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奋斗一生为何没一统天下?毛主席的评价一针见血:他有俩缺点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曹操无疑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是一代枭雄,也是一位文学巨匠,更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历史谜题。多少年来,人们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奸雄,有人赞他为英雄。然而,毛主席对曹操的评价却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毛主席曾说:"曹操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这样的评价,让我们不禁对这位千年前的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究竟是什么样的魅力,让毛主席如此推崇曹操?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位雄才大略的枭雄最终未能一统天下?
毛主席的评价中提到了曹操的两个缺点,这两个看似普通的缺点,却成为了阻碍曹操成就大业的绊脚石。那么,这两个缺点到底是什么?它们又是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进程?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历史之谜的面纱,探索曹操奋斗一生却未能一统天下的真相。
要说起曹操这个人物,那可真是一个"爱恨交加"的主儿!在我们的历史课本里,他可是个"老奸巨猾"的主。可你听听,这位"奸雄"竟然还有人给他翻案?而且这个人还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毛主席!
话说有一回,毛主席在和一帮文人雅士聊天。大伙儿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这不,曹操的名字就被抛了出来。
"诶,你们说说,这个曹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毛主席笑眯眯地问道。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说他是奸臣的,有说他是枭雄的,七嘴八舌吵得不可开交。
毛主席听着听着,突然一拍桌子,"诶,你们说的都不对!"
这下可把大伙儿吓了一跳,都愣愣地看着毛主席。
毛主席慢悠悠地说道:"曹操啊,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你们想想,他不仅是个政治家,还是个军事家,更是个诗人!这样的人,哪里是一个'奸'字就能概括的?"
这话一出,可把在座的文人们给震住了。要知道,在当时的历史评价中,曹操可是坏得很呐!可毛主席倒好,三两句话就把曹操捧上了天。
那么,毛主席为啥会这么看重曹操呢?咱们得从头说起。
你们知道吗,其实毛主席年轻的时候也不怎么喜欢曹操。那会儿他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曹操就是个大奸臣。可后来,毛主席读了很多历史书,特别是《三国志》这本正儿八经的史书。这一读不要紧,可把毛主席给惊着了。
"哎呀,这曹操和我想的不一样啊!"毛主席一拍大腿,发现书里的曹操可比《三国演义》里的有意思多了。
你瞧瞧,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那可是雷厉风行。打仗的时候,人家是运筹帷幄;治国的时候,又是开创屯田制,又是选拔人才。这哪里是个奸臣能干出来的事儿?
更让毛主席佩服的是,这曹操不光会打仗治国,还能写诗作词。《短歌行》、《观沧海》,那可都是千古名篇啊!毛主席自己也爱写诗,可不就对曹操这个"文武双全"的主儿更有好感了吗?
毛主席这么一说,可让不少人都对曹操刮目相看了。大家伙儿纷纷翻出历史书,重新研究起这位"奸雄"来。
这不,郭沫若和剪伯赞两位大学问家也坐不住了。郭沫若写了篇《替曹操翻案》,剪伯赞也写了篇《从〈赤壁之战〉说到曹操》。这一下子,全国上下都热热闹闹地讨论起曹操来了。
有人说:"哎呀,原来曹操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啊!"
也有人不服气:"不行,我还是觉得他是个奸臣!"
可不管怎么说,曹操的历史地位可是被毛主席这么一说,一下子就提高了不少。从前人们一提到曹操,就想到"奸雄"二字。现在可好,大家提起曹操,第一反应可就是"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了。
你看,这历史评价多有意思。同一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东西也就不一样。毛主席这么一评价,可不就把曹操从"奸雄"的位置上拉到"英雄"的位置上了吗?
不过,别以为毛主席就是一味地夸曹操。咱们的毛主席可是个明白人,他懂得"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虽然他给曹操翻了案,可也没忘了指出曹操的缺点。
这不,毛主席就说了,曹操虽然厉害,可也有两个让人头疼的毛病。这两个毛病啊,可是让曹操错过了统一天下的大好机会。
那么,这两个毛病到底是啥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说起曹操的本事,那可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这家伙不光会打仗,治国理政的本事也是一流的。咱们来瞧瞧这位"奸雄"是怎么玩转三国的。
先说说曹操统一北方的事儿。那会儿,北方可是一盘散沙,群雄割据,乱得很。曹操瞅准时机,先是收拾了袁绍。这袁绍可不是等闲之辈,兵多将广,家底厚实。可曹操呢?兵少粮缺,看着就是个输字儿。
可你猜怎么着?曹操在官渡一战中,愣是把袁绍给打趴下了!这仗怎么打的?曹操可是动了点小心思。他派人偷偷摸摸地烧了袁绍的粮草,把人家的后勤给搞垮了。这一招可真是高,打仗不光靠人多,还得有脑子啊!
