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明末清初的时候,中国人口不过几千万,而到清朝末年时,人口却已经高达四亿,这是怎么做到的?
看到这个问题,想必有不少人会脱口而出,应该归功于“美洲作物”的引进。
其实,清朝人口的增长,与玉米、马铃薯、番薯等美洲作物的引进,并没有太大关系。据历史学者研究统计:
1914-1918年,玉米与薯类(包括番薯、土豆以及中国本土的芋头等在内)种植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7.2%,两者合计的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约为7.67%;
直到1920年代,玉米、番薯包括中国本土的各种芋类在内的产量合计也只占全国粮食产量的9%。
产量占比连粮食总产量10%都不到的美洲作物,怎么可能支撑全国人口的成倍增长?清朝人口之所以能够达到四亿,才是主要原因。
一、清朝统一全国时,全国人口基数很大。
网上有一种说法,清朝统一时,全国人口只有1200万人,这是胡编乱造。据学者研究表明,清朝统一时,全国人口保守估计在一亿以上。著名学者曹树基认为,1630年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1.93亿人,而在1644年,也就是清朝入驻北京那年,全国实际人口大约有1.52亿人。
明朝中国人口突破亿人大关,这是海内外有识学者的共识,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先生认为,明代人口峰值是1.97亿人;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则认为,1600年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人口有大约1.6亿人。
二、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粮食总产量大大增加。
中国古代社会科技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技术,也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秦汉时期,一亩地大概只能产粮一百多斤。而随着农业技术的提升,以及农业工具的优化,到乾隆时期,粮食平均产量已达到一亩320斤。
同时,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粮食的总产量也是与日俱增,乾隆中期,全国粮食总产量约1.5亿吨。
三、实行摊丁入亩的政策,解除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在清朝以前,历朝历代都有一项特别的税收——人头税,一个人出生后,达到一定岁数,就要向朝廷缴税。人头税是古代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人口税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百姓的生育,毕竟家里多一口人,便要多交一份税。
雍正即位后,鉴于朝廷对全国户口、土地的掌控力强,税源充足,靠征收的农商业等税收足够支撑朝廷的日常开支,于是下令废除人口税,摊丁入亩,并承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大大刺激了百姓的生育意愿。
其实,清朝的人口大幅度增长,放在全球来看,并不是奇事。事实上,从十六世纪开始,全国人口普遍迅速增长。以英国为例1600年,全国人口不过500万人,而到1900年,人口已达到3750,翻了6倍多。相比之下,如果明末清初人口是1.5亿,有清一代,人口不过翻了1.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