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曾带兵救许世友,多年后广州征地建校遇阻,许慷慨赠市值过亿土地
创始人
2025-08-05 22:32:21
0

曾带兵救许世友,多年后广州征地建校遇阻,许慷慨赠市值过亿土地

世人皆知许世友是毛主席口中的"匣中一把宝剑",却鲜有人知这位开国上将还有着"知恩图报"的美名。在革命年代,他曾被战友张贤约救于危难之中;而在和平时期,他又以慷慨之举回报旧恩。1978年,暨南大学复办在即,第一军医大学面临搬迁困境。当时的广州,寸土寸金,一时间竟难觅合适校址。就在张贤约为此事焦头烂额之际,许世友挺身而出,一夜之间召开军区常委会,慷慨解囊,将价值过亿的军区教导队驻地拱手相让。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恩情,能让一位将军如此慷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又发生了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雪中送炭:张贤约的生死救援

1934年的四川百丈关,硝烟弥漫,枪声不绝。许世友率领的红四军将士们正在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殊死搏斗。这场战役关乎红军的生死存亡,国民党调集了9个集团军的兵力,誓要将许世友部一举歼灭。

许世友是出了名的悍将,他的部下个个都是骁勇善战之辈。然而,面对敌军的重重包围,红四军将士们虽然奋勇杀敌,却也难免陷入了险境。山上的红军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许世友身先士卒,亲自上阵杀敌。

战斗进行到白热化阶段,许世友部的弹药渐渐耗尽。许世友环顾四周,看到的是战友们疲惫但坚毅的面孔。他们都已经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许世友摸了摸口袋,掏出了最后一枚手榴弹,准备在敌人靠近时引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山下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许世友定睛一看,只见一支数百人的队伍正在向山上冲锋。队伍最前方,一名将领抱着一挺机关枪,边打边喊:"老许,我来救你了!"

这名将领正是张贤约。他得知许世友部陷入重围后,立即率领自己的部队前来增援。张贤约身先士卒,冒着枪林弹雨,带领战士们杀入敌阵。

许世友看到援兵到来,顿时精神一振。他高声喊道:"弟兄们,援军来了!冲啊!"山上的红军将士们听到许世友的呼喊,仿佛打了鸡血一般,个个都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张贤约的及时增援,彻底扭转了战局。敌军没想到红军还有援兵,顿时乱了阵脚。许世友抓住这个机会,率领部队从山上冲下来,与张贤约的部队形成合围之势,对敌军展开猛烈攻击。

激战持续了数小时,最终红军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当硝烟散去,许世友找到了正在清点伤亡的张贤约。两位将领相视一笑,紧紧握住了对方的手。

张贤约拍了拍许世友的肩膀,说道:"老许,你没事就好。我们接到消息说你们被围了,我就赶紧带人来增援。幸好来得及时啊!"

许世友感激地说:"老张,要不是你及时赶到,我们恐怕就全军覆没了。这次你可是救了我一命啊!"

张贤约笑着摆摆手:"别这么说,咱们都是为革命奋斗的同志,互相帮助是应该的。再说了,你许世友可是我们红军的宝贝疙瘩,可不能有闪失啊!"

许世友听了这话,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拍着张贤约的肩膀说:"好兄弟,这份恩情我记下了。以后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尽管说!"

这场战役后,许世友和张贤约的友谊更加深厚。两人常常一起研究军事策略,探讨革命形势。在之后的长征路上,他们互相扶持,共同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

许世友深知,如果没有张贤约的这次救援,他可能已经牺牲在百丈关战役中。这份救命之恩,他一直铭记在心。每当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许世友总会提起张贤约的这次英勇救援。

在后来的革命岁月里,许世友和张贤约都成为了中国革命事业的中流砥柱。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两人因为工作关系聚少离多,但那份革命友谊却一直深藏在心底。

许世友常说:"在战争年代,我们并肩作战,生死与共。如今和平了,我们更要携手共进,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他对张贤约的情谊,也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品格。

许世友的知恩图报

岁月如梭,转眼间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这一年,暨南大学传来复办的喜讯,然而这个好消息却给第一军医大学带来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原来,第一军医大学一直使用的是暨南大学的校舍和营房。如今暨南大学要复办,第一军医大学就必须在一个月内搬离。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时任总后勤部副部长的张贤约顿感压力山大。第一军医大学有上千名教职工和学生,总不能让他们无家可归。张贤约急需找到一个临时安置点,但这谈何容易?

