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郑和下西洋不带年轻女子,专挑大龄妇女随行,为何船员集体支持?
创始人
2025-08-24 20:02:42
0

明永乐、宣德年间,郑和曾七下西洋,先后历经28年,最远到达过东非和红海。关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意图,在历史上依旧是一个未解之谜,说法众多。有的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有人说是为了跟各国贸易往来,但最合理的一个说法就是郑和是受朱棣的命令去寻找失踪的朱允炆。

不管目的为何,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趣事,是被传得神乎其神。郑和的船队规模极大,遮天蔽日,仅士兵就有上万人。郑和出发前会准备大量的物资,有中国的瓷器、香料、丝绸、种子等等东西,但郑和出发前必备的还有一样“物资”,大龄妇女。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不带更养眼的年轻女子?

首先,大龄妇女各方面经验丰富。

那是个男耕女织的时代,男人出力、打仗是好手,但若说让男人缝缝补补,怕是太难为人了。郑和船队人数众多,这些人代表着大明朝的光辉形象,因此衣服鞋袜必须要干净整洁。他们的衣服缝缝补补与洗涤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要有人专门去做,如果不带大龄妇女,士兵就得自己缝补,效果可想而知。

赶制新衣、缝补袜子、衣服等,这种活在大龄妇女干起来可以说是又快又好。而且带着她们还可以传授沿途落后国家的一些女红手工。中国古代的刺绣手工,不仅在当时精美无比,就是放到现代那也是无可比拟的。所以郑和带着她们去传授女红,也是为了表达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这些大龄妇女有一部分还是接生婆,郑和在前面航行时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常常束手无策,曾眼睁睁看见过沿途落后地方的女子因生育而死,这对郑和刺激很大,因此带上了稳婆。当然,这个稳婆是多功能的,除了能接生,也能干些杂事。

大妈们操持了一辈子的锅碗瓢盆,灶头上的经验,大多数都要远强于男人。本来就是枯燥的远行,如果能吃上可口的饭菜,那岂不是更好?除了吃和穿,海员得病也是经常会碰到的。当然,大船是有专业郎中的,但郎中只看病,可不管照顾人,这时候大妈们细致的照顾就成了得病士兵们快速康复的好办法了。

其次,大龄妇女不容易滋生事端。

郑和的团队大多数是血气方刚的男子,出航一次就需要很长时间,也许会好几年。航海路途又艰难、寂寥,若有合眼的女子陪同怎能不生情?而人一旦生情就容易分心,而且船上女子数量有限,很有可能出现一女多求的情况。如此一来,士兵之间就会产生间隙,无法团结,对船队大为不利。

当然,明代平均寿命不高,十几岁就结婚生子。虽然女人50多岁在现代还很年轻,但是在明代算是高龄了,出海强度那么大,带高龄女人出海不大现实!带的应该是三四十岁的女人吧!她们比年轻女子心思更加沉稳,更加善于从全局观方面考虑问题,即便是没有见过什么世面的妇人也会在关键时刻识大体,这一点,年轻女子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先进陶瓷分... 11月22日,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先进陶瓷分会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中材国际大厦成功召开。协会领导...
辽宁一位大学教授复制出古代瓷器 抚顺博物馆展出的大官窑模型和部分陶瓷文物。 沈阳工学院校园内“大官窑”四合院一角。 王永亮在复制...
原创 赵...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晚,天气骤然变化,大雪纷飞,寒意逼人。宋太祖赵匡胤召来弟弟赵光义进入大...
原创 古... 咱们今天来说一说古代官场那点事儿——为啥郎官制和科举制这俩看似“不是一个路子”的选官制度,能在历史上...
孟和套格套分享:内蒙古博物院文... 内蒙古博物院展陈文物 巡礼3陶瓷篇下 孟和套格套分享 内蒙古博物院的前身是内蒙古博物馆,始建于195...
新书推荐 || 协和专家权威升... 家有长辈,最盼平安康健。可肌肉悄悄流失、平衡感下降、怕运动受伤不敢动?这些老年健康痛点,终于有了权威...
唐山谦朴良工陶瓷有限公司成立 ...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唐山谦朴良工陶瓷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徐淑佩,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经营...
原创 隋... 隋唐交替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豪杰。其中最出名的便是隋唐十八条好汉。在这十八人中,排在...
原创 朱...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除了那些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情感的诗词歌赋,还有许多关于做人处世的智慧,其中有一...
文玩核桃盘不好我还不会刷?还真... 文玩核桃这个品类可以说是现在文玩市场之中的老牌劲旅,盘玩的玩家多且热度横亘不变!但是这个人品类之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