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的历史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今天,我们将在重温这一智慧小故事的同时,介绍一下故事主角司马光,在成人后的道德品德如何?他还有过惊人之举吗?
下面就来详细分解。
一.《司马光砸缸》故事重温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时,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由于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小伙伴一见出了事,有的吓得边哭边喊,有的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去了。
当时只有七岁大的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因此得救了。大家都称赞小司马光是机智果敢、乐于救人的好孩子。
二.故事主角的智慧与精神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充分反映了主角司马光,在突发的险情下,能沉着冷静、迅速地实施救人;而且是打破常规、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想出了“砸缸”救人之法。小司马光在此故事中的表现,不仅说明了他机智、聪明、果敢,而且证实了他从小就是一位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好少年。
司马光砸缸,不仅是中华传统经典的历史故事,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培养儿童道德素养的媒介;现代人学习它无不敬佩古人的智慧,从而也能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成人后的道德品德,与人处事的风格
由于司马光拥有一双非常会教育人的父母,所以他不仅从小聪明智慧,而且人品端正,一生坚守诚信,从没说过谎言;他还性情淡泊不喜奢华、为官清正廉洁、始终坚持勤俭节约的好品德。
司马光长大后,有一次要卖一匹马,这匹马毛色纯正漂亮,高大有力,性情温顺,只可惜夏季时会有肺病。于是,他对管家说:“这匹马夏季有肺病,这一定要告诉给买主听。”管家笑了笑说:“哪有人像你这样的呀?我们卖马怎能把人家看不出的毛病说出来!”
司马光可不认同管家这种看法,对他真诚地说:“一匹马多少钱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我们做人必须得要诚信,要是我们失去了诚信,损失将更大。”管家听后惭愧极了,深深为司马光诚信待人的品德叹服。
司马光小时候长辈会给他穿华美的衣服,他总是害羞脸红而把它脱下。宝元年间他中举时,曾得到仁宗皇帝的接见。在酒席宴会上,当时受接见的每个人都在头上插满鲜花,肆无忌惮地嬉戏取乐,唯独司马光正襟危坐,也不戴花。在被同行的人提醒后,他才不太情愿地戴了一朵小花。
司马光和王安石、岳飞一样,是极为罕见的不纳妾、不储妓之人。他婚后三十年余,妻子张夫人一直没有生育,司马光并未放在心上,也从没想过纳妾生子。他一生勤俭节约,其居所极其简陋,常常是在一地下室内读书学习。
在妻子去世后,清贫的司马光无以为葬,竟然拿不出给妻子办丧事的钱,只好把家中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出去,置棺理丧,这才尽了一个做丈夫的责任。
在封建社会,大多数人苦读寒窗,跻身仕途,无不是为了显耀门庭,荣华富贵,泽被后世,荫及子孙。在这些人面前,司马光的清廉更显可贵。嘉祜八年三月,宋仁宗诏赐司马光金钱百余万,珍宝丝绸无数,但他不为所动。
四.取得过哪些成就?
司马光虽然对财物和物质享受看得很淡薄,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但是,他对学问却没有不精通的。自从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后,他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这期间,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共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其《训俭示康》已收入高中语文课本。
笔者感悟:
《司马光砸缸》的历史故事主角司马光,在成人后,继承了其良好的家庭美德,他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成长为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孟子)。
虽然司马光的政治生涯并不突出,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保守思想的典型代表,但是,他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而且生平著作丰厚。堪称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我们在阅读古代智慧故事之时,不仅要欣赏主人公的智慧,更要学习与借鉴前人的优良品德、处人与世的良好风格,以丰富我们的知识结构、提升我们的办事能力,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而努力奋斗。
本文由“老吴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