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的邬思道,几乎算无遗策,基本摸透了康熙的帝王之术,明面上是胤禛为儿子聘的西席先生,暗地角色却为助胤禛夺嫡的最强大脑。
按剧中的设定,貌似只要邬思道肯开动脑筋,雍正夺嫡道路上遇到的任何困难都能一一化解。
胤禛每每内心没底时,举棋不定时,不知所措时,悲观绝望时,邬先生都能根据对康熙帝王心术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当时形势的敏锐判断而指点他作出最正确的决策,然后要么峰回路转,要么狂澜力挽。
也正因为如此,以致有很多人认为,缺少了邬思道这颗智慧的“脑袋”,胤禛的屁股是万万坐不到龙椅上去的。
事实果真就是这样吗?有句话说得好,也许你看到的只是表面,也许你认为的都是错的。就《雍正王朝》来说事儿,无论是阳谋还是阴谋,胤禛表现得都像超一流高手,不亚于甚至高于邬思道。
阴了康熙和邬思道的阴谋:胤禛搬走了夺嫡道路上的两个最大对手
剧中最能体现胤禛阴谋之已臻化境的,一是刑部冤狱事件,二为任伯安事件。
刑部冤狱案,就发生在胤禛通过江南筹银赈灾、追比国库欠银两大差事赢得了康熙的高度认同之后。胤禛原本想一鼓作气通过接这件案子再赢得康熙的印象分,经邬思道的分析后果断放弃了这个念头,认为坚决不能接。
但胤禛摆了邬先生一道,还是接手了这桩案子。这让邬思道很看不起这位东家,认为他政治上太嫩,又太固执,决然成不了大事,于是就想与胤禛完成切割了。
不想胤禛冒着生命危险玩了一手“冰火两重天”,生生让自己得了“风寒”,这才得以体面地将这起冤狱案甩手给了老八,也最终导致老八从此被康熙踢出了接班名单。
老四这手还真绝的,既在康熙那表明了自己的勇于担当,又远离了沾手此案可能会带来的引火烧身。估计邬思道对这事的观感有二:一是老四太聪明了,甚至比自己更甚;二是老四又实在太狠了。
所谓任伯安事件,则最终导致了太子胤礽的第一次被废。胤禛策划的任伯安事件的核心就两个:拿到《百官行述》,拿到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亲笔信。
这两件事,邬思道都部分参与了。可在前者中被老四派去执行任务的年羹尧大开杀戒,屠了江夏镇几百条人命,后者中将太子亲笔信送于老八的雍王府奴才——坎儿高福,在完成任务后又被胤禛灭口了。
这两件事既都超出了邬思道的想象和控制范围之外,又让他感到极大的震撼、震怒甚至震惊:这个老四,一旦狠起来,可能连自己也怕吧。
刑部冤狱案和任伯安事件,彻底断绝了老八的夺嫡希望,万劫不复了,同时又造成了康熙对太子的极大失望和不信任,太子的第二次废立其实早在这时就已经注定的了。
也就是说,在这两桩对胤禛爬上龙椅具备决定意义的大事上,胤禛都玩得很溜,有没邬思道他都玩得转。
挠到康熙内心最柔软痒处的阳谋:胤禛严格按照接班标准打造了完美人设
其实,善用阴谋的邬思道,也用不过阳谋。他提点胤禛所推选的新太子一定要是废太子胤礽,并建议胤禛保荐老十四出任大将王等,都甚慰康熙之心。
但真实的情况是,与邬先生相比,胤禛的阳谋甚至还更为高明。他的一招一式,都挠到康熙内心最柔软的痒处。
晚年的康熙内心的痒处是什么呢?就是要选择一个优秀的接班人,这个接班人要勇于担当、有能力、有大格局,并且要有孝悌古风。
所以,在邬先生还没入幕前,胤禛就主动揽下了赴江南筹款赈灾的苦差事,并且完成度很好,体现了勇于担当、为君父分忧的优秀品格,又秀了一把自己的办事能力。
胤禛的举动,立起了敢于担当负责的人设,又让主管户部却一味推诿责任的老八和代理监国本该上朝议事却与郑春华鬼混的太子被康熙暗自给了严重差评。
胤禛的心怀苍生社稷之大格局人设的确立,也都踩着两位最强劲对手而立起来的。刑部冤狱案中,老八为扳倒太子,诱审肖国兴拿到了太子为赚取银子而不惜徇私枉法的一手罪证。其实,老八的这一愚蠢动作,暴露了他和太子的无格局和有私心:老八为权,他想成为太子;太子为钱,简直丧心病狂。
另外,康熙极为看重接班的皇子要对自己以孝,对手足兄弟以悌。胤禛是怎么做的呢?他替康熙各种分忧,关心康熙的身体健康,还把自己当成肉盾在康熙的剑下救出了原本与之有隙的老十四,如此以来仁孝睦悌的人设又立起来了。
有担当、有能力、有格局、懂孝悌的胤禛,这不就是康熙一直寻找的接班吗?所以,即使没有后来邬思道建议的分别举荐废太子、老十四为新太子、大将军王,康熙最后也会把皇位传递给胤禛,他良好的个人形象早已建立起来了,皇位非他莫属。
邬思道在与不在,胤禛都会成为雍正皇帝
太子、老八、老十四等人,甚至包括老大,其实已经在康熙设定的接班标尺的丈量下被淘汰了,候选人之中只剩下一个胤禛。
康熙让公开推荐新太子之前,内心就应该已确立了接班人选:四阿哥胤禛。之所以还要放公推太子的烟雾弹,一则为了将八爷党全部暴露并严厉打击,二则要通过复立胤礽暂时掩护胤禛的安全,如此而已。
胤禛只要不犯原则行错误或者失误,皇位铁定就是他的了,邬思道最大的作用仅仅就是进一步帮助胤禛维持良好的人设罢了。
邬思道对胤禛来说几乎可有可无,但剧中却缺不得他。毕竟,邬思道还承担着剧情分析解说的功能,少了他,观众就会看的稀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