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荣禄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权以后,康有为等人为了试探慈禧太后对待“维新变法”的真正态度,奏请光绪皇帝向李鸿章开刀,将其仅剩的“总署行在”官职予以罢免。只是,康有为的这次试探惹了大事,慈禧太后震怒并专门叫来了光绪皇帝,用羞辱康有为的方式敲打并试探光绪皇帝。
这一次,光绪皇帝没忍住,慈禧太后更没忍住,好不容易维持了许久的“母子关系”濒临破裂,慈禧太后要重出江湖了!
时任“吏部尚书”刚毅带着自己的蛐蛐儿——“大将军”,败给了一只广东进贡来的蛐蛐儿,恰好隐射了刚毅屡屡败给“维新派”的情况。情况相似,光绪皇帝又在身边,慈禧太后自然不能放过这个羞辱康有为、试探光绪皇帝真实态度的机会。
详细询问了情况以后,慈禧太后请光绪皇帝为这只蛐蛐儿取名。正在一旁生闷气的光绪皇帝,虽然不满于慈禧太后的“不务正业”,但也只能顺从地给出答案:
“既然是南边来的,就叫南客子吧!”
既然是“客”,就要礼敬对待,慈禧太后正想借这只蛐蛐儿向康有为开刀,自然谈不上什么礼敬,更不愿意称其为“客”。所以,慈禧太后立即反驳并给出了自己的命名:
“南客子?不好,文绉绉的!你看它多厉害呀,哪像个做客的样子啊!既是从广东来的,就叫他康有为吧!”
以草虫之名冠之朝廷大臣,这波伤害性不大但羞辱性极强的操作,让光绪皇帝立马感觉到了威胁。只是,没等光绪皇帝发作,慈禧太后便又有了新命令:
“小李子,把咱那护法金刚拿来,给康有为斗斗!”
好了,慈禧太后的意思非常明确了,刚毅斗不过康有为,那我就亲自上场和康有为斗一斗。慈禧太后的这个命令等于给刚毅打了一针鸡血,既然是慈禧太后亲自赐名,刚毅就可以尽情发泄,什么“康有为,这一回你怎么成了缩头乌龟了”,什么“你那厉害劲哪去了”、什么“咬死康有为”接连刺激着光绪皇帝。
终于,光绪皇帝忍不住了,起身大喊道:
够了,够了,够了!
慈禧太后要的就是光绪皇帝这个反应,只有激怒了光绪,才能试探出光绪心中的真实想法,才能给自己找到重出江湖的理由。
光绪皇帝心中带着气,嘴上带着劲,说道:
不管怎么样,康有为也是我大清的臣子,儿臣一位,以草虫冠其名是对我大清臣子的轻贱,也是对朝廷的轻贱!
让慈禧太后决定重出江湖的理由是李鸿章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是康有为试图借此挑战慈禧太后的权威。她之所以如此轻贱康有为,就是为了让光绪皇帝维护康有为,只有这样,慈禧太后才能“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才能就“光绪罢免李鸿章”这件事向光绪皇帝发起进攻。
所以,慈禧太后立马予以了反驳:
皇上说得好,对臣子的轻贱就是对朝廷的轻贱,康有为不可轻贱,李鸿章就可轻贱吗?
完了,光绪皇帝维护康有为的理由立马站不住脚了,只能装糊涂:
儿臣不知亲爸爸是何意?
慈禧太后索性挑明了康有为奏请光绪皇帝罢免李鸿章的事情,这下好了,装糊涂是躲不过去了,只能勉强给出一个罢免李鸿章的理由:
甲午败绩,丧师辱国,至今难平民愤!
用这个理由罢免李鸿章,倒也能说得过去;只是这个原因已经免去了李鸿章的“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如今,光绪皇帝就连李鸿章仅剩的虚职——“总署行在”也给罢免了,就有点赶尽杀绝的意思了。
更重要的是,光绪皇帝给出的这个理由正是康有为奏折中的说法,这更给了慈禧太后反驳光绪皇帝的理由:
你说的这都是康有为的折子,你连李鸿章这唯一的闲差都容不得,就是为了给这个康有为腾个地儿吧?
挑明了康有为的背后撺掇,光绪皇帝赶紧给出了解释:
儿臣决无此意!
注意了,此时的光绪皇帝已经完全处于劣势,从“进攻方”无奈变成了“防守方”。慈禧太后羞辱康有为,是为了激怒光绪皇帝;替李鸿章发声,是为了进攻康有为;条理分明、有理有据,可谓稳扎稳打的进攻、胸有成竹的开火。慈禧太后虽然有着权势上的天然加分,但这波沉稳冷静的步步紧逼,绝对能够迅速击溃光绪皇帝本就脆弱的内心。
仅就这一点而言,光绪皇帝一生都没能都过慈禧太后,绝不是没有道理。
可就算此时的光绪皇帝已经处于劣势,慈禧太后仍未放弃进攻,甚至还加强了攻势:
当然没有!康有为怎么会看得上这么个闲差事!可撤李鸿章这没有道理啊!
