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除了那些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情感的诗词歌赋,还有许多关于做人处世的智慧,其中有一条尤为重要,那就是知恩图报。当一个人陷入困境,别人伸出援手时,帮助他的人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时,我们不仅要心怀感激,还要牢记对方的帮助,并在适当的时机报答对方。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因为忘记了别人对他的恩情,结果在街上遭到了一位老妇人的痛斥。然而,朱元璋并没有因老妇人的责骂而生气,反而询问了她的原因。老妇人解释道,她的儿子曾多次救过朱元璋,但当朱元璋在册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他儿子的功劳。朱元璋一时无法想起老妇人儿子的名字,直到听到韩成两个字,才恍然大悟。
元朝末年,战火四起,朱元璋作为起义军的一员,拥有极强的号召力,吸引了许多英雄豪杰投奔到他麾下。在一次征兵过程中,朱元璋的队伍遇到了一位与他长得极为相似的青年。甚至连登记官都误把他当作朱元璋,恭敬地向他行礼。青年感到很奇怪,便向登记官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登记官这才意识到自己认错了,但他也觉得这个青年既然与朱元璋如此相像,或许能够派上用场,于是便推荐了他。朱元璋见到这位与自己容貌极为相似的人,感到既惊讶又好奇,于是特别重用他,封他为前牙将,负责保护自己的安全。在之后的一系列战斗中,韩成一直在朱元璋身边,充当他的贴身护卫,曾多次为朱元璋挡下危机。尤其是在鄱阳湖之战时,当陈友谅的军队人数远超明军,朱元璋的船只几乎被敌军包围,形势十分危急。就在此时,韩成提出了自己的计划,他穿上了朱元璋的衣服,登上甲板与敌军对话。 韩成告诉敌人,只要放走被俘的下属,他就会跳湖自尽。敌军看到他跳入湖中,纷纷跳入水中打捞,完全忽视了船上的其他逃脱者。就这样,朱元璋从这次险境中逃脱了。此后,朱元璋重新集结力量,与陈友谅展开决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天下统一后,朱元璋对所有有功的将领进行了封赏,却偏偏忘记了韩成。韩成的母亲因失去了唯一的儿子,生活困顿,只能靠乞讨为生。在一次乞讨过程中,她遇到了正在巡游的朱元璋,便直接质问他,为什么不给她儿子封官。 听完韩母的责问后,朱元璋并没有发火,反而深感愧疚。他知道,若不是韩成当年为自己冒死替换身份,他可能早已丧命,哪还有今天的地位。于是,朱元璋立刻命人将韩母接入宫中,追封韩成为高阳侯,并为韩母修建了侯府,所有生活开销也由宫廷负担。尽管如此,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当初朱元璋没有及时册封韩成呢?学者们指出,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由于从鄱阳湖之战到册封群臣的这段时间已经过去了近十年,朱元璋每日政务繁忙,难免会忘记当年曾有过恩情的韩成。其次,韩成早已牺牲,而且没有留下后嗣,虽然他母亲仍在,但她过着乞讨生活,朱元璋也无法得知她的具体下落,因此即使想封赏,也没有人能够接受。然而,朱元璋的这一疏忽最终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韩母的当街责骂也让他十分难堪。幸运的是,朱元璋没有因为这件事而对韩母发火,反而在了解了整个情况后,给她和韩成做了弥补。通过这件事,朱元璋深刻体会到了知恩图报对于为人处世的重要性。 知恩图报不仅是一个人良好品性的体现,也是个人外在魅力的表现。那些懂得感恩并且在合适时机回报他人恩情的人,往往能够赢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因为人们乐意帮助那些知恩图报的人,这样不仅能结交一份善缘,也是在为自己做一项长远的投资。而对于那些在关键时刻获得过别人帮助的人来说,报答这份恩情,既是对自己过去帮助的回应,也是对他人恩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