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枚银币的铸造背景可以追溯到清代晚期。当时,随着对外贸易的频繁和西方货币文化的传入,清政府开始意识到需要规范国内的货币体系。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拟订了《整顿圜法章程》,提出银币需要由专门的铸币局进行制造,并保留了江南、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作为分厂。此后,户部造币总厂在天津建成,负责全国银币的铸造。
在这段时期,清政府为了推行新的币制,铸造了多种银币,其中就包括这枚户部丙午中字壹两银币。该币的铸造时间大致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农历丙午年)前后,由户部造币总厂或相关分厂铸造。其设计精美,雕刻技术精良,体现了当时中国银币铸造的高水平。
此币由户部天津造币总厂试铸,设计原型出自英国伯明翰,融合了中西审美与技术精髓。然而,由于当时各省对货币单位存在分歧,且库平一两银币与通行的壹圆型银币(重库平七钱二分)在兑换上存在诸多不便,最终未能正式发行流通,仅少数样币留存于世。这使得大清银币“中”字一两成为了机制币收藏中极为罕见的珍品,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
此钱币为大清银币户部丙午中字壹两,银币正面中央珠圈内镌“大清银币”四字,四个字中间的空心圆圈内镌一个“中”字。珠圈外上镌满文“大清银币”四个字 ,满文两侧分镌“丙午”两个汉字。珠圈外左右两侧分镌“户部”两个字。下镌“壹两”两个字。银币正面的边缘镌精美的水波纹。银币背面中央珠圈内镌盘龙图,珠圈外上镌“光绪年造”四个汉字,周围环镌英文“TAI-CHING-TI-KUO SILVER COIN”,中文意思为“大清帝国银币”。
文化价值:这枚银币不仅是中国货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货币文化融合的产物。其上的龙腾图案和满文大清银币字样,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清朝皇权的威严。同时,银币的铸造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和货币制度的变迁。
历史价值:作为清代晚期的重要货币之一,这枚银币见证了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它的存世为我们研究清代历史、货币制度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收藏价值:由于这枚银币铸造量稀少,且历经百年沧桑,存世量极为有限。因此,它在收藏市场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是古钱币收藏家们争相追捧的珍品之一。
其收藏价值极高,想了解更多关于大清银币(中)户部壹两的,可以关注或者是私信小编共同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