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偷袭荆州控制了关羽军的家属,而关羽南下打荆州的大军势必人心瓦解,这是关羽失败的关键。但其实关羽有第二种也是最佳的选择,那就是率军北上勤王,攻打曹操。
孙权方面主力已经云集荆州,关羽大军的家属都成了人家的人质,吕蒙还善待这些家属争取人心。假如吕蒙军在荆州大肆抢掠屠杀,那么关羽大军同仇敌忾还能与东吴一战。
但江陵坚城已经被东吴控制,东吴主力在前,曹魏大军在后,如果关羽还想收复荆州,那势必是吴魏双方的死敌,在吴魏主力的围攻下,绝对没有胜算。
那么,关羽的正确选择是什么呢?
辉哥认为依然是诸葛亮的“东和孙吴、北拒曹魏”的战略。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笑,东吴背盟偷袭,跟曹魏联合端了关羽的老巢了,还怎么和?
但是辉哥认为,依然可以和,并且关系会更好。
刘备集团需要付出一些代价,那就是跟孙权再一轮和谈,并且不要气急败坏地抨击东吴,而是承认孙权对荆州的占领,孙权放回刘备集团的家属回益州,双方继续结盟对抗曹魏。
如果刘备开出这样的条件,孙权没有理由拒绝,因为东吴占据江陵之后,急需的是巩固占领成果。
在吴蜀前线,东吴只要巩固三峡防线就可保无虞,这里山高谷深,非常容易防守,事实上刘备兵败夷陵也是因为陆逊据险而守,刘备久攻不下生变战败。
而东吴对曹魏前线,是庞大的江淮和江汉地区,接触面太多。并且此时仍然是曹魏强而吴蜀弱,更何况和谈达成,此时关羽还在襄樊前线为东吴承担了曹魏一半的压力。
因此,刘备集团只要承认孙权对荆州的占领,孙权得了便宜又卖乖,肯定乐意继续结盟。
问题的关键有两个:
第一就是关羽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
第二就是关羽的大军该怎么办?
假如双方和谈,关羽的大军还要南下,借道荆州回益州,在东吴看来这肯定是假途灭虢之计,绝对不会答应。同时,这一切变得太快,吴蜀也不见得这么快能谈成,关羽该何去何从?
所以,关羽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一面派人赴益州求救,同时也需要壮士断腕,放弃强大的水军,带领主力继续北上,将吴魏的主力都抛在屁股后面。
关羽继续北上就深入河南了,在关羽和荆州之间还有曹仁和徐晃的大军阻隔,关羽对荆州没有了威胁又孤军深入打击曹魏,孙权肯定放心并且会转过来想办法支持关羽,毕竟关羽这个时候也在为自己打曹魏。
而刘备和诸葛亮了解情况后,也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一方面跟孙权和谈让孙权尽可能支持关羽,同时在益州方向拼命突击,为关羽减轻压力。
或许你会认为,关羽放弃强大的水军,孤军冒进入曹魏的河南腹地,肯定是自取灭亡,没有胜算。
但事实恰恰相反,这个时候关羽北上突进,获胜的希望反而非常大,就算败了,也有自保能力,退回西川问题不大,无论怎么算,都比回师荆州合适。
即便东吴没有偷袭荆州,关羽在襄阳和樊城一直围攻,击败曹仁来了于禁,击败于禁又来了庞德,击败庞德又来了徐晃,就算击败了徐晃还有张辽,后面张郃、乐进、曹彰等等还有后手,曹操集团毕竟家大业大。这么打下去关羽再善战,这么跟曹操打消耗战,绝对也有战败的一天。
所以关羽面对这种局面也该想办法破局了,突袭曹魏后方就是绝佳选择,也就是说就算东吴没有背盟,关羽也该这么考虑了,要不然迟早被耗死。
关羽败曹仁、擒于禁、斩庞德,这个战功威震华夏,曹操都准备避其锋芒将汉献帝从许昌往河北邺城搬了。
你看地图的话会发现,关羽在襄樊一带作战,为啥汉献帝远在许昌,曹操都觉得不安全了?
