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封建王朝中,似乎没有哪个朝代能像明朝那般多姿多彩,至于说多姿多彩的程度,可以用奇葩来形容。
不过这倒也不不全怪,明朝中后期那些皇帝的享乐劣性,其实从朱元璋开始创立明朝,他的基调就已经定下了。
朱元璋虽然是草根出身,但他的脑洞却非常大,为了稳固皇权能想到很多令人闻风丧胆的手段。
由于骨子里深深镌刻着小农思想,朱元璋在继承人的问题上自始至终都认为长子朱标是他唯一的继承人,至于其他的儿子,外放当个王已是莫大的恩宠。
可是朱标却没能活过朱元璋,朱标一死,朱元璋为之悲恸,而继承人则直接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朱允炆的能力不强,他的叔叔们却各个手握重兵,外强内弱的局面让他如坐针毡,为了稳固中央皇权,朱允炆下令削藩,甚至还让他的叔叔们面临着生命之忧。
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则整日如履薄冰,最终踏上了造反之路。
地方之王要造反并不容易,在朱棣身边充当智囊的姚广孝则增加了这一计划的成功率。
在做造反准备期间,姚广孝则让朱棣在王府中养鸭子,朱棣听闻之后很是费解,而当他听完姚广孝的解释后则大呼:妙哉。
姚广孝早年出家为僧,此人自幼十分聪慧,通过刻苦的学习,精通儒、道、佛三家之学。
可是他并不满足于只做个僧人,还想着尝一尝权力的甘甜,所以当朱元璋下令全国征召精通儒学的僧人时,他迫不及待入京应试。
只是满怀抱负的他,并没能获得朱元璋的认可,不仅没能做成僧官,甚至还差点被赶出京城。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病逝,朱元璋很伤心,便下令挑选高僧随侍诸王,以告慰马皇后的在天之灵。
姚广孝审视诸王之后,认为他的宏伟抱负,只能在燕王朱棣身上看到希望,于是便委托天界寺的方丈引荐,以此结识了朱棣。
朱棣是个野心家,在朱元璋和朱标活着的时候,他丝毫不敢有非分之想。
朱标去世时,朱棣满心思以为在诸多皇子中,最有能力的他会得到朱元璋的青睐,可不曾想,朱元璋却转身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以继承皇位。
怀揣着不甘心,朱棣只能在封地郁郁寡欢,看到此情此景,姚广孝内心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机会来了。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称帝。
朱棣对这个亲侄子倒是没有什么好感,毕竟在朱元璋征战天下之时,朱允炆寸功未建,如今却坐享其成,这种感觉着实如同烈日般灼心。
姚广孝看出了朱棣的不满,便多次在他耳边吹风,密劝他以“靖难”之名起兵。
朱棣犹豫不决,摇摆不定,询问姚广孝:
如今百姓都支持朝廷,怎么办?
姚广孝却回答说:
臣只知道天道,从不管民心。
为了让朱棣起兵,姚广孝还特意找了两位相士夜观天象,这两人得到姚广孝的授意,神神叨叨操作了一波,最终向朱棣进言,称:
如今天道已在燕王。
朱棣听闻之后大喜过望,立即同意起兵,只是当时朱允炆掌控着全国的军队,燕王要反还得准备一番。
姚广孝建议朱棣暗中拉拢朝廷的军官,用金钱收买一批部队,然后在天下广招勇士,朱棣一一应允。
至于后勤准备工作,姚广孝则揽了过去,他还特意请求朱棣命人去菜市场多买一些鸭、鹅之类的家禽。
朱棣很奇怪,根本不明白姚广孝要干什么,毕竟打仗这事,养马能让人理解,如今要养一院子鸭子,难道打仗得赶着它们去冲锋?
姚广孝则对朱棣解释说:
如今王府周边尽皆是建文帝所派的耳目,如果大张旗鼓打造兵器,传出的动静势必会被建文帝的耳目察觉,这则会让造反计划陷入被动。
而鸭、鹅这些家禽,它们的习性就是整日里叫唤不停,利用它们的叫声,掩盖打造兵器的声响,则可以掩人耳目。
朱棣听闻之后,顿时觉得此计相当妙,于是便命人从市场购买大量家禽饲养在院子里。
朱允炆的耳目整日里听着鸭叫鹅鸣也就放松了警惕,直到燕王府中的一位护卫百户告发朱棣谋反,这事才被朝廷获悉。
可此时朱棣已经准备了近两年的时间,而一场腥风血雨的靖难之役就此正式爆发。
只是谁又能想到,在朱棣准备起兵的过程中,这些不起眼的鸭、鹅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明史》、《明太祖实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