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病逝于美国檀香山。曾经叱咤风云的东北王,最后却死在异乡。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老蒋囚禁五十四年。
直到老蒋的儿子死后,张学良才恢复自由身。收到这个消息的中央,曾多次派人前去接他回大陆,邓颖超曾亲自写下邀请函。
但直至最后他都没有回国,这也成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有对他的骂名也有称赞。张学良给邓颖超的回信中,表达思乡心切。
他最终为何没有回到祖国呢?张学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本文将根据这方面进行探讨。
无言面对东北父老
有人认为张学良不回到祖国怀抱,是因为无法面对东北的同胞。时间线回到1931年东北发生了一起重大的军事冲突“九一八事变”。
那个时候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而日本侵略者野心强大,想实行侵占全中华的政策。
认为通过侵略和占领东北,可以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和国力,实现所谓的“霸权”。还有东北地区人口众多,民族复杂。
日军希望通过占领东北来削弱中华的力量,瓦解中华民族团结,以便更轻易地控制和操纵东北地区的民众。
“九一八事变”前,更是屡屡挑起事端,先后制造了“皇姑屯事件”、“中村事件”、“万宝山事件”。
这里的皇姑屯事件值得一提,它发生在1928年6月4日。
这个时候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因为拒绝与日本人合作,从北京返回奉天,途经皇姑屯的时候,遭到了日本军队的炸弹袭击,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去世。
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坏沈阳北部的一条铁轨,反而诬陷是我方蓄意破坏。以此事为借口,日本关东军炮击奉天北大营,“九一八事变”爆发。
那个时候张学良作为东北军的最高统帅,却放弃抵抗,导致东北在100天后沦陷,自此他的骂声不断。
九一八事件,张学良为何放弃抵抗
至于张学良为什么放弃抵抗,大家猜测他是“怕了”,其实这个问题,张学良在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
他虽然是海陆空的副总司令,但还有一个上司就是蒋介石,事发两个月前,老蒋给张学良发了一份电报。
无论此后日本军队如何在东北寻衅,我皆不应予以抵抗,避免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朝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日军发动对北大营的进攻时,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也向张学良下达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
张学良下达的命令虽然是不抵抗,但实际意思是“不要和他们起冲突,如果对方挑衅,就躲开。”
由于老蒋当时和日军的关系暧昧不清,所以导致张学良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还有一方面老帅张作霖,也就是张学良的父亲,是死在日军手里,所以张学良又怎能忘记国仇家恨。
晚年的时候张学良说过他是个“爱国狂”,只不过未能看透当时的局面,这件事也成为了他无法抹去的污点。
所以根据这点其实可以看出,重获自由身的他并非不想回国。
赴欧洲思想发生改变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承担了一部分责任,他也觉得自己难辞其咎,所以辞去了军职,离开中国前往欧洲。
在离开中国之前,张学良还特意戒了烟,或许这是他追求个人改变,和自我提升过程中的一部分,以此来更好应对未来的挑战和责任。
张学良先去到了意大利,参观了军队也多次和意大利总理聊天。后又考察了英国、法国、德国。
张学良在欧洲的这段时间,老蒋也曾多次召他回国,但都被婉拒了。其实老蒋也是出于别样的心思,那个时候新疆发生叛乱,老蒋想借调东北军。
但是他们只听张学良一个人的使唤,在发生“福建事变”时,老蒋给张学良发电报,请他立即回国,这次张学良直接答应了。
其实在欧洲这段时间,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见识到了不同思想,可以救中国,而当时有能力实现的人就是老蒋。
1934年初,张学良踏上了回国的轮船,老蒋让他去“剿共”,司令部设立在西安。
国共合作
张学良刚到西北地区的时候,很认真的“剿共”,但是两个月的时间四战四败。为此张学良感到很奇怪,他们没有什么先进武器,双方实力有一定的悬殊。
但就是这样,击败了东北军的三个师,张学良将这件事情报告老蒋,他却完全不在乎这种情况。
张学良见状自己研究琢磨,为什么生活条件这么好的东北军,却打不过吃草根的军队呢?被俘的东北军中有许多都投靠了他们。
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得红军在艰难的环境中也不被击败呢?