那就是两件事引发的副作用:
第一、汉中之战的时候刘备集团总动员,刘备带着男人打仗,诸葛亮带着女人搞后勤;襄樊之战关羽的荆州后勤也几乎耗尽,关羽甚至开始抢劫孙权的湘米来补充军需,关羽对襄阳和樊城久攻不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攻城器械和粮草不足,这里面除了糜芳这个国舅爷捣鬼,但根本上还是后勤耗尽了。
刘备集团力量耗尽了,曹操集团也没好到哪去,甚至更差,因为从汉中之战到襄樊之战曹操一路惨败,人员后勤损失更大,而曹操集团也没有刘备集团行政那么公平,横征暴敛特别严重,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再加上关羽获胜的影响,宛城的侯音发动起义,关羽没来得及响应就被曹仁扑灭。
同时陆浑的孙狼也发动起义,被关羽授予印信,并给予兵力和物资补给。孙狼自己比较得人心和善战,再加上关羽的支援,不仅没有被扑灭,反而在陆浑、梁和郏一带发展,准确讲就是洛阳南部的嵩县、汝阳和伊川,平顶山北部的汝州和郏县,许昌西部的禹州,以及郑州西南的登封一带,被称为洛下群盗。
这个位置可是非常要命,因为这个位置不仅威胁着洛阳与许昌两大曹操集团统治核心,也扼守着南阳北上的要道,所以曹操在陆续派军支援襄樊的同时,自己亲率大军前往郏县平叛,但孙狼是游击战打法,实际上曹操只是驱逐了孙狼,并没有消灭义军。
第二、除了侯音和孙狼这样的农民起义行政的叛乱,在许昌和邺城接连发生中高层的叛乱。
先是京兆尹金祎、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和司直韦晃在许昌发起暴动,攻打许都的丞相长史王必,准备劫走汉献帝投奔关羽。
这场叛乱可以说是反曹操的拥汉势力发动的,虽然战败,但许昌乃至天下震动不小。
随后在关羽襄樊大显神威之际,曹操的老乡魏讽在邺城发动叛乱,参与者包括张绣的儿子张泉、卫尉陈祎、宋忠和王璨的儿子等一大批名士子弟,连钟繇都受了牵连。
这场叛乱的伤害对曹操更大,因为起事的地方是自己的大本营邺城,参与者不是老乡嫡系就是世家大族,虽然没有成功,但已经说明上层不少人对曹操集团丧失信心了。
同时曹操南阳的太守、荆州的刺史傅方和胡修也投降关羽了。
只是曹魏集团从下层到上层连续的四次起事都没有得到有力的外援,所以均以失败告终。但曹魏对上欺凌皇帝,对下压榨平民,上下民意汹汹叛乱不断,统治不稳已经是事实了。
所以曹操面对这个局面,准备采取保守策略,也就是董卓的老路,把汉献帝挟持到邺城,全力巩固自己的邺城老巢,至于其他战场,那就听天由命、准备放弃了。
在司马懿和蒋济的劝说下,曹操才冷静下来,采取了与孙权结盟的策略,曹孙两大集团联合绞杀关羽。
而孙权集团的诉求曹操清楚,刘备也很清楚,那就是占据荆州,确保江东安全。
这样的情况下,只要刘备同意孙权对荆州的战略,曹孙联盟的基础就瓦解了。
孙权虽然不会全力跟曹操死磕,但有便宜不占是傻子,只要关羽北上带动合肥和襄樊曹军主力,孙权集团还是会白捡襄樊、南阳与合肥的,如果徐州和豫州曹操不设防,孙权还会继续蚕食这些地方。
刘备在益州面对这个局面,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诸葛亮负责后勤,自己带着法正、张飞、马超、赵云和黄忠出关中与曹操拼命。
而孙狼还没有被曹操消灭,关羽到来也不是毫无根据,除了有孙狼的支援外,还会有大量的民众和上层策应。
这样局面就是关羽的精锐北上曹操腹地横冲直撞,刘备在西线全力出击,孙权在襄樊和合肥一带伺机而动,反对曹操的民众和上层烽火四起。
这样的情况下曹操有三个选择:
第一、多线开战,大概率处处被动,全面崩盘,曹操集团灰飞烟灭,接下来就是刘备消灭孙权。
第二、全力围剿心腹大患关羽,这样势必前线空虚。襄樊、南阳、合肥会被孙权拿下,甚至徐州和豫州也得丢给孙权。
而刘备肯定能拿下关中,长安曹操要丢了。关羽大概率会战败主力损失,但能不能抓住关羽还是两说,因为孙狼起事的伏牛山跟秦岭是连为一体的,关羽如果战败小部队走山路曹操是鞭长莫及的。无论关羽结局如何,曹操想在河南立足就非常困难了。
这样形成刘备占据益州和关中,孙权占据河南,曹操退守河北做袁绍局面岌岌可危,这种三国鼎立局面对曹操是最不利的,而刘备的战略优势最大,就算丢了关羽也得到了长安,属于势如破竹。孙权看起来占便宜,但实际上没有战略优势。
第三、曹操直接放弃河南退回河北,这样看起来跟第二种局面差不多,但曹操可以稍微从容地实现各地战略撤退,河北的势力会比较强大,还能维持局面。
当然上面都是战略层面,我们看看关羽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战术层面能不能实现,如果北上瞬间就灰飞烟灭,那么一切战略都无从谈起。
第一、关羽的军心会不会瓦解。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因为关羽回师夺荆州,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家属被控制,军心瓦解了。
如果关羽决策与孙权和谈,出兵北上,家属前往益州,那么军心瓦解问题就不存在了,而且北上部队想跑都没法跑,毕竟家属去益州了,除了跟着关羽打仗,还能往哪跑?
