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的浩瀚长河中,成语作为语言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刻的哲理。
其中,“退避三舍”这一成语,不仅流传千古,更以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所蕴含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退避三舍”中的“三舍”究竟退了多远,以及这个典故所涉及的春秋时期两位大人物的故事。
一、“三舍”究竟有多远?
“退避三舍”这一成语中的“三舍”,在古代是行军打仗时用于测量距离的专用词。
根据古代的行军习惯,军队每行军三十里便会宿营休息,这一距离便被称为“一舍”。因此,“三舍”在古代便是指九十里的距离。换算成现代单位,大约为45公里。
这种距离单位的使用,不仅反映了古代军事行动中的严谨和规划性,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空间距离的精确计量。
在古代战争中,军队的进退往往关乎战争的胜负,因此,对于距离的精确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二、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退避三舍”这一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与楚国之间的一段历史故事。
1. 重耳的流亡生涯
晋文公姬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晋献公之子,母为狐姬。重耳年少时谦虚好学,善于养士。
然而,由于宫廷政变,即骊姬之乱,他被迫流亡至翟国,后辗转五鹿(卫)、齐、卫、曹、宋、郑、楚、秦等国,在外十九年,备尝艰辛。
在这段流亡生涯中,重耳得到了许多诸侯国的帮助和支持,也结识了许多贤臣勇将,为他日后的复国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晋楚之战的承诺
在流亡至楚国时,重耳受到了楚成王的热情款待。楚成王不仅设宴款待重耳,还赠予他丰厚的财物和车马。
在宴会上,楚成王问重耳:“如果将来你回到晋国,成为国君,你将如何报答我呢?”
重耳想了想,回答道:“如果将来晋楚两国交战,我将主动后撤九十里地,以示对楚国的尊重。”这便是“退避三舍”的承诺。
3. 城濮之战的实践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即位为晋君,即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励精图治,使晋国国力大增。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展开了一场大战。
在这场大战前,晋国大夫子犯劝晋国君主退避三舍,以示对楚国的尊重,避免两国正面交锋。子犯说:“军队正面交锋,胜负取决于士气。
楚国现在士气正旺,而我们晋国刚刚经历了内乱,士气低落。如果我们硬要与楚军正面交锋,很可能会失败。
不如主动退让,示弱求和,这样既可以避免战争带来的损失,也可以保存实力,等待时机反击。”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建议,下令军队退避三舍。楚军见晋国主动退让,以为晋国害怕了,便放松了警惕。晋国则利用这个机会,整顿军队,训练兵士,最终在之后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三、成语的哲理与启示
“退避三舍”这一成语,不仅是一段历史故事的记载,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启示。
1. 权衡利弊的智慧
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有时主动退让是避免冲突、保存实力的明智之举。这告诉我们,在做事时要懂得权衡利弊,不要逞强斗狠,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 忍耐与等待的策略
“退避三舍”也体现了忍耐与等待的策略。在实力不足或时机不成熟时,主动退让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便可以迅速出击,取得胜利。
3. 尊重与礼让的品质
重耳在流亡期间得到楚成王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在成为国君后,他主动退让九十里地以示尊重。
这体现了重耳尊重他人、礼让为先的品质。这种品质不仅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为他日后的复国大业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四、结语
“退避三舍”这一成语,以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所蕴含的哲理,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要懂得权衡利弊、忍耐等待;在与人相处时,要尊重他人、礼让为先。这些品质不仅是我们个人成长和成功的关键,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故事和它所蕴含的哲理,以更加智慧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也让我们向春秋时期这两位大人物——晋文公姬重耳和楚成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怀念。他们的故事和品质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下一篇:深山里学航海?福建这所学校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