彼时的广州,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价飞涨。要在短时间内找到一块合适的地皮,简直难如登天。张贤约在北京打了无数通电话,可事情就是毫无进展。

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张贤约决定亲自前往广州实地考察。他不顾舟车劳顿,一下飞机就直奔当地市政部门和教育局。张贤约苦口婆心地向当地官员讲述军医大学的光辉历史和重要性,但广州方面确实也有难处,一时间难以解决。

忙碌了一整天,事情依旧没有任何进展。身心俱疲的张贤约回到了军区招待所。就在他感到万分沮丧之际,一个熟悉的爽朗笑声传来:"老张,你怎么来了也不通知我一声?"

抬头一看,原来是老朋友许世友。许世友热情地安排了一桌丰盛的晚餐,为老战友接风洗尘。席间,许世友察觉到张贤约的心事重重,便开口询问。

张贤约叹了口气,将第一军医大学面临的困境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许世友。听完之后,许世友拍着张贤约的肩膀说:"老张啊,你放心,这事包在我身上!"

第二天一早,许世友就带着张贤约来到了位于广州市区东北方沙河镇的麒麟岗。这里是广州军区教导队的驻地,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许世友指着眼前的土地说:"老张,这里怎么样?够不够大?"

张贤约惊喜万分,连连点头:"够大够大!这里太合适了!"

许世友笑着说:"那就这么定了。昨晚你睡下后,我们军区连夜开了常委会,一致决定把这块地送给第一军医大学。我们已经向军委作了汇报,相信很快就能得到批复。"

张贤约听后,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紧紧握住许世友的手,眼眶湿润。许世友拍了拍老战友的肩膀,说道:"老张,你还记得1934年的百丈关吗?当年要不是你带兵来救我,我可能早就去见马克思了。如今你有难处,我理应出手相助。这块地虽然价值不菲,但比起当年的救命之恩,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块地皮位置优越,面积广阔,按照当时的市场行情,价值至少过亿元。许世友如此慷慨,不仅仅是为了还一个人情,更是为了国家培养医学人才。他深知,军医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在战时救治伤员,也能在和平年代为百姓治病。这样的决定,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许世友的这一决定,很快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准。1978年4月19日,第一军医大学正式迁入新址,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所培养了无数优秀军医的高等学府,得以在新的环境中继续为国家培养医学人才。

许世友的这份厚礼,不仅解决了第一军医大学的燃眉之急,也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格。他们在战争年代并肩作战,在和平时期互帮互助,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这件事很快在军队内部传开,许多人被许世友的义举所感动。有人说,许世友不愧是毛主席称赞的"匣中宝剑",不仅在战场上英勇善战,在和平时期也心系国家发展,急人民之所急。

张贤约常常回忆起这段往事,他说:"老许这个人,外表粗犷,内心却极其细腻。他不仅记得当年的救命之恩,更懂得用这种方式来回报。这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是为国家做贡献。这才是真正的将军风范啊!"

