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以狄仁杰为主角的电视剧中,狄仁杰位高权重、威风凛凛。结果一看却只是三品官员,有不少人就有疑问了,狄仁杰都是宰相了,为什么还只是三品官员。难道是电视剧搞错了?其实并非如此,大家翻阅历史也能看到,狄仁杰确实只是三品官员。只是在
死后,先后被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后晋时期追授从二品、正一品、从一品、正一品。
至于为何身居宰相的狄仁杰,只是个三品官员呢。其实这主要和唐朝的官职设置有关。
唐朝的宰相和其他朝代的宰相不一样了,宰相大家一听是不是就是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而在古代也确实也如此,但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斗争长期存在,有时宰相的相权甚至超过了皇帝的皇权。比如汉代的霍光,东汉末年时期的董卓等等,他们就权倾一时,权力一度大过了皇权。
于是到了隋,唐时期,为了巩固了皇权,对官制进行了改变。发展了三省六部制,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同时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这样让三省分工明确,也彼此相互制衡。而这种制度也将原本集中的相权分散到多个部门和官员手中,使得相权难以集中,减少对皇权的威胁。
而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为了进一步分散相权,在中书、门下和尚书省之外又设立了政事堂,当时除三省最高长官外,其他官员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也可进入政事堂成为宰相。
什么意思呢,平章事在古代就是可以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当时只要能够参与政事堂议事,就可以成为宰相。而当时宰相之位也一度达到了十几位甚至更多。
至于为什么宰相只是三品官员呢,那是因为唐朝的官制与其他朝代有所不同。唐朝时期为了
防止官员权力过大,有意对一品、二品官职进行了虚化处理,所以
一二品官员都只是虚衔,而所谓虚衔,
指的就是这些官职虽然拥有较高的地位和荣誉
,但没有实际的职务和权力,
无法真正参与到具体的政务处理当中
。比如正一品官职,太师、太傅等,名义上是皇帝的老师或辅佐大臣,但实际上并没有教导或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权力。
又比如
从二品官职中的尚书左右仆射在唐朝前期权力较大,但到武周时期,其权力逐渐被架空,成为虚职,像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等官职,名义上级别较高,均为从二品。但实际上,并无实际权力。比如,京兆府名义上的最高长官是京兆府牧,真正掌权处理府中大小事务的是从三品官员京兆府尹;大都督府名义上的最高长官是大都督,实际掌权的是从三品官员长史。
所以唐朝时期一二品官员只是一种身份象征,享受相应的待遇和地位。但并没有实际权力,有实际权力的官职最高也就到三品。
而狄仁杰在武周时期,所担任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其实行使的就是宰相的职权。这一官职意味着他拥有和中书省、门下省长官同等的权力。也就是三品官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