打完了袁绍,曹操又把目光投向了西北的马超、韩遂。这两位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可在曹操面前,也只能乖乖认输。就这样,曹操三下五除二,把北方给统一了。
你以为曹操就只会打仗?那可太小看他了。这位爷可是个治国的好手。你听说过"屯田制"吗?这可是曹操的拿手好戏。
当时啊,打仗打得厉害,田地都荒着,百姓吃不饱,士兵也没粮食。曹操一看这情况不行啊,就想了个主意:让士兵们种地!
你别说,这招真管用。士兵们白天打仗,晚上种地,既解决了粮食问题,又不耽误打仗。这一招可是让曹操的军队越打越强,别的诸侯看了都眼红。
曹操还有个绝活,就是选人才。在他手下,只要你有本事,管你是谁家的儿子,都能当大官。你看看曹操手下那些能人: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哪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
有一回,曹操抓到了一个叫徐庶的人。这徐庶本来是刘备手下的谋士,可被曹操抓住了。你猜曹操怎么着?非但没杀他,反而把他请到自己手下当谋士。这一招可真是高明,既得到了人才,又打击了对手。
不过说来也怪,这徐庶在曹操手下可没出什么力。有人说是因为他忠心刘备,有人说是曹操不敢用他。不管怎么说,这件事也从侧面反映出曹操爱才如命的性格。
说完打仗治国的本事,咱们再来说说曹操的文学才华。这位爷不光是个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个了不起的诗人呢!
你听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句诗吗?没错,就是曹操写的。这首《短歌行》可是千古名篇,豪迈之气扑面而来。再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首《观沧海》也是曹操的杰作,气势磅礴,让人心驰神往。
曹操的诗词不光自己写得好,还带动了一批文人墨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建安文学"。在曹操的影响下,他的儿子曹丕、曹植,还有孔融、王粲等人,都写出了不少好诗。这可真是文武双全,文治武功啊!
有趣的是,曹操的诗词还影响到了我们的毛主席。你看毛主席的《沁园春·雪》,那气势不就和曹操的诗有几分相似吗?据说毛主席就特别喜欢读曹操的诗,没事还会吟上两句。
说到这儿,你们可能会问了:既然曹操这么厉害,为啥最后没统一天下呢?
这就要说到咱们毛主席提到的那两个缺点了。这两个缺点看着不起眼,可就是这么不起眼的毛病,让曹操错过了大好机会。究竟是什么缺点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说到这儿,你们可能都坐不住了,是不是特别想知道毛主席说的那两个缺点到底是啥?别急,咱们这就来揭晓答案。
毛主席说,曹操有两个毛病:一个是优柔寡断,一个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这两个毛病看着不起眼,可就是这么不起眼的东西,让曹操错过了统一天下的大好机会。
咱们先来说说这"优柔寡断"。
有一回,曹操打下了汉中。这汉中啊,可是个好地方,打下汉中就等于打开了进攻蜀国的大门。当时,曹操的谋士司马懿就给曹操出了个主意:"主公,咱们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拿下蜀国吧!"
你猜曹操怎么说?他说:"人若无足,即得陇右,复欲得蜀邪!"意思是说,人要是没有脚,得到了陇右(就是汉中),还想得到蜀地吗?
