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宁远之战是明朝最大的一次胜利,那为何后金军的伤亡只有500人?
创始人
2025-08-05 18:04:14
0

这说起袁崇焕,袁大督师,那肯定就能在网上掀起一波骂战,毛文龙粉丝和袁崇焕粉丝的骂战早在本人15年进入贴吧的时候就已经如火如荼了,那么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袁大督师的成名之战———天启六年宁远血战。

首先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此战(特指宁远攻防战)后金军就是战败者,这点连向来喜欢吹牛不打草稿的《满文老档》都承认了“前宁远城冻,掘之未堕,自以为得计,遂诈称议和,乘机筑城耳。不愿太平,而愿兵戈,乃不易也。纵能加固数城,而其所有城池及田禾,能尽坚固乎?”“然明乘修葺宁远,不肯罢兵,遂往征宁远。时因城墙冻,掘之未堕,是以班师。”

还有一句比较重要的话那就是“去嵗寅年,我发兵宁远,因遇霜冻,不取而还。喀尔喀以为我军尽杀,专意助明,移营逼我。”喀尔喀蒙古以为后金军精锐在宁远城下败亡殆尽,所以帮助明朝,紧逼后金疆域,劫杀后金派往科尔沁蒙古的使者,然后遭到了后金的讨伐。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一战应该是后金在辽东拉锯中,比较大的一场败仗,否则喀尔喀蒙古也不可能“以为我(后金)军尽杀”然后“专意助明,移营逼我(后金)。”

但可能又有人要说了,既然宁远大战之中后金遭受了惨重的失败,可为什么其损失只有“游击二人。备御官二人。兵五百人”?也就是说清政权只承认损失了500余人,但是这个现象也不难解释,毕竟清方史料习惯性地吹牛不打草稿,比如抚顺清河之战中,灭张承胤部(6000人左右),无论是《清实录》也好,还是《满文老档》也好,都只承认死了两人,张部则十去八九“阵斩总兵张承胤、副将颇廷相、参将蒲世芳、游击五人及千把总五十余人追击四十里而还获马九千匹甲七千副、兵仗器械、不可数计明兵逃归者十无一二我军止损厮卒二人还至边界驻营。”

然后最搞笑的就是,“我军止损厮卒二人还至边界驻营”之后《清太祖实录》又记载“诸贝勒大臣奋勇先进者论其功之大小军士被伤者按其伤之轻重、分别赏赉有差。”既然只损失了两个人,那为什么之后又会有“被伤者按其伤之轻重、分别赏赉有差”?可见因为受伤而受赏者也不在少数,所以以此推断,后金付出的代价虽然并不大,但是肯定也不止战死两个人。所以说清方史料一贯的作风已经决定了他们在伤亡数字的记录上肯定是十分不可靠的,不断地违反常识,而且不断自抽。

所以这么看,清朝还是挺给袁大人面子的,承认损失500人。而明方的后金军伤亡记录虽然说相对准确一些,但是肯定更不靠谱,宁远之战之后,明方的战果是“庚辰:兵部覆辽东经略高第题宁远捷功:奴夷首级二百六十九颗、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献俘,报可。”《明熹宗实录》首级只有269颗,另外有18名俘虏,这个记录远远低于清方记录,于是有些朋友就综合起来,认为清方的伤亡数字记录500人是合理的,十门大炮,发射实心弹,轰了两天,死五百人还是比较合理的,但只要稍微翻一下《明实录》就不难发现一点,明方抵御蒙古入侵的斩首数字也是很低的,低于200级的记录数不胜数。

比如明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延绥总兵赵岢分部锐卒,令管标兵原任游击李希蜻由东路神木堡出塞捣虏帐于半坡山;管前锋总旗吴花、中哨指挥徐执中等由西路定边营出塞,击虏骑于荞麦湖。”斩首190多颗首级,结果缴获的马匹牲畜器械却数以千计。还有万历三十一年“虏犯洮、岷,陕西总兵官萧如薰等引兵御之,战于松山奔挽间,前后擒斩虏级八十二名颗,番级共二百五十三颗,收获降番共五千一百四十四名口,夺获畜、器共四千三百八十有奇.....虏犯甘镇,御虏总兵达云、司道官李徽猷等出奇设伏,前后擒斩共六十五名颗,夺获夷器、牲畜以千百...... ”俘获5000人,斩获的首级不过300余,各种乱七八糟的缴获更是数千。

所以斩首的数字不能直接等于歼敌数字,咱们再来看看宁远之战的激烈程度:

