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广为流传儒派的孔老夫子。而另一个就是今天的主角——心学王阳明,那剩下的半个就是政治家曾国藩。
古人对圣人的评判标准有三:立功、立言、立德。能完全做到的,就只有孔老夫子与王阳明两人。
王阳明与唐伯虎出生在同一个时代,仅比唐伯虎小两岁,是现在的浙江宁波人,在他出生的前一晚,他的祖母梦到一个拥着彩虹,踏云而来的红衣神仙,把一个小孩送给了王阳明的母亲,这时,一声婴孩的啼哭惊醒了祖母,发现此声正是刚出生的王阳明。
祖母将这件异事告诉了祖父,祖父是当时响当当的教育家王天叙,是个大文化人,当即就决定以祖母之梦起名——王云,取“踏云而至”的吉祥腾达之意。
全家人也集体赞同,觉此寓意甚好,十分满意。
王阳明在全家美好的祝福中长到了5岁,同龄的小孩,都咿咿呀呀学唱儿歌了,而王阳明却不会开口说话,这下可急坏了家里人,好好的孩子莫不会是个哑巴吗?轮番上前引导他说话,想各种方法刺激他说话,他就是一声不吭,一点说话的迹象都没有。
这时,家里恰巧路过一位高僧,一眼就看到家门口玩耍的王阳明,摸了摸他的头,便摇头叹气的说了句:好个孩儿,可惜道破。说完就摆摆手走了。
祖父就寻思,此话不简单,应该必有深意,突然就转过弯儿了,一下子茅塞顿开:我这孙儿可不是凡人啊,给他起名王云,这就等于是道破了天机,天机不可泄露。琢磨明白就一头扎进书房给孙儿重新起一个名字。
这次说啥也不能草率了,更不能起与孙儿身世相关的名字了,仔仔细细翻找,最后在论语里看到了一句话: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意思就是:凭借着聪明的才智能够得到它,但如果没有仁德来保住它,也一定会再次失去它。希望孙儿永不失仁德,即取新名字——王守仁。
祖父很满意,就嘟囔:守仁,守仁。王阳明竟然有了反应,至此就可以开口说话。祖父欣喜,这回名字总算取对了,不然得耽误孙儿一生。
就这样王阳明长到12岁,去京师上学去了,学了一年后,他就开始自发思考,问老师哲学性问题了,他说:老师,读书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啊,读书一等一的大事是啥?他老师就说了:你的父亲就是个优秀的状元,你长大后也会追寻功名,和你父亲一样考取状元郎当官儿。
王阳明一听,摇摇头说:不,我不当官,我要像圣贤一样去当圣人。老师一听,吓了一趔趄,自己每天虔诚的读圣贤书,把圣贤树立为榜样人物,这个才13岁的小不点儿,口出狂言,要当圣人,着实是自大的没边没沿儿了,懒得搭理他,这天儿是聊不下去了,调头回教室了。
王阳明一看只有自己想当圣人,老师对当圣人并不感兴趣,他就决定日常除了听课学习之外,自己也得独自思考,这个圣人咋当合适。
这不机会来了,这年王阳明15岁,距离说要当圣人已经过去了两年,这期间的努力是时候派上用场了,他就主动给皇上写信献计,洋洋洒洒的就写了一万多字儿,主要内容就是谈怎么平定农民起义的事儿,写完他就交给父亲,让父亲去上朝时候交给皇上。
这他还没完,还亲自跑去敌人窝子里生活了一个多月,就是当时打仗不断的大草原上。王阳明为了他的圣人之路,是一顿操作猛如虎,血气方刚真男儿。他是勇猛了,可他父亲就不行了,总是心惊胆战的怕他出点啥事儿,总盼着他再长大点儿,给他取个媳妇儿让他定定心,也好过个踏实日子。
这一天终于来了,此时王阳明长到了17岁,这不正是好男儿的成家之时吗,父亲就赶紧张罗着找了一位好姑娘诸氏。诸氏很漂亮,王阳明也同意了,家里就张罗着让俩人尽快成婚。
很快日子定了,结婚这天亲朋好友,各方祝福是纷纷到场了,热热闹闹的,这时意外出现了,喝了一半的喜酒,该进行最重要的仪式拜堂成亲了,新郎官不见了,这咋回事儿呢,说的好好的咋不见人影了,把众人急的,开始满世界找新郎官。
