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三国演义》通过详实的细节描述,为我们展现了汉末三国这个风云骤起英雄辈出的时代。
而一代虎将赵云,更是颇受罗贯中喜爱,他在书中对其着墨颇多,并从多方面塑造了一个勇冠三军的赵云形象,也为后人津津乐道。
民间流传的“一吕二赵三典韦”的武将排行,更是说明了赵云在人民心中地位之高。
熟读《三国演义》的书迷们可能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便是虽然书中详细刻画了各路豪杰英雄,可大多数敌将看到赵云便会第一时间选择不战而逃,连姓名都不愿再报。
为什么敌将们都是这个态度?赵云到底有何等过人之处?
关于这个问题,也许曹魏的“五子良将”张郃最有发言权了。
张郃其人
张郃,字儁乂,河间鄚人。
随着黄巾起义爆发,社会愈发动荡。张郃便在此时投军,并直接效力于御史中丞韩馥麾下。
随着时局变化,升任至翼州牧的韩馥成为了关东联军的参与者之一。
虽然主公扶摇直上,但当时作为追随者的张郃却在他麾下籍籍无名,没有留下任何功绩记录。
这当然不是张郃的平庸无能,而是作为主公的韩馥怯战畏难,不肯展开手脚一展宏图。
在残酷的乱世,这样的庸碌之辈自然免不了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随着袁绍设计夺得翼州,失去了军政大权的败将韩馥最终落得个兵败身死的结局。
而被迫易主的张郃就这么被收编到了袁绍门下。
与无能的韩馥不同,袁绍是个颇有雄心壮志的能主,也颇具用人识人的慧眼。
张郃很快被提拔为校尉,并投入了混战之中。
当时在关东地区,尤以袁绍与公孙瓒的战争最为惨烈。
两人间爆发过多次战争,而受了袁绍提拔的张郃更是每战必往,在一次次的恶战中逐渐磨炼自身,脱颖而出。
多年的混战让张郃成长为一员猛将,并为袁绍统一河北立下无数汗马功劳,并被袁绍升迁为宁国中郎将,统领一方势力。
随着袁绍逐鹿中原的霸图进一步扩大,与曹操的正面对抗也开始了。
建安五年,曹操率军突袭乌巢,得知此事的袁绍在此等紧急情况下却做出了趁其不备,派军直入曹操大本营的决断。
这样的命令使作战经验丰富的张郃大失所望。
在乌巢危在旦夕的情况下,袁绍不思自救,反而要调兵遣将在几个时辰内攻占曹营,可谓异想天开。
但袁绍听信郭图的谗言,选择坚持自己的判断,张郃几次进言劝阻都被袁绍驳回,最终他还是被派去率军攻打曹操大本营。
事实证明张郃的忧虑完全是对的,这一仗让乌巢血流如河,袁兵粮草被烧,被打得溃不成军,被俘者众。而这场奇袭乌巢之战可以说直接扭转了官渡之战的格局。
而偏偏此时袁绍身边的小人郭图唯恐战败自己被究责,于是祸水东引,开始进言陷害张郃等武将办事不力。
寒心了的张郃不愿白白丧命,于是率部向曹操投降。
曹操闻讯大喜,亲自前来接见,当即封他为偏将军,封都亭侯,还欲图赏赐千金。
但张郃没有平白无故接受赏赐,反而以帮助曹操赢得官渡之战作为投名状,借以证明自身的价值。
除去张郃之外,当时曹操麾下还有张辽、徐晃、于禁、乐进四员大将,他们一起被后世称作“五子良将”。
张郃在投曹后更是大放异彩,此后破马超、打韩遂、战张鲁,他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驻守汉中时,在主帅夏侯渊被黄忠阵前斩杀的情况下,他仍能率军全身而退,足见其胆识过人。
当时刘备还曾感叹过:“杀一个夏侯渊有何用?张郃才是吾等心头大患。”
而这样的猛将的结局,也令人唏嘘。
诸葛亮三出岐山,与司马懿与张郃相持一阵后,不敌撤走。
当时张郃劝说司马懿归师勿遏,最好不要再追击。
但司马懿却坚持己见,非要张郃遣兵跟上,张郃没办法,只好照做。
他在带兵途中遭遇诸葛亮的埋伏,随着一声梆子响,层层的箭雨直下,张郃右膝中了毒箭,最终不治身亡,终了他一生的戎马。
作为不畏战的猛将,张郃一生中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都有过交手,甚至放出过豪言迟早要生擒张飞。
这样的强人,却唯独对赵云心有忌惮,这是为什么呢。
四见常山赵子龙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
一提到赵云,很多人的脑海中会立刻浮现一个手持青虹剑,亮银枪,身骑白龙马,身着白盔白甲的英武形象。
历史上的赵云,初属公孙瓒,后归刘备。并逐渐在后期成长为蜀汉集团的重要将领。
赵云此人,赤胆忠心,且独具慧眼。
他投奔刘备时,刘备只是个并无立足之地的流亡之主,直到后期才成长为一方霸主。
建安十三年,曹军挥军南下,刘备催促而逃,在混乱中妻子离散,赵云不顾安危杀出重围,并在千军万马中救出幼子弱妇,成为一段佳话。
长坂坡中,赵云出入曹操军阵如入无人之境,斩杀曹营名将几十人,并借此扬名三国。