天启六年正月二十四,后金开始攻城“马步车牌钩梯炮箭一拥而至,箭上城如雨,悬牌间如蝟,城上铳炮迭发,每用西洋炮则牌车如拉朽。当其至城,则门角两台,攒对横击,然止小炮也,不能远及,故门角两台之间,贼遂鑿城,高二丈余者三四处。于是火毯、火把争乱发下,更以铁索垂火烧之,牌始焚,穴城之人始毙,贼稍却。而金通判手放大炮,竟以此殒城下。贼尸堆积。”城上又是开炮又是开枪,攻城的后金军开始挖城,上面又是扔火把,又是扔火器,还把铁链子垂下来烧人,终于把挖城的全都干掉了,明朝自己还崩死了一个通判,然后得到的效果就是“贼无一敢近城”“而攻具器械具被我兵夺而拾之,且割得首级如昨”后金军焚烧战死者尸体的壮观场景也被记录了下来“俱抢尸於西门外,各砖窑拆民房烧之,黄烟蔽野。”都打到这种激烈的地步了,怎么可能只死五百人?持续输出的可不止那十门大炮,还有大量的火器以及冷兵器。

而此次攻打明朝的规模清方也有记录“戊午。上率诸贝勒大臣。统兵征明。庚申。次东昌堡。翼日、渡辽河。军行。分左右翼。排列旷野。一翼直届南海岸。一翼越辽东至广宁大路。前後相继。络绎不绝。莫测首尾。旌旗剑戟如林。”而留在右屯卫的人就有四万(这个数字未必可靠)“上留将八人。统步卒四万。命悉移贮右屯卫。大军前进。”而之后攻打觉华岛的人只有“上命吴讷格、率所部八旗蒙古。更益满兵八百。往取觉华岛。”很明显这是一支偏师,宁远守军是不到两万,联系沈阳战役之前后金精锐主力五六万左右,而攻克辽沈广之后,其必然有大量的人口补充,所以说攻打宁远的人数最少也应当是4到5万人左右,不管之后袁崇焕做了什么,至少他在这场宁远攻防战中是胜利者。

而后金的伤亡我个人估计应该在3千至4千人左右,这并不是什么很奇怪的事情,在攻城战中尤其是失败一方伤亡本来就大,要知道隔壁日本在1614年末的大阪攻防战,德川军进攻真田信繁据守的真田丸,仅一天之内,阵亡受伤的人数就高达一万人,而真田丸的防御水平要远远低于宁远城。

但是我们还有一点是必须强调的,就是关于袁崇焕自身的评价问题,总有人喜欢把他塑造成一个明末的擎天大柱的形象,就如同本文的标题一样,真就认为“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这种对于袁崇焕的过高评价还体现在一些文艺作品上面,而哪怕单论宁远之战,明朝付出的代价依然是惨重“明锦州城守游击萧升、中军张贤、都司吕忠、松山参将左辅、中军毛凤翼、及大凌河、小凌河、杏山、连山、塔山、七城守将军民。闻我军至皆震慑。焚其庐舍粮储而遁。”

也就是说,包括之后的觉华岛在内,以上的一大串儿城池,全被拱手送人,,同时外加菊花岛上的上万条人命以及大量的船只,火药,武器以及物资,所以宁远之战仍然是赚少赔多,但是也得说当时明朝的辽东局势崩烂到一定地步,袁崇焕能保住宁远已经很不错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380亿重庆汽车黑马,收编吉利... 记者丨杨松 鄢子为 编辑丨鄢子为 37岁的科技新贵,踏上新路。 8月3日,印奇操盘的“千里智驾”,...
日本没有暖气和地热,那他们是怎...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个多雪的国家,我们看到的富士山也是常年被大学所覆盖。所以说日本的冬天很冷的,而且他们...
原创 戳... 我真的很奇怪,为什么现在一件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可以被说的像是真的一样?然后还有一帮人鸡啄米似的点头:...
原创 揭... 蚩尤:从贬义称号到苗族英雄的传奇之旅 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蚩尤这个名字无疑是个充满争议的存在。 他既...
原创 溥...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爱新觉罗·溥仪...
原创 曹... 曹操奋斗一生为何没一统天下?毛主席的评价一针见血:他有俩缺点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曹操无疑是一位备受...
原创 杀... 杀害左权将军的日本军队,其下场有多惨?被八路军打到解散为止 “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亡国...
原创 历... 引言 我们知道,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建立了众多的政权,其中在《十六国春秋》里提到的有:前赵、后赵、前燕...
原创 东... 袁术在淮南,地盘大粮多人多,又有家族背景,势力还是很强大的,但是能力不行。一是政治判断能力差。二是军...
原创 《... 《九重紫》王映雪是坏的,她原本是官家小姐,因父亲被流放,家道中落,只能被迫退亲。 《九重紫》王映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