要说这新郎官王阳明心得有多大,他也不是什么逃婚去了,他就是把拜堂这事儿给忘了,原来是他嫌来回的敬酒麻烦又无趣,自己就溜达到街上去了,在街上碰见了个打坐的道士,仙风道骨的,还跟他说自己会藏身术,王阳明一听这了不得啊,太厉害了,就不知不觉的跟着这个道士去练功去了,边聊边练了一晚上,他硬是没想起来今天是他大喜的日子,还没拜堂呢,你说气人不。
全家是满世界找他,他就在道士家忘乎所以的练功,第二天自己就回来了,一拍脑门儿,才想起来结婚的事儿,内心非常惭愧,耐心的跟岳父一家解释,这岳父也不是一般人,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不仅没怪他,还哈哈大笑道很欣赏他:不愧是我看中的人,有前途,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代大儒。
好家伙,得给岳父大人一个大拇哥,太性情了,不打不骂还挨了夸,既然如此,这黄道吉日已经错过,就这么着吧,带着媳妇儿就回家过日子去了。
要说这结婚当天不咋靠谱的王阳明,婚后是真疼媳妇儿,也没辜负岳父对他的一番心意,温柔体贴,形影不离,十分恩爱,不过这顺心的事儿哪能一直有呢,结婚多年夫妻关系好的是没话说,可就是没孩子,这家里也着急抱孙子孙女儿啥的,就催着他说不行就纳个妾吧,这王阳明说:若是真纳了妾,有了孩子,我的妻子在这个家里就会寸步难行,坚决不行,宁可不要孩子了,也要一生守护在妻子身边。王阳明的霸气护妻也是相当的宠了,毕竟在当时的年代人人尊崇着:不孝有三,无后最大。这样的思想体系下,能做到如此,王阳明的德也就是立住了。
成家后就该是立业的事儿了,22岁王阳明就进京考试去了,落榜失败就回家了,心想没事儿,我回家复习复习过两年再来,25岁他又信心满满的考试来了,又毫无悬念的落榜了,这回他父亲憋不住了,怕王阳明想不开,就劝他说没事儿,这次考不过不还有下回呢吗,下次指定能考过。王阳明心多大呀,这点儿事他都没放在心上,就笑哈哈的跟他父亲说:你们以考不上为羞耻之事,而我以考不上而懊恼的责怪自己,为羞耻之事。你看看这心态,谁比的了,他还趁没考上时间充裕,去各地儿游山玩水,拜访高人,日子过的美着呢。而这些看似不干正事儿的玩乐,也为他以后成就大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很快三年就过去了,王阳明28岁了,这次他不负众望的考上了,你看只要不灰心,朝着正确的方向走,成功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这回王阳明考了个好成绩,全国第七,这一次同时考试的还有唐伯虎,可他就惨了,在考试路上跟公子哥们吃饭被抓了,这就是那一年发生的科场舞弊案,不过此事并没有涉及到王阳明。
但心存正念的他还是得罪了大宦官刘瑾,大宦官刘瑾擅自涉政,抓了南京20来个御史,王阳明为了救这二十多个人,骂刘瑾是乱用权力的奸臣,给打了四十多下,贬到贵州龙场去了,在当时贵州龙场那地方就像啥都没开发似的,及其荒芜,都这样了,刘瑾也不解气,他还派了一大堆大内高手半路解决王阳明,得亏王阳明机灵,跳到水里装死,才惊险的躲过这一劫,平安抵达了贵州龙场——这个影响王阳明一生的地方。
这地方虽然偏僻,但十分安静,王阳明在山上溜达,发现了个不错的山洞,他没事儿就爱在这里打坐,这时王阳明已经37岁了,他也经历了不少事儿了,就开始冥想寻思之前的经历,日夜在这里反省,终于就给他想明白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意思就是说:圣人之道都是向内求的,每个生命本来就具备佛性,都有成佛的潜质,之前向外求,还想求个解脱之道,原来都是错误的。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悟明白了,从此他的人生也就开挂了。他提出了知行合一,创立了王阳明心学。还到处给老百姓们讲学,受到一众追捧,名气是越来越大,都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了,此时刘瑾也失势倒台了,被调回京的王阳明在44岁这年迎来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剿匪的大获全胜。
