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最后一任王喜,看着儿子太子丹转身走出大殿,心里有几分不忍。派太子丹去秦国做人质是燕王喜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当年太子丹和秦王嬴政在赵国同为人质,曾是好友,如今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燕王喜希望嬴政能念旧日友情,放燕国一马。
燕太子丹在秦国并没有受到礼遇,朋友间的小情小义哪会被雄心大志的嬴政看在眼里,五年后,太子丹逃回了燕国。
此时秦国已经并韩灭赵,大军就在燕赵的边境线上驻扎,燕国弱小,根本不可能和秦国一战,太子丹思索要躲过此劫恐怕只能剑走偏锋。
秦国叛将樊於期投靠太子丹,太子老师鞠武极力建议把樊於期送到匈奴,以防秦国借口攻打燕国。但太子丹在秦国时和樊於期是很好的朋友,他不肯落井下石,拒绝了老师的建议。
鞠武向太子丹介绍了田光,太子丹向田光问刺秦之计,田光推荐了荆轲。荆轲“爱好读书,喜欢击剑”,春秋战国能够读书的都是士族,读书击剑说明荆轲不仅有气节,也是一个有谋略的剑客。
太子丹刺秦的目的有两点:一劫持秦王嬴政让他把侵略六国的土地退回来,二是刺杀嬴政,引起秦国内乱。
荆轲听后没有答应,太子丹连连叩首请求,而田光已经自杀,无形中也给荆轲了压力。荆轲向太子丹要两样东西,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
樊於期逃到燕国后,秦王嬴政杀了他三族宗亲,并悬赏千金买樊於期人头。督亢是燕国最富饶的土地,把督亢献出去,等于燕国向秦国称臣。樊於期与秦王之间有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听说燕太子刺秦毫不犹豫地自杀了,燕太子丹也说服燕王拿到了地图。
得到了面见秦王嬴政的入场券,荆轲做为燕国使臣向秦国出发。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结果众所周知,刺秦失败。
嬴政暴怒,大兵压入燕国境内,燕王喜、太子丹一众贵族逃亡辽东行宫。燕王喜还在幻想用儿子的人头平息嬴政的愤怒,太子丹的人头只让燕国苟延残喘了四年。
刺秦计划的确不太明智,无论成功与否,都改变不了秦灭六国的既定方针,这也是大势所趋,灭燕国、灭六国只是速度问题。
燕国在其他六国当中,历史最为悠久,血统最为纯正,治理国家一直徘徊在王道和霸道之间,但它又无法真正做到王道的讲道德、重仁义,也没有实力走向霸道之路,这样的小国,只能在大国的夹缝之间寻找存活的制衡点,但燕国虽有燕昭王这样的中兴之主,但毕竟缺乏长期的战略眼光,荆轲刺秦失败只是燕国灭亡的导火索,究其原因应该有以下三点:
第一燕王哙禅让乱国。三十八代燕王哙自视才能低下,把王位禅让给国相之子,导致太子平和之子展开权利争夺战,三年时间燕国大乱,齐国乘虚而入,毁坏宗庙,烧杀抢掠,燕国本来就是小国,经此闹剧,燕国实力更是大大减弱。
第二点三十九代燕昭王复仇齐国。燕昭王在历史上是个有作为的君主,他继位时燕国内外交困,他休养生息,致力恢复燕国经济,并用30年时间忍辱负重复,削弱齐国实力,最终在诸国的帮助下大败齐国。但齐国失去大国地位,就减少了制衡秦国力量,燕国虽然报仇雪恨,却最终灭亡在秦国的铁蹄下。
第三点攻打赵国。赵国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跻身超强大国,它是唯一可以正面与秦国开战的国家。打开战国地图可以看到,赵国是燕国门户,多年来,赵国的强大无形中也保护了燕国。长平之战中秦国战神白起大败赵国,坑杀40万赵国士兵。燕国却趁赵国实力大损,攻打赵国,妄图兼并赵国,结果大败而归。燕国不断骚扰赵国,得不偿失,使赵国不能很好的休养生息,最终赵国被秦国灭掉,燕国如一头待宰的肥羊完全暴露在秦国的视野里。
公元前222年秦灭燕国,至此只剩齐国,秦国就完成统一大业。
燕王哙禅让和燕昭王复仇齐国,前面文章有提到,感兴趣的可以翻一翻。
参考资料
《战国策》
《史记》
《王立群讲史记》
#头条创作挑战赛#
?
#媒体人周刊#
?
#冬日生活打卡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