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朝阳门商业博物馆正式开馆。开馆当天,参观者涌进博物馆,透过充满历史感的商业文物、资料和不同时期的商业场景老照片等展品,了解江城数百年的商业发展历程。
一位老者指着展架上的老式电子管收音机说:“这样的收音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应该是普通市民家里比较稀罕的物件了。”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买啥都得凭票,买布要布票,买手表、自行车、收音机这样的大件要日用品票,甚至买块大豆腐都得要豆腐票。“现在商品丰富、商业繁荣,老百姓需要啥就能买到啥,甚至想买啥就能买到啥。”
老者的话从相关资料可以得到印证。据史料记载,到1976年,全市有108个商业零售网点、144个副食品商业网点和87个菜棚子。上了年纪的市民都有这样的记忆:在商品稀缺和网点严重不足的年代,排队购物成了生活常态。赶上不走运的时候,即使好不容易排到了柜台前,要买的东西却卖完了。
改革开放后,社会兴办的集体副食品商业和个体经营者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年近七旬的市民王国强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安置待业的职工子女,我市很多单位都开办具有集体企业性质的劳动服务公司,在这些公司中从事商业经营的“知青商店”占有相当大比重,他就在这样的商店中当过采购员。
1980年,国务院出台了“不论国营、集体、个体经济均可批零兼营”的政策打破了国有商业的独家经营,种类繁多的贸易货栈、贸易中心相继在我市出现。有资料表明,到1985年末,全市副食网点多达6373户,形成了人员庞大、种类齐全、具有经营特色的繁荣局面,大量国内外优质名牌产品涌入江城市场。
市民的消费结构便发生了深刻变化,开始向多品种、高质量升级。过够了商品短缺日子的人们,逐渐形成了吃肉要精、吃菜要鲜、穿衣要美的消费风气。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各种各样的连锁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河南街、东市场两大繁华商圈。1998年,恒客隆将仓储超市这种新型商业业态引入我市,这种自由选择商品的一站式购物模式,让几十年来习惯于隔着柜台买东西的江城老百姓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新鲜感,于是,逛超市成了当时人们既时尚又实惠的消费方式。
如今,当年排队购物的景象早已不见,大型超市取而代之则是人们对于任何一种商品都有足够的选择空间,市场也由商品稀缺的卖方市场转变为商品琳琅满目的买方市场。
迈进新世纪,城市加速扩张。我市商业布局从河南街、东市场“双中心”向多中心发展,中东新生活、万达广场、欧亚综合体等大型商业项目成为各城区新的商业中心,优化了城市商业布局,市民消费更加便利。去年,我市入选“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人们的消费目的已从满足生活需求升级为享受美好生活。
近两年,我市商贸文旅产业加快融合,加之促消费政策和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给市场带来浓浓烟火气和消费新活力,2024年全市商贸业销售额增长13.9%。
新世纪电商浪潮奔涌,商业形态和人们消费习惯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我市网络零售额逐年攀升。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去年快递业务量累计达到8153.3万件、同比增长17.11%,快递业务收入完成9700万元、同比增长6.44%。全市网商数量达到9.2万家,直接和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超过30万人。全市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达到196.56亿元、同比增长19.06%,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速连续多年在全省名列前茅。
商品从匮乏到丰富再到创造需求,经营模式从商店、商场到综合体,消费渠道从实体店到线上线下并存,商业的本质也从简单的买卖关系演变到满足消费者多重需求的服务关系。
博物馆只记载历史,不预测未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江城商业在建设独具辨识度的新时代省域副中心进程中,将演绎怎样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值得期待。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卫东/文
张恩畅/图
来源:吉林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赵倩雯
初审: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