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开国中将里,郭化若原本有资格授予上将,最终被授予中将,与他过去的历史有很大关系。
郭化若早在1931年担任一方面军代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兵团政委。这样的职务,按理来说妥妥的是上将资历。这一切都要从1932年说起。
1932年,他被诬陷为托派。这
下问题
严重了,那时候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凭借一个人口供是可以定性的,严重者枪毙。他被开除党籍,算是轻的。
不明不白被扣上一顶帽子,生活和事业陷入低谷。
1938年7月,他终于迎来平反之日,中组部和总政部先后写信告诉郭化若,历史问题得到平反,恢复党籍。
郭化若背了6年多的包袱卸下来,身边的人向他祝贺,自己兴奋的几晚没有睡好觉,脑子想的都是这件事。
其实,这不难理解他的心情。
在当时的大环境中,戴一顶“托派”的帽子,并且被开除党籍的人,在很多人眼里是有污点的,人家甚至避而远之。你说过的话,人家听后都会再三斟酌,是不是有立场问题。为此,他彻夜难眠,想不通自己从一方面军代参谋长,一落千丈,被开除党籍。
这样的事情,放谁身上能接受呢?或许你可以坚持几个月,可谁能坚持六七年时间?
被开除党籍,一般是不被重用的,在长达六年多时间里,郭化若没有担任重要职务,更多搞搞教育工作。这样一来,很多资历比他浅的,在革命的道路上立下赫赫战功,先后超过他。
如果从1927年算,到1949年的22年中,他的革命生涯,有四分之一处于相对空白的阶段,虽然也做一些工作,但比起他曾经担任过一方面代参谋长来说,微不足道。
自从1938年,他的问题得到平反以后,职务也有明显变化,组织让他重操旧业,干起参谋业务,被任命为总参作战局长。
1944年,延安炮兵学校成立,他担任校长,这份工作对他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他曾经在黄埔军校和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也算是八路军中少有懂得炮兵知识的将领。
说陌生,是因为自从1929年回到祖国,参加红军、八路军,部队基本上没有重型火炮。要打游击战,这些重武器也不好转移。
抗战结束,中央要成立炮兵学校,目的就是为补短板,让部队走向正规化,打更大战争。郭化若搞多年教育,加上炮科出身,担任炮兵学校校长再合适不过。
遗憾的是,炮兵学校进入正轨,他却病倒。
随着抗战结束,国共为争夺东北展开激烈战斗,炮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到东北办学,并发展炮兵。他因病无法前行,上级委任朱瑞代理他的职务。等他病好已经到1946年,他没有去东北,而转战华东。直到新中国成立,依然在华东工作。
上一篇:浅析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下一篇:吕蒙偷袭江陵,糜芳为何不战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