第二、关羽有没有机会北上。
就算当时徐晃击败关羽,但关羽的水军还控制着汉江,北上的通道是畅通无阻的。
而且关羽战败的原因并不是真打不过徐晃,关键是包围着襄阳、还包围着樊城,还得跟徐晃交战,兵力太分散。
如果关羽破釜沉舟,不要后方,集中全部主力过汉江,目的不是全歼徐晃,而是直驱北上。徐晃和曹仁绝对非常紧张,准备全力跟关羽决战,或许等关羽北上一阵子之后,才能判明关羽的战略企图。
而关羽北上走的路同时也是襄樊前线的后勤补给线路,关羽可以吃曹仁和徐晃的补给,而襄樊的曹军想吃饭就麻烦了,只能向东南江夏的文聘依靠,如果跟着关羽的屁股追,绝对得饿死。
要知道南阳刚刚经过侯音的叛乱,早就被吃空了,只能依靠许昌和汝南的接济,这正是关羽挺进的线路。就算文聘给点补给,曹仁和徐晃跟着关羽的屁股再抢一点,但后勤肯定还不如关羽,战斗力大打折扣。
所以关羽北上不仅没有问题,反而可以切断曹仁和徐晃的补给线。
第三、关羽有没有能力和机会长期坚持。
首先,关羽北上可是标准的勤王之师,事实上无论民众还是上层都有很多人支持,不是绝对的孤军深入,属于民众箪食壶浆以迎勤王之师。
其次,孙狼有能力在洛阳和许昌之间长期与曹操周旋,加上关羽的主力到来,不说根据地有多牢固,起码喘息之机还是有的。就像张燕有能力在中山长期跟袁绍对峙。
再次,关羽北上,曹操绝对像吃了苍蝇一样,无论做任何决策都很难收场,肯定有一段时间混乱期,而且曹操的后方是空虚的,哪怕关羽横冲直撞,短期内曹操也没有办法。
最后,关羽是善于游击战的,跟着刘备奔波天下,本身就是游击战出身,而且关羽在绝北道战斗中,也充分显示了游击战的能力。
所以关羽坚持作战没有问题。
事实上,如果我们再回忆《隆中对》的战略,关羽率军从荆州出发,把曹操的核心地盘搅得天翻地覆,不正是诸葛亮期待的天下有变吗?
而这个时候刘备带着法正、张飞、马超、赵云、黄忠、魏延从汉中出发,屯兵渭水上游进攻长安,这跟诸葛亮《隆中对》的版本是一模一样的。
这个时候曹操在关中还有谁呢?
何况这个组合还有诸葛亮在巩固后方、负责后勤。
怕是里面最小的角色魏延,都够张郃喝一壶的。
所以辉哥的结论,只要关羽破釜沉舟,拼了老命去搅曹操的后方,无论成败如何,刘备都能从容地拿下关中,兵临潼关。
即便是关羽败了,背靠伏牛山也能去关中跟刘备会合,而这种战败也只是战术失败,战略上是天大的成功。关羽就算战败,也能昂首稳坐季汉第一大将的位置。
关羽选择回师荆州并不是对突击中原没有认识,关羽也不是没有这个能力。只能说奔波了一辈子,刘备攒点家底太不容易,普遍太重视荆州了,而关羽身边也没有一个靠谱的谋士指明道路,假如徐庶在、假如庞统没有早死、假如陈登愿意学糜竺,都不会导致在关键时刻丧失良机。
时也、运也、命也!所以只能说大汉气数尽了。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