这活儿派给王阳明,真的是太明智,虽然他不是上战场打仗的常胜将军,但他的招儿比常胜将军还要厉害的多。
接到任务的王阳明,就只身一人去土匪盘踞的地方了,到了那边他先去了县衙,了解了解啥情况,结果一看也没啥人能用,寻思寻思大笔一挥就先颁布一条法令吧,老百姓们十家为一组,互相监督,谁要是敢再去当土匪,就十家连坐。听了这法令谁不争着抢着举报啊,恐怕一不小心连累了自己。这招儿一出,家家户户看得紧,也没人敢再去当土匪了。
那还有山里的土匪没解决呢,王阳明又出了第二招,他先是训练了一支2000人的特种兵,吃饱喝足就带着他们直捣了一支土匪窝子的老巢,又是包围,又是截断,配合着攻入,第一支匪窝顺利拿下。
剿灭了这一支还剩下三支,听到王阳明这么厉害肯定都警惕起来了,万一再商量着来个大联合,这伤亡不就惨重了吗。
这时,王阳明又整了他们个操手不及,他又来了第三招,你们不都警惕起来等着我跟你们打仗呢吗,我偏不,我就给你写信文斗。
大概就说:你看,我知道你们也都是好人来着,是生活所迫不得已才上山为匪的,你们也是不容易,咱们本来都是好子民,你们放下屠刀,回来跟我混,我保证不为难你们,还能有个小官当当,不缺吃不缺喝,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声情并茂的好听的说完了,还得吓唬吓唬才能乖顺啊。接着他又写道:你看你出的这个招数,我咋破,那个招数,我咋破,总之就是你们心里那点小九九都被我看出来了,你要是非得跟我对着干,那我有的是招数对付你们,啥好果子你们也讨不着吃。
这土匪们一看,自己要怎么打的这点小心思都让王阳明给剖析了个明明白白,这仗还咋打啊,投降得了,还能重新回去做人。一拍即合就乖乖的回来被王阳明招安了。其他三三两两的小势力的土匪子们一看,都不用王阳明言声,自己就老实,不折腾了。
这不几招过后,不咋费劲儿就解决了一个祸患,这当地的老百姓,终于过上了安宁的生活,高兴地都差点把王阳明像神明一样供起来了。
这是剿匪是吧,实力杠杠滴。
来再看看王阳明干成的另外一件大事儿——平乱。
这一仗打的呀,那更是漂亮,都不多用就35天搞定,而且还是不费一兵一卒。
这回干的这件大事儿,不同于上回,上回剿匪那是皇上派他去的,还能练个兵打一打,这回王阳明是听自己的弟子们说的,说宁王造反了,好几万大军乌泱泱的,正往里京城里赶呢,再不想法儿控制他,可就完了。
王阳明寻思虽然皇上也没找我管这事儿,可是这要是真打进京城了,可真的就危险了,我得想想办法,再给他来个文斗才行。
他拿了两张纸,呼呼啦啦的写了两大封信,派俩人,一封信送到宁王手里,另一封直接散布到他大后方的军中。
接下来就一边儿上自己的课,一边儿等消息。果然没多久,就来了捷报,说宁王已经被控制住了,这学生们一听都惊呆了,这老师大门没出,二门没迈,就写了两封信怎么就把好几万大军的宁王给制服了呢。这王阳明才说:我给宁王的信里写,我带着朝廷的20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包抄你的老巢,另一路截杀你,就等你来自投罗网呢,不投降你就等死吧。
另一封给他军中散布,朝廷大军马上就到,你们那点人在大军面前都不是个儿,宁王造反,你们跟着遭殃,图啥啊,你们赶紧聪明点吧,宁王必败,你们谁要是先杀了他,朝廷就给谁高官厚禄,赶紧行动起来吧,跟朝廷作对那不是傻吗。结果宁王军中大规模内乱。
宁王这一下子内忧外患,一片恐慌,再不投降,咋死的都不知道了。
这学生们听得是满眼崇拜,热血沸腾啊,老师实在是太厉害了,这么大事儿两封信就给拿下了,真是服了,服了,接下来可得好好跟老师学习心法,朝着老师优秀的步伐前进。
此后王阳明桃李满天下,专心的传播心学学说,知行合一的思想,把德、功、言都立住了,实现了自己小时候的诺言,成了合格的一代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