许世友的这次义举,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土地划拨,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们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的高尚情操,也凸显了他们在和平建设时期的远见卓识。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两位将军的革命情谊

许世友和张贤约,这两个名字在中国革命史上熠熠生辉。他们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更是患难与共的挚友。两人的性格虽有不同,却又在某些方面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性为他们的友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许世友,河南确山人,少年时期习武于嵩山少林寺,练就了一身硬功夫。他性格耿直爽快,说话做事向来直来直去。在战场上,许世友是个不折不扣的悍将,总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他的勇猛常常让敌人闻风丧胆,也让同志们钦佩不已。

张贤约则出生于山东莒县,自幼饱读诗书,却也不乏血性。他性格沉稳,头脑冷静,善于运筹帷幄。在战场上,张贤约常常能够审时度势,做出准确的判断。他的智谋为红军赢得了不少胜仗。

两人虽然性格迥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革命事业的赤诚之心和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共同的理想,让他们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许世友奉命率部开赴山东,在沂蒙山区开展游击战。他带领部队深入敌后,打得日本鬼子晕头转向。有一次,许世友率部伏击日军运输队,一举歼灭敌人一个中队,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这次战斗不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百姓的抗战热情。

与此同时,张贤约也在冀豫边区开辟根据地。面对日军的疯狂"扫荡",张贤约带领部队游击四方,灵活应对。他常常说:"我们誓与日本人决一死战,只有勇往直前之态,决没有孬种后退之理,不把他们赶回老窝,决不罢休。"在张贤约的带领下,部队不仅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还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抗日战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抗战胜利后,国内战争爆发。1947年,许世友率部参与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许世友指挥部队勇猛冲锋,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防线,为华野主力包围歼灭敌人创造了有利条件。战役结束后,许世友的英勇表现受到了高层的表彰。

同年,张贤约也在另一个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他参与了保卫延安的战役,面对胡宗南的重兵进攻,张贤约临危不乱,带领部队以少胜多,成功挫败了敌人的进攻。这场胜利不仅保住了延安这个革命圣地,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斗志。

战斗结束后,张贤约有幸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毛主席对他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这番话让张贤约深受启发,他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和张贤约都走上了重要岗位。许世友先后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等职务,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张贤约则在总后勤部担任要职,为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殚精竭虑。

尽管工作岗位不同,但两人的革命友谊却从未改变。每当有机会相聚,他们总是促膝长谈,回忆往事,探讨国事。许世友常说:"老张啊,咱们虽然不在一个战壕里了,但心还是连在一起的。你搞后勤保障,我带兵打仗,咱们都是为了国家啊!"

张贤约则常常感慨:"是啊,老许。现在没有仗打了,但我们面对的每一个任务,都是新的战争。咱们要像当年打仗一样,全力以赴啊!"

两位将军的革命情谊,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友谊,更是一代革命家共同的精神写照。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并肩作战,在和平建设时期携手共进。这种深厚的战友情,成为了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也激励着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许世友和张贤约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友谊。它不仅仅停留在个人感情层面,更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之上。这种友谊,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为了中国革命精神的一个缩影。

许世友的为民情怀

"我不是许家的将军,我是人民的将军。"这句掷地有声的话,道出了许世友一生的信念。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许世友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他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着一个人民将军的为民情怀。

1968年,许世友的侄孙许道焰来到南京军区看望他。许道焰当时还没有工作,便试探性地向许世友请求帮忙。"三爷爷,我还没有工作。我想请你给县里领导打个招呼,给我找一份工作干,到化肥厂当工人也行。"许道焰说道。

许世友听后,面色严肃地回答:"这件事,你三爷爷还真办不了。"许道焰不死心,继续说:"您是大军区司令,又是有名的将军,还深受毛主席的信任,只要你给县里写个纸条,我的工作就解决了。"

许世友站起身来,语气坚决地说:"如果我是你说的这种人,毛主席还会信任我吗?道焰,我不是许家的将军,我是人民的将军,我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不能乱用。"

看到侄孙失望的神情,许世友又耐心地解释道:"将军的责任,在战争年代,是带兵打仗;在和平年代,是保家卫国。咱不能变成'为家'保国呀!再说,咱们家,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你现在在家种田不也很光荣吗?"

