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的寒冬,乌江边上一个昂长八尺、身披王者铠甲、手持带血天子剑、英勇威猛的将军,却显得神态疲惫,浑身上下伤痕累累。
他用剑尖直指那群包围在他四周的士兵,对着其中一个大声吼道:“听闻你们汉王重赏黄金千两、封万邑户来要我的人头!你,吕马童!咱们不是旧相识吗!现在就将此好处赠予你!过来拿吧!”说完,轻声喊了一声“虞姬”,就手起刀落,抹剑自刎,倒地而亡……
四周的汉军蜂拥而上地抢夺项羽的尸体,一代西楚霸王、力能举鼎、盖世无双的英雄,就这样死了连个全尸都不复存在,可悲!可叹!项羽以这样悲壮凄美的方式来结束自己三十一年的短暂人生,也结束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
他或许是累了,或许是精神寄托失去了,但他也是誓死绝不做懦夫!“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一句诗,表达出了项羽的这种英勇无畏。从战争结果上看,项羽是输了,成王败寇,项羽输在了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上面。
项羽出身贵族,身高八尺,双目如铜,面白绒须,十足一美男子也。而且从小就天资聪颖,熟读兵法。他不需要任何武功练习,自带神力,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如此文武双全的英武男儿,世间绝无仅有,真的是生当作人杰!
项羽的失败,不在于他的实力。他本身是个占尽天时地利,实力强大之人。项家本身是贵族,他的叔父项梁,是楚国大将军,即便楚国被灭国,但项梁仍然有很高的名望与号召力。而项羽本身自己实力超强,力能举鼎,把英布降服,收了龙且。
所以项家一决定起义,抗秦义士就从四面八方来纷纷投靠。他自起兵,经历大小70多场战役,基本上百战百胜。当时秦末初汉真正算得上军事家的只有两位,一位是韩信,一位就是项羽了。
项羽的失败,也不在于他没有人才。他自起义起,身旁是人才济济。他有英布、龙且、韩信、陈平……更有鼎鼎大名的范亚夫范增。范增对项羽也真的是真心实意,忠心耿耿,而项羽也认范增为亚父,把他当成父亲对待。范增是一位懂得星宿命理的智者,他曾夜观星相,也曾占卜起卦,都算到项羽并非真命天子,刘邦才是。但是他就是被项羽的盖世英雄气势所折服啊……他认为项羽真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将帅之才,即便项羽不是命中注定,即便辅佐项羽会逆天而行会折寿,但是他始终义无反顾地辅佐项羽,力求能够英雄造时势,至死方休。
项羽之所以会失败,是源自于他的性格。项羽是一个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人,他刚愎自用,恃才傲物,霸道无比。看他后来称王选的尊号就知道他多霸道,号称“西楚霸王”。他逼走韩信,气走陈平,屡次气得范增瑟瑟发抖。他又优柔寡断,鸿门宴上错失杀掉刘邦的机会,悔之晚矣。他持才傲物,太过相信自己的才能,信任刘邦吕后真心与自己议和,以至于被出尔反尔,击楚暮归。他刚愎自用,不听范亚夫劝告,韩信是个人才,要么重用之,要么杀之,以至于最后死于韩信的围攻之下。
但项羽,就算失败,他也是个英雄。是李清照笔下的“死亦为鬼雄”,也是司马迁眼中的英雄,一般司马迁的“本纪”都是记录帝王,以项羽的身份本来就只能记录在“列传”,而司马迁却破格把他写入“本纪”。
项羽虽失败,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是悲壮而伟大的。在乌江边遇乌江亭长,想渡他过江,但是他放弃了。放弃的理由是无颜见江东父老,有廉耻心;说自己已经累了,是不想再让百姓受生灵涂炭。他最后之所以会答应刘邦议和,平分天下,也是为了不让百姓再遭受战祸。
项羽在生命终结之际,把乌骓宝马赠予乌江亭长,把自己的头颅赠予相识之人,把和平安定赠予了天下苍生,把自己一生的对错赠予了历史后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虽然失败了,却留给后世一部美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