赤壁之战时,诸葛亮正是借助赵云接应,一箭射断徐盛船上蓬索,才打响了反攻号角。这也足见其武技之高。
孙权为夺回荆州,欲将刘备之子刘禅作为人质予以交换,也是赵云截江夺回了阿斗。
之后救黄忠,讨南蛮,北伐战韩德,更是名震诸君。
据说当时韩德鄙夷赵云年迈,信心满满派出自己儿子前往交战,怎料赵云神威大显,刺死其长子,生擒其二子,射死三子,并刺倒其四子。
韩德自己也魂归赵云那杆银枪之下。
此战之后,赵云被视作不败神话,敌军闻之无不闻风丧胆。
甚至在交战时听到“常山赵云”的名号,都会惊骇而逃。
而张郃与赵云,终其一生也只见了寥寥几次。但每次的所见所感都让张郃心有余悸。
张郃初次见赵云时,他拜于袁绍旗下,曾在战场见识到了赵云单枪匹马救公孙瓒的意气风发。
当时赵云与跟颜良齐名的文丑大战五十回合都难分胜负,而那时赵云刚刚年过二十,真可谓少年英雄,前途无量。这次见面也使张郃打心里记住了赵云此人。
而两人正式交锋,便是在穰山之战。
彼时刘备大败,挥兵撤退。
而赵云也受到李典、于禁、许褚等联合围困,以一战多,任谁都以为他在劫难逃。
另一处的张郃则与高览一起伏击刘备,欲图趁其身旁无人保护,将其生擒。
就在快要成事之际,只见赵云驾马奔来,救刘备与刀剑之下。
张郃当时心生怠慢,本以为赵云鏖战众人许久,本已是强弩之末,便和高览一起拍马迎战。
怎知赵云毫无怯意,反而如有神助,一枪刺死了正面而来的高览,震惊了一旁的张郃。
而后张郃与赵云交锋数轮,赵云仍气势大盛,不落下风。
张郃心知肚明高览的水平,赵云不仅能突破围剿,还能将一枪夺了高览性命,此刻与自己交战仍不见疲态,这是何等奇技!
张郃越战越惊,最终不敢恋战,只得扬马而去。
而此后的长坂坡之战,赵云在曹营杀了个七进七出。
眼见其体力渐衰,张郃认为此刻是取他性命的最好时机,便上前阻塞。
而恰巧此时赵云连人带马落入了陷马坑,真是天时地利人和,此战不能不成。
怎知坑内如有神助般骤起了一束玄之又玄的红光,赵云完好无损地驾马跃出陷马坑,一骑绝尘而去。
此等异相惊呆了在场众人,以至于无一人敢追,张郃更是在心里笃信此乃神人也。
之后的汉水之战,赵云为黄忠解围接应,再次独身冲入曹军重围.
赵云一杆银枪“若舞雪花”,所到之处“如飘瑞雪”,一时间众将皆心惊胆战,不敢迎敌。
只有张郃再次出列,再次与之一战。
可彼时在战场上对敌人心生畏惧的他,已经输了气势,自然难敌赵云,败下阵来。
听闻赵云成功逃脱的曹操心中不忿,亲自率军追击赵云,又被其一出“空债计”害得损兵折将,却无可奈何。
刘备更是连连赞曰:“子龙一身是胆也!”
蜀汉建兴七年,赵云辞世,被追谥为顺平侯。
顺平二字,真是恰当而准确地概括了赵云一生的功过与为人。
赵云一生经历过大大小小数百次战役,从未尝过败绩。
所战之敌,皆可诛平,因此他也有常胜将军的美称。
纵观他战史,常常是一人一马,不带任何累赘的大展手脚。
而他冲杀的过程中,除却与张邰战了几余合便急于脱身外,其他对手都不曾给他造成真正的威胁。
而书中对其冲锋陷阵的最常描述便是将敌人“一枪刺于马下”。
连曹操都盛赞他勇猛胜过吕布,欲将其生擒之,收入麾下。
面对这样武艺高强且谋略过人的赵云,那些敌将自然都心知肚明难与其一战,所以才会连连避退,以求生路。
结语
在罗贯中笔下,赵云几乎集中了一名良将所应具备的一切美德。
他骁勇善战,择良主而从,一生神勇无敌,且战且胜;他淡泊名利,甘作绿叶,忠心耿耿为蜀国大业保驾护航;他是非分明,直言敢谏,多次劝诫刘备选择正确道路;他慧眼如炬,爱惜良才,后三国时期举足轻重的姜维,便是被赵云发掘提携的。
在三国时期,英勇过人,文武皆备的大将并不在少数。但像赵云这般有胆有识却又虚怀若谷的猛将却较为罕见。他一生功过无亏,更是在最终收获了善始善终的结局。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更是不吝对他的欣赏,在书中杜撰了五虎上将之说,并将其列为五虎上将第三。
那么,罗贯中为何要在关羽张飞等英雄外,又创造出一个赵云这样英雄呢?
实际上,在史书记载中的关、张二人性格中都存在一些难以忽视的缺点与瑕疵。而历朝历代民间文学对他们的形象刻画也基本趋向一致,所以作者不能对其大加修改。
而赵云,既在史书中留有“强挚壮猛”的良善评价,又没有在民间形成固定的刻板印象,因此被罗贯中选作理想的载体,加以溢美刻画。
赵云这样完美的形象也借《三国演义》的传世,逐渐深入人心,广受后人喜爱。
参考文献:
[1] 戴绿红,一身是胆的三国名将赵云——从《三国演义》谈起[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6):54-56.
[2] 张鸣,不起眼的张郃[J]廉政瞭望,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