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秦赋》里,秦赵两国连年征战,到底有何恩怨?赵国其实挺冤的
创始人
2025-08-23 14:03:16
0

《大秦赋》热播,但战争似乎一直聚焦于秦赵两国。

剧情开篇就是秦军围困邯郸,质赵的秦庄襄王秦异人命悬一线,秦始皇嬴政在赵国备受屈辱。然后赵王又几次想要伐秦,秦国挑拨燕国伐赵,又要求赵太子赵佾入秦为质。

可以看到,两国之间如此折腾,必然是有着深仇大恨的,那么这一段恩怨到底为何呢?

秦赵两国同祖同宗,但矛盾也不少

稍微熟悉先秦历史的人,就应该知道秦始皇嬴政也被称为“赵政”,因为他是嬴姓赵氏。

秦国的祖先是恶来,而赵国的祖先是恶来的弟弟季胜,他们有共同的父亲飞廉,是商朝的重臣。

恶来因为反抗武王被处死,于是季胜就抚育了兄长的后代。造父就是季胜的后裔,因为给周穆王驾车平叛有功,获得的封邑是“赵”,所以就出来了一个嬴姓赵氏。造父就是赵国的始祖,恶来的后代也因此跟着以“赵”为氏。

但是之后恶来的后代中出了一个叫做“非子”的人,养马养得极好,所以就被封到了“秦”,这是秦国的始祖。

按理说,这两个国家的统治者血缘关系要比其他绝大多数的诸侯国都近,二者合作起来应该更方便才对。

但很不巧的是,虽为同支,但两部分族人的命运不太一样。

秦嬴这一支人地处西陲,经常和西戎打仗,可以说他们的实力是打拼出来的,日子过得也比较苦;而赵国赵氏这一支是嬴姓的主干,本来是周王的属官,后来因为不满于周王室的衰退,才投靠了晋国,后来发展成了“六卿”之一。

所以,秦国赵氏和赵国赵氏其实交集并不大,非但没有认亲戚的打算,秦国和晋国还有着不小的仇怨,这其中自然也有赵氏族人的参与。

都说“秦晋之好”,但实际上二者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好,甚至晋国坏了秦国最为根本的国策,即东出中原。

秦穆公时期曾经“三定”晋君,意图操控晋国国政;而晋文公借着秦穆公的威势,平定内乱,最终称霸中原。

秦穆公本来想着借秦晋之间的友好关系参与中原的事务,使得天下卑秦的现状得以改变,但不料被晋国阻止,双方打了一场“崤之战”,秦军全军覆没。

之后的岁月里,双方互有征战,甚至晋惠公还被秦军俘虏了,这也是晋国的奇耻大辱。

秦国也经常联合着楚国一同攻打晋国,使得晋国内部苦不堪言,这时候的六卿就有赵氏了。

造父的这一支赵氏族人后来和韩、魏一起瓜分了晋国,这就是赵国的由来。

所以可以看到,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恩怨不仅仅是后来赵国立国之后才出现的,在春秋时期秦晋之间的仇怨就已经和赵国的赵氏有关了。

但二者在战国阶段里的恩怨,就显得比较“有趣”了。

秦赵“长平之战”是中了韩国的挑拨离间之计

进入战国时期,秦赵之间本来是不怎么互相攻伐的,因为秦国忙着抗衡的对手是魏国。

这个魏国继承晋国的底蕴最多,所以国力也最为兴盛,尤其是君王有雄心,吸纳了很多人才。

比如说李悝在魏国率先变法,使得魏国的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吴起入魏之后,又为其训练了一支所向披靡的重甲步兵,即魏武卒。

曾经吴起用自己训练出来的5万魏武卒大破50万秦军,一时间威震天下。并且就是在吴起的率领下,秦国几乎是被魏国压着打,逢战必败,河西之地就这样丢掉了。

所以说,当时秦国东出,最大的阻力是魏国而不是赵国,其主要的战争也都在和魏国进行。

但是,这时间联手抗秦的可不止是魏国一个,而是韩赵魏“三晋”一同的功劳,只不过魏国是主导者而已。

赵国和秦国其实没有多少冲突,但因为“三晋”之间的同盟关系,它不得不参与进来。

终于,魏国因为自身强大的实力,身处四战之地,对秦国封锁,对楚国、齐国进行攻伐,对同盟的韩、赵两国进行压迫,以至于引起了诸国强烈的不满。

赵国率先和魏国反目,至此“三晋”直接的同盟关系被打破了,秦国东出的桎梏终于松动了下来。

当然,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主要攻伐的目标还是魏国,先收复失地,然后对其进行压迫和掠夺。