这话说的,可把司马懿给气坏了。你想啊,当时的刘备刚刚打下益州,正是内部不稳的时候。曹操要是这时候打过去,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儿?可曹操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犹豫了。
结果呢?曹操带兵回了许昌,给了刘备喘息的机会。等到后来再想打蜀国的时候,已经是蜀国根基稳固,难以撼动了。
你看,这就是"优柔寡断"的后果。本来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却因为犹豫不决给错过了。这下可好,给刘备留下了一块根据地,后来成了曹操的心腹大患。
再说说"严以律人、宽以待己"这个毛病。
曹操打了胜仗之后,立了个"败军之罪"的规矩。这规矩说的是,要是打了败仗,将军就得受罚,严重的还得撤职查办。听着挺不错是不是?可问题是,曹操自己打了败仗,这规矩就不管用了。
你们听说过赤壁之战吧?这可是曹操输得最惨的一仗。按照"败军之罪"的规矩,曹操是不是得受罚啊?可事实上呢?非但没受罚,反而把责任推到了别人身上。
毛主席看到这儿,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赤壁之战,该定何人之罪?"这话可是问到点子上了。曹操自己定的规矩,自己却不遵守,这不是典型的"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吗?
你想啊,手下的将领看到这种情况,心里会怎么想?"凭啥我打了败仗就得受罚,你打了败仗反倒没事?"这种想法一旦在军中蔓延开来,那军心可就散了。
还有一件事儿,更能说明问题。有一回,曹操的儿子曹冲犯了错,按规矩是该杀头的。可曹操呢?非但没杀曹冲,反而杀了提意见的人。你说这算什么事儿?
这种做法可是让不少人寒了心。大家伙儿想啊,连自己儿子犯了错都不罚,那我们这些外人要是犯了错,那还了得?
就这样,曹操因为这两个毛病,慢慢地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本来手下有那么多能人,可因为"严以律人、宽以待己",让不少人心生怨恨。本来有那么多次可以一举拿下天下的机会,可因为"优柔寡断",一次次地错过了。
你们可能会说,这不就是两个小毛病吗?怎么会影响这么大呢?可你们想想,一个领导者,要是总是优柔寡断,错过机会,手下人还会信服吗?要是总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手下人还会死心塌地地跟着你吗?
这不,毛主席就看出了这两个毛病的厉害之处。他说,这两个毛病看着小,可对一个领导者来说,影响可大着呢!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曹操有这么大的本事,又有这么致命的缺点,我们现在的领导者能从中学到什么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说到这儿,你们可能会问了:咱们现在又不是打仗的年代,研究曹操这个老古董有啥用?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其实啊,曹操的这些经历,对咱们现代人,特别是做领导的,可是有不少启示呢。咱们来一条一条捋一捋。
首先,咱们来说说"决策果断"这个事儿。
记得有一回,我们厂里要上一个新项目。这个项目可不得了,投资大,见效快,要是搞成了,咱们厂就能一跃成为行业龙头。可问题来了,这项目风险也不小,万一搞砸了,那可是要赔个底朝天的。
你猜怎么着?我们厂长可没学曹操那套"优柔寡断"的毛病。他二话不说,当场拍板:"干了!"
厂长说,机会难得,咱们要是不干,别人就干了。与其坐着等死,不如放手一搏。这不就是曹操当年在官渡之战上的那股劲儿吗?
结果你们猜怎么着?这个项目还真让我们厂给搞成了!现在我们厂在行业里可是数一数二的大牛了。
这不,前几天我碰见厂长,跟他聊起这事。厂长笑呵呵地说:"你不知道吧,当时我也挺怕的。可我一想,曹操要是在汉中那会儿果断点,说不定就一统天下了。我可不能重蹈覆辙啊!"
你瞧,这就是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再说说"以身作则"这个事儿。
咱们厂有个规定,迟到一次罚款50块。有一天,厂长自己迟到了。你猜他怎么着?二话不说,自己掏腰包交了50块罚款。
这一下可把大伙儿给镇住了。要搁在以前,谁敢罚厂长啊?可厂长这么一做,全厂上下可都服气了。
厂长后来跟我们说:"你们知道为啥我要这么做吗?我就是不想学曹操那套'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毛病。要是连我自己都不守规矩,那还怎么管你们?"
这话说的,可真是一针见血啊!
最后,咱们再来说说"创新与传统的平衡"这个事儿。
前段时间,咱们厂要改革。有人说要大刀阔斧地改,把老一套全都推翻重来。可厂长却说:"咱们得学学曹操,既要创新,又要尊重传统。"
你们还记得曹操那个"屯田制"吗?那可是个了不起的创新。可曹操也没有一下子就把所有的老规矩都推翻,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慢慢改良。
咱们厂长就是这么干的。他保留了厂里好的传统,比如老员工带新员工的师徒制。同时,他又引进了新的管理方法,比如什么360度考核啊,KPI啊,听着都新鲜。
就这样,咱们厂既保持了老传统的优势,又跟上了新时代的步伐。现在可好,不光效益上去了,员工的积极性也高了。
厂长常说:"你看看曹操,要是他能在创新和传统之间找到平衡,说不定就真能一统天下了。咱们可得吸取这个教训啊!"
