臣,于庭中奏九部乐,并依等级赐予丝帛作为礼物。

西突厥此后连年遣使朝贡唐朝,并允诺武德五年共击东突厥。唐为制东突厥,厚待西突厥首领及功臣,结盟友好,成为此阶段重要防御策略。

唐朝全力防备之际,东突厥两任可汗相继逝世,致其两次入侵计划仅停留筹备阶段未实施。故此时唐朝与东突厥仅有小规模冲突,未爆发大战役。

此时,唐朝与东突厥关系暂缓,政治安定促进了国内经济发展,国力大增,民生改善,军力增强。因此,唐朝政策转向,与东突厥关系迈入新阶段。

【三、唐朝全面抵御抗争】

颉利成为东突厥新可汗后,大举入侵唐朝。为阻其南下,唐朝采取了积极防御与抗击的双重策略。

唐朝为减兵损、保军力,避免正面交锋,采取多面防守。军力虽增,然对强盛东突厥,单靠武力难敌,故积极防御策略至关重要。

唐朝为增强防御,着力加强军队建设,通过重置十二军制来巩固唐军架构,旨在有效抵御东突厥汗国的侵袭。

唐朝迅速在边疆及战略要地派驻军队,布防抵御东突厥入侵,直接加强边防,确保国家安全。

唐朝增设屯田为防御政策,于太原广开屯田以保障军粮。此举既防军粮被东突厥劫掠,又解边防士兵粮供之困,节省的成本转而用于抗突战争与边防,增强了唐朝战力。

唐朝在有效防御外,亦正面迎战东突厥。武德五年至八年,唐朝遣将阻击,并联合周边势力共抗东突厥,此阶段唐军抗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升。

《资治通鉴》载:“兵器锋利,以休息之师击疲惫之敌,此时不攻,更待何时!”

唐朝抗击政策分内外:外则派兵多路抵御、袭击东突厥,联合各方力量共抗敌;内则任命将士为行军总管,加强军队建设管理,提升实力以抗敌。

唐朝逐渐加大抗击力度,由被动出兵转为积极反击东突厥;策略亦升级,由单一抵抗变为多元策略并用,以应对东突厥军队。

此阶段,唐朝对东突厥采取以防为主、抗击为辅的策略,成效显著,既有效抵御了入侵,又提振了军威,逐渐占据主动,此后唐朝对东突厥政策转向,不再侧重和谈。

【四、出兵进攻东突厥】

东突厥在与唐朝的交战中渐趋劣势,导致国内政权动荡,加之频遭自然灾害侵袭,其国力显著衰弱,远不及往昔。

此阶段,东突厥内乱频生,颉利可汗与部族首领互不信任,内斗不断。他治国用人失误,政令严苛,民怨沸腾。加之连年征战与自然灾害,使东突厥国力疲惫,雪上加霜。

东突厥依赖畜牧业为生,结构单一。雪灾、旱灾频发致人口锐减,牲畜亦大量死亡。这导致国内生产力剧降,军队实力也大不如前。

《资治通鉴》载:“逢大雪,深达数尺,众多牲畜亡,饥馑连年,百姓饱受严寒饥饿之苦。”

唐朝时,唐太宗即位后广招贤士,推行有效的治国策略,国内形势向好,政治、经济、文化显著提升,国家日益强盛,军队实力也显著增强。

贞观三年,唐王朝转守为攻,主动出击东突厥。唐太宗委李靖、柴绍、薛万徹为统帅,率十余万大军,气势磅礴地征讨东突厥汗国。

李靖领大军抵达东突厥边境,东突厥士兵惊恐不已。经过一场激战,东突厥迅速溃败。

次年二月,唐军复遣兵攻东突厥,东突厥兵未战先溃,颉利可汗亦遁。东突厥全军降唐。四月,逃亡在外的颉利可汗被擒,押解至长安。

东突厥覆灭后,唐朝妥善安置十万降众,让他们在隶属唐政府的同时享有自治权,保持旧俗,以减少反抗。同时,征用东突厥兵既壮大唐军,又巩固了对降众的统治。

唐朝与东突厥关系趋稳,中原及北疆政治安定。众多东突厥人南下中原,加速了汉与少数民族交融,为我国北方版图的奠定奠定了基础。

【结语】

宏观上,唐与东突厥关系呈阶段性,各阶段求和与战争侧重各异。和为主时含战因素,战为主时亦见和的表现。

始毕、处罗可汗时,东突厥主导北疆。唐朝势弱,为求生存,主动与东突厥交好,礼遇之。虽主和,但潜藏战祸,期间亦有小规模战争爆发。

颉利可汗时,唐朝局势渐稳,国力渐强。唐朝政策转和战并行,因战事稍处下风,故以和缓冲突,力求平衡。

东突厥生产力下降之际,唐朝主动征伐并平定之,以开放包容态度优待东突厥降众,实施以夷治夷政策,促进了双方关系的长期和平稳定。

《魏书》是一部记载北魏历史的史书,详细阐述了该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是研究北魏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周书》乃记载周朝历史的典籍,详细阐述了周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周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深入的见解。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由司马光主编,涵盖丰富历史事件,旨在通过历史经验教训以资政鉴戒,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我... 每年,都有大量的中东难民,进入土耳其,再经过希腊等国,来到德国、法国,以及北欧国家。欧洲国家劳动力短...
古代封王为什么明以前是秦王、赵... 在中国古代,爵位反映着一个人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而封“王”则是秦始皇建立帝制后,皇帝册封别人的最高...
原创 将... 人们现在在看古装剧的时候,总会被电视剧中庞大的古代战争画面所震撼,古代的将军们英勇神武,经常与一个人...
【党史教育基地】中共从化县第一... 党史教育基地 中共从化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地旧址 中共从化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地旧址——竹庄别墅,位于...
原创 原... 中国人建立的国度,曾经是世界上最骄傲的国家。我们曾经把外国成为是“番邦”或者“蛮夷”,这是我们的骄傲...
88岁考古学家、“铜奔马”命名... 据澎湃新闻消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简牍学家、甘肃省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初世宾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
原创 英... 众所周知,英王陈玉成是太平天国著名的“双子星”之一,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位超级战将,英王陈玉成年轻有为,...
波兰总理:不打算在俄乌冲突结束... 当地时间8月25日,波兰总理图斯克在与到访的加拿大总理卡尼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波兰、加拿大和欧洲...
原创 红... 1928年5月的一个深夜,敌人正在追捕红军团长王树声,逃亡途中,他来到了西张店街,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商朝人与华夏人是否是同一祖先 商朝,这古老又神秘的王朝,在历史里那可是相当有存在感。不过,随着研究越来越深入,问题也来了:商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