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以及它们的历史故事:明朝凤冠
定陵,这座位于北京昌平的明代皇陵,不仅埋葬着明神宗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孝端皇后与孝靖皇后,还出土了四件令人叹为观止的凤冠,它们分别是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每位皇后各拥有两顶。这些凤冠不仅是皇后在受册封、谒庙、朝会时的尊贵象征,更是明代冠服制度变迁的实物见证。
四顶凤冠中,每一顶都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三龙二凤冠,以其简约而不失华贵的风格,展现了明代早期凤冠的特点;而九龙九凤冠,作为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其上的九龙九凤口衔珠宝,金光闪闪,宝石璀璨,将皇后的尊贵地位展现得淋漓尽致。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则分别以十二龙九凤和六龙三凤的壮丽景象,展现了明代凤冠工艺的巅峰之作。
这些凤冠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冠体由漆竹扎成,再以丝帛为面料,其上装饰着数量不等的金龙和翠凤。金龙采用金累丝工艺制成,栩栩如生;翠凤则以纸胎点翠工艺制成,色彩斑斓。凤冠上还嵌饰有珠宝花、翠云、翠叶及博鬓等部件,这些部件都是先单独制作完成,再巧妙地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内,组合成一顶完整的凤冠。
在修复这些凤冠的过程中,点翠名家肖志峰及其师兄弟们的精湛技艺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们精心挑选原材料,一丝不苟地进行工艺操作,将传统点翠技艺发挥到了极致。经过他们的努力,四顶凤冠终于重现了昔日的华美与辉煌。
如今,这四顶凤冠分别被收藏在不同的地方。其中,九龙九凤冠被送到了国家博物馆进行展览,成为了人们了解明代历史和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而其他三顶凤冠,则分别回到了十三陵和故宫博物院等地,继续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这些凤冠不仅展现了明代皇后的高贵身份和尊荣地位,更体现了明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非凡创造力。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凤冠,这一华美而庄重的头饰,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禽鸟冠,历经岁月变迁,逐渐演化为我们今日所见的形制。有学者认为,汉代以花朵、枝叶为饰的步摇,或为其原型。东汉刘熙曾描述步摇:“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其形象生动,犹如悬挂有坠饰的簪钗,摇曳生姿。
然而,真正形成今日所见的凤冠形制,是在北宋时期。在此之前,礼冠上的装饰多以花树、钿等为主,色彩浓郁华贵,工艺精湛绝伦。至明成祖时期,国力日渐强盛,凤冠的制作也愈发精致,不仅承袭了宋制的龙凤和花树造型,更对花儿雕琢有了明确规定,大珠花树上的花朵需有蕊头二个,翠花九叶,小珠花树上的花朵则需每枝花一朵,半开一朵,翠叶五叶。自此,凤冠的形制基本固定,成为皇后在受册封、谒庙、朝会时的尊贵象征。
1958年7月,北京定陵的神秘地宫大门被缓缓打开,在后殿宝床上的梓宫旁边,出土了一顶精美绝伦的三龙二凤凤冠。这顶凤冠高27厘米,口径23.7厘米,重达2320克,冠框用细竹丝编制,然后髹漆,通体嵌各色珠宝点翠如意云片,前部饰三条金龙,其下为点翠双凤,口衔珠滴,全冠共镶大小红蓝宝石100多粒,珍珠5000余粒,色泽瑰丽,形象飞舞,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这顶凤冠背后却隐藏着一段悲惨的历史。它的主人孝靖皇后,虽贵为皇后,却一生凄惨。她的儿子、孙子都当上了皇帝,但她自己却因宫廷斗争而被贬进冷宫,终日以泪洗面,渐渐双目失明。这顶凤冠的华贵与孝靖皇后的悲惨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凤冠更显奢美而沉重。
此外,在北京的金陵遗址中,也出土了一顶金丝凤冠。这顶凤冠是在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睿陵地宫里发现的,虽然内外包裹的丝织物和其余饰品已朽毁不可考证,但仍然可以从金丝编成的水滴形八瓣花、一个个相连的如意花瓣等巧妙结构中,感受到《金史·舆服志》所记载的华丽“花株冠”。这顶金丝凤冠的发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皇后冠饰的珍贵实物资料,更让我们得以窥见八百多年前北京建都前后的历史画面。
如今,这些凤冠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它们不仅是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结晶,更是古代皇后尊贵地位的象征。在细细品鉴这些凤冠的同时,我们也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辉煌而神秘的时代,感受着古代宫廷的繁华与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