注意,慈禧太后的这句话虽然再次进攻了康有为的险恶用心,但随后的问题却无疑给了光绪皇帝反击的机会,而且,还差一点让光绪皇帝借此翻了盘。毕竟,罢免李鸿章除了“甲午战败”这一个原因外,其他原因并不难找。
光绪皇帝抓住这个机会,立马组织反击:
亲爸爸,李鸿章年迈体愧,长期站着总署这个位置无所事事,免其闲职从此安心养望林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啊!
完了,慈禧太后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进攻节奏被光绪皇帝一句话彻底打乱了。平心而论,光绪皇帝所言并非没有道理,慈禧太后一时半会还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只是,慈禧太后到底是修炼成精的妖怪,进攻节奏被打乱,重新组织进攻就是,既然李鸿章这个进攻理由没用了,重新换个理由就是。
慈禧太后稳了稳情绪,突然改变了话题:
听说,那个日本的伊藤博文要来?
压制对方的要诀就在于让对方掌握不了自己的进攻节奏,甚至掌握不了自己的真实意图。此时的光绪皇帝还停留在李鸿章和康有为的事情上,慈禧太后突然转变话题,只会让其乱了阵脚,先如实回应了再说:
伊藤博文赋闲了,来大清游历,他是日本明治维新的领袖,有经验可期。儿臣想聘请他为我大清新政的外籍顾问!
好了,慈禧太后又找到一个替李鸿章发声的理由,重新开始了进攻:
这就对啦!你连李鸿章的闲差都给除了,就是为了讨这个伊藤博文的好啊!
问题的严重程度陡然上升,康有为奏请罢免李鸿章说到底也只是“内部矛盾”,可为了讨好伊藤博文而罢免李鸿章的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这顶大帽子扣过来,光绪皇帝自然要赶紧“甩锅”:
亲爸爸,儿臣决无此意!
慈禧太后再次替李鸿章发声,就是为了进攻光绪皇帝,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进攻康有为。作为一国君主,光绪皇帝讨好一个曾经的敌人,可能性不大也确实有点说不通;更何况,“君主无过,过在臣属”,就算光绪皇帝真有讨好伊藤博文的意思,那也只能是臣子的劝谏结果。
所以,慈禧太后便顺理成章地调整了进攻方向,康有为再次成为了靶子
可有的人有!这是出卖祖宗!
康有为的罪过再次升级,刚刚还是“蛊惑皇上、排挤老臣”,现在就变成“暗通敌国、出卖祖宗”,这项罪名一旦坐实,康有为的一颗人头恐怕不够交代。
所以,光绪皇帝才会将所有罪过揽在了自己身上,撇清了康有为:
亲爸爸,儿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
既然光绪皇帝主动“背锅”了,慈禧太后也不再深究,但自己的态度必须明确:
我知道,不然咱们娘俩就不会这么说话了!伊藤博文是什么人呐,他不光是李鸿章的对头,他更是咱们大清的死对头。他赋闲了,到咱们大清来游览一番,可以;对咱们的政事指手画脚,我绝不容许!
这段话看似是对伊藤博文的反对,实则是反对“维新变法”。光绪皇帝听出了慈禧太后的“画外音”,极为罕见的硬气了一次:
亲爸爸,朝政不可为,老臣不用事,新人又上不来,儿臣宁可坏了祖宗的章法,也不愿意抛弃祖宗的臣民、丢失祖宗的土地!一片诚心,请亲爸爸见谅!
这段话,光绪皇帝明确了自己三方面的态度:
1、“罢免老臣、重用新人”的人事变动原则,不会改变;
2、“维新变法”要坚持到底;
3、关于聘用伊藤博文的决定,不会更改;
隐忍了20年的光绪皇帝不想再忍,一次性将自己的真实想法痛快表达,第一次找到了大清君主的感觉。只是,光绪皇帝忽略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够始终掌握最高统治权,就是因为她对大清兵权的牢固掌握;如今,慈禧太后的心腹——荣禄又成了手握兵权的“北洋大臣”,光绪皇帝的这次“小不忍”必定会“乱了大谋”。
所以,在绝对实力的面前,光绪皇帝的慷慨激昂几乎毫无作用。只是,明确了光绪皇帝的真实态度后,慈禧太后还想着给他一次机会,毕竟慈禧太后还不想改变目前这种想撇清责任就能立马撇清,想掌握权力就能立马收回的绝佳状态。真要撕开脸,慈禧太后就只能顶在最前面,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我今天是想好好劝你,你是皇上,听不听我的劝不要紧;不过,九列重臣,政无大谬,不可轻弃,你倒好,以外人疏远亲人,以新人疏远旧人,以康有为一人之法乱我祖宗大法,你好糊涂啊!
只是,此时的光绪皇帝依然听不进劝说,再次明确了自己的态度:
亲爸爸,儿臣不糊涂,儿臣心里明白得很!儿臣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这么做了!
好了,慈禧太后没办法了,只能给出了最后通牒:
是这样!看来我的清闲日子是过不成了!我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你跪安吧!
既然你不听话,那我就不客气了,哀家要重出江湖、重新掌权了!
就在光绪皇帝无奈转身离开以后,身后又传来了慈禧太后的一声命令:
还有谁的蛐蛐儿厉害,拿出来斗啊!
霸道太后,不惧任何挑战,战书已然下了,请皇帝接招吧!
(文章仅依据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演绎情节展开,不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烦请读者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