这一幕生动地展现了许世友对权力的正确认识和对亲属的严格要求。他深知,一个人民的将军,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不能因私废公,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属谋私利。

许世友对待家人很严苛,但对待普通百姓却充满了温情。无论是在南京还是广州,每到一地,他都会抽时间外出体察民情,了解群众生活。

有一次,许世友在苏北视察时,路上遇到了很多乞丐。一问之下,得知他们都是淮阴的难民。许世友立即调转车头,直奔淮阴而去。他找到当地领导,严肃地说:"你们要好好安排群众生活,不要让社员出去拖讨饭棍。"

然而,那位领导似乎并没有把许世友的话当回事。过了一段时间,许世友再次去苏北视察,又发现了同样的情况。那位领导不以为意地说:"咱们这地方,自古就有出乞丐的风俗。"

许世友听后勃然大怒,拍案而起,厉声呵斥道:"你怎么没有这个习惯?你去讨饭我看看!"接着,他语重心长地说:"'饱暖生骨肉,饥寒起盗心',群众没有饭吃,是会闹事的。"

这件事深刻地反映了许世友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他深知,只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因此,每逢夏收、秋收时节,许世友都会亲自下乡监督工作。

他一路走,一路告诫农村干部:"有粮无钱好办,有钱无粮不行。如果不信,我给你一捆钞票,3天不给你饭吃,看你受不受得了,农业搞不好,农民没有饭吃,你看他不用锄头挖你。"

许世友不仅关心普通百姓,也时刻惦记着自己手下的兵。1958年,毛主席下达了"军队干部下连当兵"的指示。许世友第一个响应,主动请缨下连队当兵。

在申请报告中,许世友写道:"30年前我当过兵,那时官兵不分你我,不分老少,都像亲兄弟一样,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个个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正是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了战士的成长,培养了我们成为军官。今天,我们当了高级干部也不能忘本,在我50多岁的今天,第二次下连当兵,我真高兴。我这次下去一定要把兵当好。"

下连后,许世友和战士们同吃同住,打成一片。他要求大家不要叫他"首长",而是称呼他"老许同志"或simply"老许"。有些战士甚至亲切地喊他"许老头子"。对此,许世友幽默地说:"如果我不当兵而在家种田,恐怕早就成许老汉啦!"

许世友的这种平易近人的态度,很快赢得了战士们的信任和爱戴。他不仅和大家一起出操列队,还不顾自己年过半百的年龄,坚持参加体能训练。这种行为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也拉近了官兵之间的距离。

许世友的为民情怀,不仅体现在他对普通百姓的关心上,也体现在他对部队建设的重视上。他常说:"我们军队的根本任务就是保卫人民,服务人民。只有永远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为民情怀,是许世友一生的写照,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人民将军,应该如何对待权力,如何对待人民,如何对待自己的职责。许世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将军的legacy:百姓的怀念

许世友将军离世多年,但他的精神和功绩却永远留在了人民心中。在河南确山县,许世友的家乡,有一个特殊的景象引人注目:许世友将军的墓前,堆满了茅台酒瓶,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茅台墙"。这些酒瓶不是随意摆放的,而是来祭拜的人们特意带来的。

世人皆知许世友爱喝茅台,这个习惯源于他的革命生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茅台酒不仅是御寒的佳品,更是慰藉将士们身心的良药。许世友曾说:"喝了茅台,就有了火力,有了火力,就能打胜仗。"这句话在部队中广为流传,成为了一段佳话。

然而,许世友虽然爱喝酒,但从不贪杯误事。有一次,在一场重要会议前,有人劝他喝点酒提提神。许世友严肃地说:"开会前喝酒,那是对组织不负责任。"这种严于律己的态度,让许多人敬佩不已。

如今,人们带着茅台酒来到许世友的墓前,不仅是为了纪念这位爱酒的将军,更是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怀念。一位经常来祭拜的老人说:"许将军为人民做了那么多事,我们带瓶他喜欢的酒来,是想让他在九泉之下也能喝上一口。"