而就在这个时间里,赵国逐渐积累起来了雄厚的势力,和北部匈奴连番作战,其士卒善战、能战,不输于秦国军队。

这样一来,赵国就成为了“三晋”中新的首领,肩负起了合纵抗秦的重任。

赵国擅长打防守战,秦国几次进攻都被廉颇等名将打得大败。《大秦赋》中的秦异人之所以去赵国当质子,就是因为秦军打了败仗,不得已才派去的。

但仔细想来,赵国也挺冤枉的,它只不过是按照正常方式积蓄国力而已,谁知道其他诸侯国不争气,国力没有它雄厚,这就使得它在秦国周边变得异常显眼。

尤为关键的是,秦国想要东出,一贯以来的阻碍就是“三晋”,不把这个区域的地盘打下来,是没有办法东出的。

春秋时期被晋国封锁,和晋国作战;战国时期被魏国等封锁,再和魏国作战;现在又出来一个赵国,不得已,还得和赵国作战。

既然已经开打了,赵人的血勇之气也是非常足的,于是就摆开架势轰轰烈烈地打了起来。

这一打,就打出了不死不休的架势。而其中最为惨烈,也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就是“

长平之战

”了。

说起这个“长平之战”,它的导火索其实是韩国的一次挑拨离间。

话说,秦国这一次没打赵国,打的是韩国,战事进行得异常迅猛,以至于上党郡这个地方与韩国主体的联系被中断了,被攻破是早晚的事情。

韩桓惠王都打算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了,结果没想到上党郡的郡守坚决不投降,于是韩王就派出了冯亭去接手降秦事宜。

可是这个冯亭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他也不想投降秦国,于是就去了赵国,说要把上党郡献给赵王。

赵王一听自然很高兴了,送到嘴边的肉怎么能不吃呢?别人怕秦国,赵国可不怕,于是派了平原君赵胜去接收上党郡,封冯亭为华阳君,领上党郡守。

秦国见此状况大怒,他们在前面拼死拼活地血战,结果让赵国摘了桃子,这口气忍不了,于是率军猛攻上党。

赵国见此,派出了廉颇前去支援,但没来得及,上党已经被攻破了。

既然已经劳师动众了,自然不能就这么回去,于是双方就亮明车马,打了起来。

廉颇不愧名将,使得劳师远征的秦军面对他的据守束手无策,于是散布谣言,说秦军害怕赵括,诱使赵王临阵换将。

赵括上任之后,推翻了廉颇防守的拒敌之策,意图出兵收复上党郡,这才有了白起坑杀40万赵国降卒的事件。

也正是这一战,赵国国力大损,国内青壮兵源几乎消亡殆尽,剩下的不是老人,就是幼子,以至于燕国都趁此机会想要伐赵,这就是《大秦赋》中吕不韦提出诱使燕国伐赵以解秦危的事情了。

只不过没成想被廉颇以少胜多,擒杀了主将粟腹,也说明赵国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可见,赵国赵氏这一支嬴姓族人和秦国嬴姓族人虽然有些渊源,但矛盾积累得也比较多。

但影响两国关系最为关键的不是这些矛盾,还是赵国在强大之后成为了秦国东出最大的阻碍,以至于两国不得不连年征战。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乾和祥茶庄茶叶斗形包装省级非遗... 摄影: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武六红 在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经典案例发布仪式现场,乾和祥一线员工于洋子和...
南宋初年建镇,平望镇有900年... 平望镇地处江浙要塞,交通便捷,战略位置关键,常为军事争夺焦点。据《平望镇志》记载,明将常遇春毁平望土...
原创 刘... 前言 洪武八年,跟随朱元璋多年、为大明朝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老臣刘伯温缠绵病榻,不久后便与世长辞。 临死...
原创 《... 1999年澳门回归时,一首《七子之歌》唱响大江南北,所有人都耳熟能详。1925年,闻一多从美国回来,...
原创 六... 北宋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军大举南下攻下了当时北宋的首都东京汴梁也就是开封。宋徽宗和...
原创 上... 引言 在开国将帅中有一个非常传奇的将军,他的一生创造了很多绝无仅有的战绩,而他勤奋好学的品质,也使得...
原创 日... 自从清朝衰败之后,西方列强纷纷开始入侵中国,其中对中国伤害最大的便是日本了。甲午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
刚刚,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2月19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六项 “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吉林和龙市大洞旧石器时代遗址 榜上...
原创 孙... 文/元哥说历史 前言【一谈到三国,很多人由于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总觉得东吴没有多少存在感,也没有出...
原创 真... 二战末期,随着日本的宣布投降,反法西斯战争终得到了全面的胜利。 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前,世界上的众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