你瞧瞧,这哪是什么老古董?这分明就是现代领导力的活教材嘛!
不过啊,你们可别以为我是在这儿给厂长拍马屁。其实厂长学曹操,也是有原因的。这就要说到毛主席对曹操的评价了。咱们接着往下看!
说到这儿,你们可能会问了:毛主席为啥要给曹操平反啊?这不就是个历史人物吗?咱们现在的人研究他,到底有啥用?
且听我给你们慢慢道来。
首先啊,咱们得明白,毛主席评价曹操,用的可不是一般人的眼光。他用的是"历史人物评价的辩证方法"。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说,看一个人不能只看好的,也不能只看坏的,得全面地看。
有一回,毛主席跟一帮文人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曹操。有个人说:"主席啊,这曹操不是个坏蛋吗?咱们干嘛还要研究他?"
毛主席一听,笑了:"同志啊,你这话说的可不对。历史人物哪有绝对的好人坏人?咱们得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接着,毛主席就举了个例子。他说:"你看曹操,人家统一北方,创立屯田制,这不都是好事吗?但他也有缺点,比如优柔寡断,严以律人、宽以待己。咱们得把这些好的坏的都看到,这才是全面的评价。"
这一番话,可把在座的文人给镇住了。大家这才明白,原来看历史人物,还得这么看。
你们想想,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放到现在是不是也管用?比如说,咱们评价一个领导,是不是也得全面地看,不能只看好的,也不能只看坏的?
这不,前段时间咱们厂来了个新主任。刚来的时候,大家都不太喜欢他,觉得他太严厉了。可慢慢地,大家发现这个主任虽然严厉,但是很公平,而且工作能力特别强。
有一天,我就跟几个同事聊起这事。我说:"咱们看这个主任,得用毛主席评价曹操的方法。他严厉是缺点,但公平有能力是优点。咱们得全面地看。"
这么一说,大家伙儿都点头赞同。你看,这不就是毛主席评价曹操的方法在现实中的应用吗?
再说说"从曹操评价看待当代领导力"这个事儿。
毛主席评价曹操的时候,可不光是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他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好的领导应该是什么样的。
你想啊,曹操统一北方,这说明啥?说明一个好领导得有远见,得有魄力。曹操搞屯田制,这又说明啥?说明一个好领导得会创新,得会解决实际问题。
可曹操也有缺点,比如优柔寡断,严以律人、宽以待己。这又告诉我们啥?告诉我们一个好领导得果断,得以身作则。
这不,咱们厂长就是这么干的。他常说:"我就是按照毛主席评价曹操的标准要求自己的。该果断的时候果断,该创新的时候创新,还得时刻注意以身作则。"
你看,这哪是什么老黄历?这分明就是现代领导力的活教材嘛!
最后,咱们再来说说"历史研究对现实的借鉴作用"这个事儿。
有人说,研究历史有啥用?咱们现在不都是高科技时代了吗?可你们听听毛主席是怎么说的。
毛主席说:"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这话啥意思?就是说,咱们研究历史,是为了从中吸取教训,指导现实。
就拿曹操来说吧。他统一北方的方法,咱们现在搞经济建设不是能用吗?他用人不分门第的做法,咱们现在选拔干部不是也能借鉴吗?
甚至连他的缺点,咱们现在也能引以为戒。优柔寡断?那咱们就得果断。严以律人、宽以待己?那咱们就得以身作则。
这不,前段时间咱们厂开会,厂长就说了这么一番话:"同志们啊,咱们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指导实践。你们看看曹操,他的长处咱们学,他的短处咱们改,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啊!"
这番话一出,可把在座的人都给说服了。大家这才明白,原来学历史真不是什么无聊的事儿,而是能实实在在地指导咱们的工作。
你们瞧瞧,这就是毛主席评价曹操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看问题的方法,一种做领导的标准,一种学习历史的态度。
所以啊,下次你们要是再听人说"研究曹操有啥用",你们可就有话说了。就跟他们说:"这可是毛主席亲自点评的,能没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