张学良发现毛主席早就提出“停止内战,统一抗日”,而且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也早已厌倦了内战想要一起抗日。
而且红军很优待俘虏,毛主席和周总理还亲自给他们做思想任务,宣传抗日救亡活动。
张学良的爱将高福源被俘,被红军好好对待进行谈话教育,毛主席和周总理让他回去好好给少帅做思想工作。
并且写了一封信让高福源带给张学良,信中是分析共同抗日的必要性。渐渐使得张学良有些动摇。
因为东三省被占领,又受到不公平对待,这才使他带领东北军找的新出路,1936年张学良和周总理谈话,正式确立了抗日统一战线。
除了张学良的东北军,还有杨虎城的西北军也加入到其中。
因为老蒋曾刻意排斥杨虎城,他们之间早就产生了矛盾,这点也被毛主席察觉,东北军和西北军都不是老蒋的嫡系部队,所以产生隔阂是必然的。
毛主席提出我们的口号应该是“西北大联合”,几次亲笔写信给杨虎城,后来双方达成了协议。
西安事变
自从达成“结束内战,共同抗日”的观点后,张学良多次劝导老蒋,但都被拒绝,这也让老蒋对他起了疑心。
杨虎城向张学良建议“兵谏”,但他还是有些犹豫,决定再劝劝。
1936年12月份的时候,西安学生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游行宣传“停止内战,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学生们慷慨激昂,其中警察打伤了一名学生。
这顿时极其了民愤,一群人直接跑到临潼向蒋介石示威,老蒋得知后气急败坏,派张学良前去镇压。
张学良看到学生们,实在不忍心伤害他们,许多学生呐喊“收复东三省”,这完全说到了张学良的心坎,他劝学生们都回去,自己会给他们一个交代。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正式打响。
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在12月12日凌晨包围了华清池。老蒋听到动静赶忙逃跑,最终张、杨二人在一块巨石后面发现了他。
“老蒋被抓了”这让毛主席等人都没想到,张、杨二人竟然为了一起抗日,把“老蒋绑了”?他们再三发电报确认这件事情。
得到准确消息后,中央派周总理等人前往西安,经过张、杨二人和周总理的劝说后,老蒋终于答应共同抗日。
张学良和杨虎城被囚禁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日子并不好过,事变后的第二年,杨虎城被老蒋秘密监禁,这一关就是12年之久。
这期间我党地下工作人员,一直在找寻他的下落,但是老蒋保护工作做的很好,所以我们没有获取到丝毫的线索。
1949年9月发现了他的踪迹,但已经是遗体,杨虎城的遗体上满是伤痕,而且他的一双儿女也惨遭此厄运。
事变后,张学良被老蒋带到了台湾,他在此被老蒋和小蒋囚禁了五十四年。一直到小蒋死后,张学良才恢复了自由身。
1991年,张学良和夫人赵四小姐赴美探亲。有媒体采访张学良表示“自己很思念祖国”,中央对这个事情极为重视,立马组织人员开会,讨论如何迎接张学良
诚邀张学良回国
虽然事情安排好了,但什么人去迎接张学良成了一个难题,探讨之后决定由张学良之前的部下吕正操前往。
因为吕正操和张学良是故人,俩人有着深厚的友谊之情。在吕正操前往美国之前,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亲自会见了他。交给他一封自己亲笔写的信,并且嘱咐交到张学良手里。
如下
汉卿先生如晤: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数十年海天遥隔,想望之情,历久弥浓。恩来生前每念及先生,辄慨叹怆然。.........先生阔别家乡多年,亲朋故旧均翘首以盼,难尽其言。........今颖超受邓小平先生委托,愿以至诚,邀请先生伉俪在方便之时回访大陆。
5月29日,吕正操在纽约会见了张学良,他看到邓颖超的信后感慨万千,说道“周恩来这个人很好,我很敬佩”。
吕正操也表达了自己的来意,张学良表示“自己又何尝不想回国,每时每刻都在想念东北,但只要自己动身,就会搞得政治上很复杂,现在还不是时候。”
张学良表示自己要先回到台湾一趟,再定下时间,吕正操听到后十分高兴,张学良提出他回到大陆有三个要求:“不要搞欢迎,不要记者特别报道,不要恭维”。
说罢,便写了一封回信,让吕正操带给邓颖超。
周夫人
颖超大姐惠鉴:
×××来美交下尊札,无限欣快。...........一有机缘,定当踏上故土。
病死他乡
然而,张学良一直到最后也没能回到东北,2001年10月16日在檀香山病逝。
之前有人问过他落到这个下场,有没有后悔引起“西安事变”。
张学良回忆录中写道“回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我对1936年发动的事变无悔,如果再走一遍人生路,还会做“西安事变”之事。”
结语:
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对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领导的东北抗联在抗日战争中与日军作战,起到了重要的抵御和削弱敌人实力的作用。他在东北地区担任政府职务,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此外,他也多次尝试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中国内战。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地方治理和和平解决内战做出了重要努力。
自此本文完结,对于他是个怎样的人,相信大家心里也都有定数。
到这里就结束了,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在评论区里!!!
——本文完结,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