这"茅台墙"背后,是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有一位来自山东的老兵,每年都要专程来祭拜许世友。他说:"我是许将军手下的一名普通战士。有一年冬天,我们在执行任务时遇到了暴风雪,许将军亲自带人来慰问我们,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小杯茅台暖身子。那杯酒的温暖,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还有一位来自广州的老人,他带着全家人来到许世友墓前。老人动情地说:"要不是许将军当年力排众议,坚持把军区的一块地给了第一军医大学,我可能就没机会上大学,更不可能成为一名医生。这些年,我治好了很多病人,这都要感谢许将军的远见卓识。"

许世友的侄孙许道焰也经常来祭拜。他每次来,都会带一瓶上好的茅台。许道焰说:"三爷爷生前最爱喝茅台,但他从不为家人谋私利。他常说,'我是人民的将军,不是许家的将军'。这句话,我一辈子都记着。"

"茅台墙"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告诉人们,一个真正爱民的将军,即使离世多年,依然活在人民心中。

许世友的精神不仅体现在"茅台墙"上,还体现在他生前工作过的地方。在南京军区,至今还流传着许世友勤俭节约的故事。有位老干部回忆说:"许司令员用的办公桌,是从旧家具厂淘换来的。他说,只要能用,就不要浪费国家的钱。"

在广州军区,许世友更是留下了许多为民办实事的佳话。有一年,广州遇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许世友亲自带领部队参与抗洪救灾。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大雨视察灾情,指挥救援。有位当时参与救援的战士回忆说:"许司令员站在齐腰深的水里,和我们一起用沙袋堵决口。那种拼命的劲头,让我们都忘记了疲劳。"

许世友的为民情怀,不仅感动了身边的战士,也深深地印在了普通百姓心中。在广州的一个小村庄里,至今还保留着一口水井,村民们亲切地称它为"许家井"。原来,这口井是许世友在视察时发现村里缺水,专门拨款打的。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说:"许将军来的时候,正值大旱,我们吃水都成问题。他二话不说,就让人给我们打了这口井。这么多年过去了,井水还是甘甜如初,就像许将军对我们的心意一样。"

许世友的legacy,不仅仅是"茅台墙",不仅仅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民将军,什么是为民服务的真谛。在他看来,权力不是用来谋私利的,而是用来为人民谋福利的。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继续前行。

在许世友的家乡确山县,当地政府建立了一个许世友纪念馆。馆内陈列着许世友生前使用过的物品、珍贵的历史照片,以及他的手迹。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此参观,了解这位传奇将军的一生。一位刚参观完的年轻人说:"通过这些展品,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许世友将军。他不是教科书上遥不可及的英雄,而是一个真正为人民着想的好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上海千鉴汇珍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千鉴汇珍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邓海军,注册资本700万人民币,...
原创 张... 张辽和张郃都是曹魏五子良将,也都是降将出身,张辽之前从吕布,在吕布败亡后,张辽率众降曹操,任中郎将,...
原创 总... 在有据可查的历史中,开国总理当着各国记者的面发火,并且愤怒地陈述观点,有且仅有一次:在抗美援朝战争前...
药师佛、阿弥陀佛与真武大帝铜造... 药师佛、阿弥陀佛与真武大帝铜造像 大同市博物馆巡礼之四 钧魂分享 钧魂:青铜专业委员会会员 爱好古陶...
原创 宋... 转眼间,冬天就到来了,全国各地想必都开始开始降温了, 尤其是北方一些城市,甚至已经开始供暖了。 对于...
原创 南... 南宋的“归正人制度”及宋金二次议和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造成了南北百年隔阂,也是明朝建立前南北不相融...
原创 唐... 元载,字公辅,生于今陕西凤翔县,是中国唐朝中期一位极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他的生涯堪称一部从底层奋斗至权...
原创 助... 2010年12月13日,是南京沦陷73周年的日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收到了一批抗日战争...
原创 德... 徐奋鹏在《古今治统》(可与《资治通鉴》相毗美的史学巨著)记载:“子龙不特浑身是胆。殆浑身是智。为三分...
弼马温是个技术岗位,齐天大圣原... “末等。这样官儿,最低最小,只可与他看马。似堂尊到任之后,这等殷勤,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