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晋惠帝司马衷,人们的印象总是不是那么阳光,有人说他
愚蠢
,例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子就这样评价“惠帝之愚,古今无匹”;也有人说他
无知
,还有人说他
弱智
,诸如今天的许多的网络博主,论据大多是来源于司马衷说过的两句话:
“何不食肉糜”
“此鸣者为官乎,私乎?”
因此,嘲笑司马衷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息过,从古至今,1700多年了。
其实,何谓弱智,何谓无知,又何谓愚蠢?恐怕许多人未必清楚。
01
所谓弱智,生物学上给的定义是先天不足,精神发育迟滞。具体表现,我引申并概括为不能自理、不能语言及文字表达、不能思考、不能协作,亦或是不能完全自理,只能进行低层次的言语及文字表达、思考、协作。
对照这个标准,我们来透过史书中的几个细节,来看看晋惠帝是否是弱智。
细节一:
帝之为太子也,朝廷咸知不堪政事,武帝亦疑焉。尝悉召东宫官属,使以尚书事令太子决之……武帝览而大悦,太子遂安。(《晋书·惠帝纪》)
大意就是晋武帝司马炎出了几道题考司马衷,命他三日内交卷,贾南风怕他答不好,找人替他答卷。
司马炎出题考他,是建立在司马衷能够正常书写的底层逻辑上的,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出,司马衷是能够正常用文字表达的,相当于能写作文,但写得不好。
再加上我们在史书中也经常能看到“帝曰”的字样,
充分说明司马衷也是具备正常语言表达的能力的。
细节二:
永兴元年,晋惠帝被权臣张方挟持由洛阳前往长安,太宰司马颙率官属步骑三万迎晋惠帝于霸上,司马颙上前拜谒晋惠帝,帝下车止之。
晋惠帝能够“下车止之”,建立的底层逻辑是他是懂得人与人相处要遵循礼节性常规的。
细节三
:还是永兴元年,司马颖与司马越部将石超大战,混战中,晋惠帝的侍从全部逃散,只有
嵇绍不离不弃,挺身护卫晋惠帝,后来嵇绍及晋惠帝被石超抓住,石超的军士准备处死嵇绍,晋惠帝哀求:(嵇绍)忠臣也,勿杀!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晋惠帝懂得辨忠奸。
所以从以上三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晋惠帝能正常表达,能知礼仪、辨忠奸,所以绝非弱智。
02
所谓无知,
人一出生,都很无知,改变无知之状况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但学也不一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的人学聪明了,有的人却还是无知。
人无知的程度取决于他学习的程度以及成长的环境,有时候又是一种相互对对方的看法。
例如,疫情期间,欧美国家疫情那么严重还抗拒戴口罩,在我们看来他们可能就是无知的;同样在他们看来,既然戴上口罩那么不舒服,何必还要戴呢?把自己整得跟病人似的,在他们的意识里,或许我们是无知的。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采访,当时记者采访一个贫困家庭,看到家里小孩子在吃方便面,便跟他父母说,不要老让小孩子吃这些东西,对身体不好。父母回答的回答出乎记者的意料:今天不是孩子生日吗,给他吃包方便面庆祝一下。记者愕然,原来在城里人眼里的垃圾食品,在山里的孩子眼里却是珍贵的礼物。
但是,你能说这位父亲是无知吗?
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一天我在一个公园散步,公园的水塘边有当地的农民开垦的小荒地,他们经常在地里面种些蔬菜卖,我也像平时一样散步之余带些青菜回家,恰巧一位女士也来买菜,女士就问农民这个菜施的是什么肥料,农民也很爽直的回答是用粪便浇的,女子一听当即就决定不买了,并且劝我别买了,“多脏啊”,任凭农民怎样解说“农村里面都是这样种的”,女子就是不买,最终头也不回地就走了。待女子走后,我就跟大爷讲,以后有人再问你这个问题,你就说用“有机肥”浇灌的。
所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超过了自己所熟悉的那一亩三分地,就属于无知了。晋惠帝常年在宫中,宫外的事基本上就超出了他的“一亩三分地”,说出那样的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03
所谓愚蠢,在我的定义里,关联的其实是有能力有学历的,有些人甚至是博士,研究生,专家!
他们不承认愚蠢,而且常常把愚蠢当真理去宣传!而且甚至强烈要求别人也必须这样做!
与无知相比,而愚蠢的人所造成的危害也更大,而且往往要别人去买单!
传销不就是这样的例子,深陷其中的不乏大比例的大学生,这些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你能说他不聪明?但最终为其买单的不是身边的家人吗?
真正的愚蠢,大到可以覆灭一个国家,例如戈尔巴乔夫;小到可以覆灭一个家庭,例如女人天天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丈夫争吵,结果把丈夫推向别的女人的怀抱。
所以从以上几个层次来看,晋惠帝还谈不上愚蠢,而王夫子评价其“
惠帝之愚
”,也是偏重于无知,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离开了我们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都是无知的,既然都是无知的,又何必去嘲笑一个已经故去1700多年了的前人呢?又怎知不会是“后人复笑后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