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房价有目共睹,然而在北京的昌平区,有一座占地四十平方千米的建筑群,而它所存在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北京的地皮所拥有的价值。相信大多数读者已经猜到这就是显赫一时的明代大型帝王陵寝,明十三陵。
那么,明代一共有十六位帝王,为何陵寝中仅仅有十三位帝王呢?
首先我们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的陵寝就在当时他的都城南京,因为当朱元璋去世的时候,都城还在南京未迁,况且北京当时是朱元璋儿子朱棣的封地。
等到朱棣登基后也未将朱元璋迁入北京的陵寝,一是为了表达对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尊崇,二也是朱元璋在南京的明孝陵实在是壮丽恢宏。这样一来,朱元璋的陵墓就不会出现在明十三陵中了。
那么剩余的两位帝王分别何去何从了呢?
首先是明朝第二代皇帝,明建文帝朱允炆。这个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明朝第一任太子朱标英的儿子。原本皇位应该传给太子,奈何太子早逝,朱允炆又深得喜爱,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位年轻的皇帝一上位,就雷厉风行地实行了一系列削藩政策。
大大打击了亲王的势力,同时也激怒了自己的叔父,也就是当时的燕王朱棣。下面的事情就很清楚了,朱棣一怒之下从北京挥师南下,大举进攻都城南京,发起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目的很明确,这位觊觎皇位已久的皇叔已经按捺不住了,想要自己登上皇帝的宝座。
而朱棣当时的兵力并不及朱允炆,只是朱允炆在这时动了不该有的恻隐之心,他嘱咐将士们,不可以伤害自己的叔父,不想背上杀害亲人的罪名,然而这位建文帝之前已经用各种借口杀死了自己的好几位至亲。
大概也是报应轮回,这次的朱允炆被自己的恻隐之心断送了皇位。四年的战争平息之后,皇宫起了一场大火,朱允炆的下落成为明朝历史上无解的一大谜团,下落不明的朱允炆自然也没有进入明代帝王的陵寝了。
还有一位皇帝,就是阴差阳错上位的明景帝朱祁鈺,他本不是上一任皇帝立下诏书所承认的皇帝,只是在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被瓦剌俘虏之后,朝臣觉得国不可一日无主,才将朱祁鈺扶上了皇帝的龙椅。
说来也怪,一年之后,朱祁镇被放回,前后两位皇帝都不愿放弃皇位,只是朱祁鈺更不愿轻易退位,因此表面尊称朱祁镇为太上皇,背地里软禁了他,并且不给他供给吃喝,想让他自生自灭。但是朱祁鈺身体素质太差,儿子死后,自己不久也病倒了。这个时候,朱祁镇多年来处心积虑策划的夺门之变已经发动成功。
就这样,朱祁鈺被朱祁镇以同样的方法软禁了,一个月后就离奇死亡,死后被赐谥号“戾”,也是指责其不忠不孝之意。他死后被降为郕王,不能入皇陵。
到这里,明朝没有进入皇陵的几位帝王生平已经明了。只是历朝历代都少不了对皇位无休无止的争夺,无论结果如何,中间的过程都少不了腥风血雨,而这腥风血雨中,也留下了无法解答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