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斩杀了兄长李建成以及弟弟李元吉,两个月以后又逼迫父亲李渊禅位,那么李世民夺取朝政大权的时候为什么众大臣不仅没有反对,反而还都拥护李世民继位呢?
【01李世民与李建成】
唐太宗建立唐朝以后,
李渊为了平衡两个儿子的权利,就将内政交于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军务则交于二子李世民管理。
也就等于是李建成管理了文臣,李世民则执掌了武将。
李世民经过屡次的建立战功以后,李渊便不不想再容忍李世民的继续发展。更何况
李渊当时的心本来是偏向李建成一些,所以就对李世民有了偏见,甚至当时都有了除去他的野心。
【02玄武门之变的缘由】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也属于无奈之举,李渊本身就对李世民有成见,
在李世民的突出才干和屡立战功的情况下,他手下的人才和将领越来越多
,这些让李渊深感威胁,更何况皇太子李建成是继承帝位的第一人选。
李世民最大的阻碍就是李建成,只要杀死李建成,他就能获得这个帝国至高无上的权力,
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玄武门之变诞生于此,李世民打翻了李渊和李建成想要除去他的野心,顺利登上皇位。
这是李世民在历史上留下了的浓烈一笔,同时让唐朝的发展更顺应历史发展。
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后,便把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个人除去了,这就彻底的解决了他登上皇位的阻碍。至于名义上的皇帝李渊,这个时候已经不足为虑了。
【03被迫让位的李渊】
玄武门政变以后,本来忠于李渊的心腹大臣裴寂默不作声,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等人都劝他交权给李世民,而武将李靖和李绩等选择中立。
为什么这些唐朝的忠臣在李世民做出如此血腥的事情以后不但不建议惩罚李世民反而是建议李渊让位给李世民呢?
首先来说,当时李世民手下的人才济济,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官都在朝堂上占据了一定的地位。第二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死了以后,李渊除了李世民也找不出第二个合适的继承人了
。
而且无论是李渊也好还是李世民也罢,他们都是李家的人。
权衡利弊一味的讨好年老的李渊不如拥护更加有权力的李世民更加的稳固自己的地位。
【04李世民的政绩】
李世民继承皇位以后开始开疆扩土,征服外邦,励精图治成就了闻名千古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的政绩:
1、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关系。正确处理君臣关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任用人才: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
3、完善制度:李世民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
4、促进经济: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5、增强外交:中外关系方面也迅速出现了繁盛景况。贞观十五年正月,唐太宗在吐蕃赞曾(即君长)松赞干布的多次请求下,答应将宗女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公主入藏。从此,吐蕃和唐朝结为甥舅关系,相互学习,友好相处。
至于李渊自从禅位以后只能开启了自己长达9年的造娃生娃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