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老照片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由一位日本摄影师拍摄。当时,日本的探险者深入中国内地,开展广泛调查,细致记录着中国的自然风光、地理特点以及民众的日常生活与风俗习惯。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作间谍。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照片,正是他们当年记录的浙江景象。
让我们一同回到那段历史,看看当时的浙江风貌。
在浙江宁波的一条街头,我们可以看到行人匆匆走过。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市民戴着典型的瓜皮帽,穿着讲究的短褂;而经济条件较差的人则穿着朴素的单衣。镜头一按下,瞬间定格了这片古老城市的街头生活,历史仿佛凝固在这一刻。
在宁波的街头,出现了一家古老的商铺,店铺的门头上赫然写着“万丰”两个字,仿佛是那时商贸繁荣的象征。
接下来是一个美丽的宁波小村,清澈的溪水流经村庄,旁边的村民在水边晒衣服。河岸旁铺着古老的青石板路,几只小船静静地停在水面上。一座小亭子矗立在河边,是村民们休息、交谈的理想场所。这个景象在当时显得宁静而温暖,犹如一幅画。
在宁波的街头,熙熙攘攘的行人穿行其间,人力车来回穿梭。穿着长衫的知识分子迈着坚定步伐,仿佛自信满满;而拉车的男子则面带疲惫,显得有些沉重,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不同面貌。
在浙江绍兴的郊外,有一处风景如画的园林。四周被青山环绕,园内绿意盎然,犹如一片人间仙境,展现出中国传统园林的优雅。
浙江宁波的码头是一个热闹非凡的地方,船只密集,海风轻拂,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充满了交易与互动的气息。在远处,还能看到一艘大型轮船的身影,仿佛与世界接轨的象征。
在这里,我想起了一部纪录片《走近大凉山》。这部影片通过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镜头,记录了大凉山地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它展示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渴望改变命运的彝族孩子、奋力支教的老师们,以及那一群坚韧的年轻女孩们。这部纪录片带给我无尽的感动,每当我重新观看,都会被其中的故事所打动。
我还查了导演竹内亮的一些作品,他不仅拍摄了《走近大凉山》,还制作了另一部名为《长江天地大纪行》的纪录片。在其中的第二集,竹内亮讲述了一个藏族女孩茨姆的故事。茨姆与摄制组成员东东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并向他们表达了对外面世界的好奇。摄制组为她安排了去上海的旅行,这一切给茨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经历了许多人生的“第一次”,从坐飞机到登上100层高楼,每一件事都让她惊叹不已。回到香格里拉后,她决定开设民宿,来与世界分享她的梦想。
十年后的2021年,竹内亮带领摄制组回到香格里拉,回到了他们第一次遇见茨姆的地方。幸运的是,他们找到了她的家,而茨姆的民宿已经变得十分现代化,而她自己也不再是那个羞涩的女孩,而是变得更加成熟、开朗和自信。
这些片段深刻展现了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果。从2010到2020年,中国大凉山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基础设施、教育和生活环境上,更体现在人们的观念和精神面貌上。
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茨姆的纯真与懵懂,她与导演竹内亮及东东之间的情感交流,深深触动了我。看完这两部纪录片后,我不禁流下了眼泪,感叹时间的力量和改变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