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
,
周朝有着承上启下的转折意义。
从历史上可以看出,周朝存续八百年,尽管中间又分为西东周两个历史阶段,也算是存活比较长久的。
有人说,
周朝的这个八百年,是因为周文王也就是姬昌,当年背姜子牙八百步才得国拃
。
这里面虽说有点神话,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于是问题来了,
为什么姬昌当初没有再多背姜子牙几步
?
这样大周朝,是不是就会生存的年代更久远些?事情并非这样简单。
太公钓鱼并非虚名
先来说说姜子牙这个人物,
从有迹可查的史料来说,作为历史人物,姜子牙的前半生缺失史料支撑,
甚至叫人感觉到有点神秘莫测。
比如这位的年龄,就是个谜。
据传姜子牙见到姬昌的时候,已经是白发披肩,却能伴随大周朝几百年,这件事本身就有些玄乎。
其实姜子牙在历史上,还是能够找到踪迹
。
老家就是河南南阳西北方的吕庄,姜子牙又名姜尚,后被赐予吕姓。也有人说这里仅仅是姜子牙的封地。
在周朝建立的过程中,姜子牙被周文王拜为太师。
也就是今天的高级智囊,是商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韬武略,有着盖世之才,对于大周朝的建立居功甚伟。
姜子牙的出身,可以算得上是名门望族
,他的祖上在尧舜时代,曾经因治水有功被封为上卿,祖上的封地就在吕地,也就是今天的南阳市西北王村镇的吕庄。
也就是因为于此,
南阳人把姜子牙奉为南阳的四圣
。
其中张衡是科圣,张仲景是医圣,诸葛亮是谋圣,而姜子牙则为智圣,是南阳人的骄傲。
后来老姜家日渐衰败,到了姜子牙这一代已经沦为平常百姓家
。父亲为了家族的发扬光大,在幼年的时候就着力培养姜子牙,可谓是博览群书。
然而后来父亲英年早逝,家族振兴的担子,就落在姜子牙的身上。
可就是因为这位尽管学识很高,却对于生活琐事一筹莫展,
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智商高情商低。
曾经在南阳一带有这样的传说,
青年时期的姜子牙一事无成身无长物
,就连简单的买面这种生意都做不好,高价进低价出引来一众人的鄙夷和嘲笑。
尽管姜子牙饱读经书,但到了六十几岁老姜家还是一贫如洗
,自己也是一事无成,只好来到今天的陕西咸阳一带教私塾为生。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后知后觉的姜子牙觉得,自己更应该在辅佐君主的事业上有所作为
,可是当时商朝的纣王对姜子牙嗤之以鼻,这就叫已经年迈的姜子牙老先生甚是郁闷。
也算是苍天有眼,正巧在这个时候,周文王姬昌被幽禁在咸阳
,整日里郁闷不止,再加上姬昌的大儿子被纣王杀死,这些已经被姜子牙充分掌握。
在姜子牙看来,自己咸鱼翻身的机会就要来到
,而西岐的君王姬昌就是自己最大的金主。
于是才智过人的姜子牙,开始启动直钩钓鱼的挖坑模式,等待姬昌愿者上钩。
文王拉车历史使然
当然,
姜子牙利用直钩钓鱼这个噱头,不仅仅是吸引姬昌的关注
。
也不是单靠命运赌来改写自己的人生,而是妥妥的有真料,再一次践行了大器晚成的发展之旅。
这位已经为商朝把脉问诊,算定了商纣的气数已尽
,而取而代之的必将是姬昌姬发父子。
这一来是因为纣王的刚愎自用,更是因为姬昌姬发与纣王有着世代怨仇。
首先是因姬昌的父亲,就是被纣王杀害的,二人可谓有着杀父之仇
。
其次是,纣王甚至把姬昌的大儿子杀死,上下两代骨肉死于纣王之手,这个仇可不是一般大。
家仇国恨也就算了,
在姜子牙看来,当今的商朝,只有姬昌的西岐能够与之抗衡
。
在诸多的商朝的诸侯国里面,西岐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国家的经济实力也是最为强大的。
这也就是说,
西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够取代商朝纣王的统治
。
这不仅因为经济和国家实力的问题,还有姬昌忍辱负重的精神和德高望重的优秀品质,而这更引来姜子牙的青睐。
姬昌的不期而至,全都在姜子牙的预料之中
。
于是在姬水之畔,姜子牙与姬昌开启了世纪性质的问答录,前者侃侃而谈,后者悉心倾听,酷似一千五百年后,诸葛孔明与后主的草庐对。
就像后来诸葛孔明有意回避刘备一样
,姜子牙也给文王,设置了一道貌似不可逾越的门槛。
这就是聘请做军师没问题,但是必须由姬昌亲自为其拉车,颇有张良把鞋子扔在桥下的意境。
这道家庭作业的的难度,有两个层面
。
一是姬昌毕竟是一国之君,低下身段为姜子牙拉车,无论如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人家姬昌的身份在那里放着,甚至不妥。
更为关键的是,
彼时的姬昌已经是年过半百,即便是能够礼贤下士,低下身段为姜子牙拉车
,然而就体力而言,这车能拉多久还真的难说。
其实这也是姜子牙的一种试探,更是对姬昌的一种考量
。
拉多远的车行多远的路,一步能够换回大周江山一年的国运,这期间的奥妙只有姜子牙知道,但是绝不能提前告知。
就如同姜子牙起卦一样,
卦象是一回事,解卦是另外一回事
,正所谓天机不可泄露,姜子牙也不会直接告诉结果,一切尽在天数。
于是周文王埋头拉车,姜太公抬头看路
。
说不心痛是假的,但是未来的国运如何,全在于姬昌的心智和体能。
这往后,
姬昌先是顺利的驾车走了三百多步
。
而此时的他已经是大汗淋漓,但是为了请得姜子牙这样的大佬,姬昌也算是拼了,稍事歇息又坚持往前走了五百步。
但头晕脑胀的周文王,犯了一个错误,他搞错了方向。
八百步的拉车之旅,终于在姬昌即将扑街的时候噶然停止
,于是大周的八百年国拃也已经定格。
当姜子牙道出,拉车八百步,国运八百年的真谛后,姬昌有点晕。
这倒不是姬昌的体力不支,更多的是懊悔,
为什么就不能拼命多走几步?为什么搞错了方向?
然而
就像命中注定一样,后来的周朝果真运作了八百年,前三百年一切顺利,后五百年坎坎坷坷。
结语
姬昌为姜子牙拉车八百步,换来周朝的八百年国运
。为什么没有多走几步?
这里固然有着姬昌的错,比如他的年迈体弱,此外有没有对姜子牙的将信将疑,这就是历史给留下的悬念。
其实国家的昌盛,朝代的更替是历史的潮流
。
常言说得道多助,就像纣王一样,再好的国家体制和人民也难以挽回坍塌的结局,而姜子牙姬昌他们只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