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三野之中谁最擅长阻击战的话,那么毋庸置疑首推宋时轮将军。很多人认为宋只会防御,但这是大错特错的,宋将军曾经也试图“转守为攻”,只是上级给他的机会不多而已。当年宋将军率领的十纵可以说威震华野战场,在一份缴获的国民党文件中曾经有“排炮不动,必是十纵”的说法。但是很多人不理解的是:这样一位威震敌军的将军,为啥在抗美援朝后退居幕后了呢?
分析形势,寻求“制胜法宝”
宋时轮将军跟一般的“猛将”不同,将军除了豪爽之外还有一丝“细腻”。众所周知,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因为有美国援助的关系使得他们拥有了许多精良的装备,在他们之中有几支精锐部队更是完全接受美式训练。凭借装备上面的优势,我军曾多次遭到敌人打击,此时宋将军越来越感觉到:光是硬拼总是要吃亏的,以守为攻来个“反杀”才是上策!
在战斗中总结经验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发起了孟良崮战役,宋时轮将军的十纵在这次战役中负责阻击敌第五军。国民党第五军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军长邱清泉更是黄埔军校毕业生,指挥打仗充满了一股子狠劲。面对这样强劲的对手,十纵的二十九军可谓是“压力甚大”,对宋时轮将军而言更是不小的挑战。
为了让敌人“不越雷池一步”,十纵队二十九师八十六团一营在堑壕内挖隐蔽洞,又在隐蔽洞两侧再挖小洞,就这样洞中有洞,以守待攻。敌人炮火猛烈时,我军掩蔽,当敌人炮火接近时,我军猛烈阻击打退敌人。这种“猫耳洞”很有成效,不但阻击了敌人五天之久,还以300多人的代价击毙了敌军2000多人,成功“反杀”。实践得出的结论让宋时轮看到了“洞穴工事”的精髓,随即在全纵队大力推广。
多次阻击,威震敌军
在多次的实战中总结出许多经验后,十纵的阻击战术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1948年6月,在解放开封时十纵阻敌整编十一师,以敌6我1的损失代价让敌人不敢前进。
后为了阻击国民党重占开封,十纵又奉命阻击邱清泉部,当听到蒋介石大发雷霆的死命令后,邱无奈地说:“老头子要杀我让他杀吧。”一位投诚的士兵更是哭着说:“当接到继续进攻的那一刻,连长们都哭了。”
1948年11月,华野部队将黄百韬兵团团团围住,徐州的邱清泉和李弥迅速驰援。面对两路进兵,我军战士依靠“洞穴工事”沉着应对,将敌人援军紧紧挡在外围,就这样,敌人援军只能眼睁睁的看黄百韬兵团被我军全歼。
朝鲜战场后,回国路上沉默良久
在朝鲜战场上,宋时轮将军率领第九兵团进入战场。在入朝之前,虽然后勤负责人李聚奎提出了第九兵团士兵装备不足以应对朝鲜严寒的问题,但是宋时轮将军认为行军任务紧急不能耽搁而最终没有采纳李的建议。最终结果是我军非战斗性减员过半,宋将军对此也非常心痛。后来在回国途中,将军下车面向长津湖方向几度哽咽,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眼含泪水,久久不愿离去。
回国后,退居“幕后”
回国后,宋时轮将军主要在二线工作,担任过步兵学校校长和军事科学院院长等职务,虽然职务不低但是却没有在后来的对外作战中大显身手。
结语:很多人认为宋时轮将军在后期“销声匿迹”主要与他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有关。毕竟作为兵团司令要为全军负责,但是当时的情况也不能说全是宋的责任,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