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实际上并不是说清朝的官员贪污成性,而是指很多表面上廉洁的官员,私底下有很多捞钱的门路。但是问题是在古代的官场中,你如果一心只想做个清官,那恐怕这个官是做不长久的。
今天我们要讲一讲明代贵州第一个进士张谏公正廉明,却被当权者打击报复的故事。看看一个无权无势,出身平凡的官员要想坚持本心有多难。
在明代怎么才能做官?
明代其实做官的途径很多,比如勋贵之家的后代可以有世袭的官做。又比如大灾之年,可以通过捐粮食做官。当然和历朝历代一样,最正统的方式还是通过科举考试。而且一般情况下,科举还是相对最为公平公开的选拔方式,也是一般寒门子弟跨越阶级鸿沟的最佳途径。
正因为如此,要想从科举出身,除了寒窗苦读以外,还要经历一道又一道的关卡。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要想金榜题名,期间最少要经过几次考试。
第一级:童试
多年前的经典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有一位看上去迂迂腐腐的吕秀才,经常处于客栈众人鄙视链的底端。其实我们细细研究一下就可以知道,要想成为一名秀才,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明代凡是没有考中秀才之前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统称为“童生”。童生们首先要参加本县的“县试”,一般由知县主持。通关之后可以参加“府试”,一般由知府主持。再次通关之后可以参加“院试”,由主管一省儒生事务的学政主持。院试合格后成为生员(即秀才),才能正式踏入科举考试的大门。
和一般想象的“酸秀才”不同,生员其实已经算是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比如在《武林外传》中,老板娘佟湘玉见到知县要跪,但她的员工吕秀才不用。
第二级:乡试。
每过三年,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会在八月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即省城)举行乡试。一般情况下,所有生员都可参加乡试,考官则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乡试通关者称为“举人“,获得会试资格的同时,已经具备了候补官员的资格。
第三级:会试。
乡试中举之后,很多偏远省份的举人就开始收拾行囊,启程前往帝国的中心:北京,因为第二年的二月就会举行所有举人向往的“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在北京城内东南方的贡院内举行。考官一般为大学士、各部尚书等朝廷高官。中式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这些人将获得觐见皇帝的殿试资格。
第四级:殿试
好了,现在我们来到了科举考试的终极战场:殿试。当朝皇帝将亲自出题对这些帝国未来的精英们进行考试。当然都到了这一步的,就没有淘汰一说了,殿试结束后,贡士们都会获得进士头衔,分为三等。
一甲只有三人,称“进士及第”,即俗称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取录取者的三分之一,称“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剩余考生为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通过上文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生员就是一条分界线。类似于我们现在只有考进高中,才有参加高考的资格。明代生员录取率本就不高,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形式的舞弊行为。总有那么一些既得利益者,想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的亲戚朋友开后门。如果你身为考官,却碰到朝中高官让你徇私舞弊,你会怎么办?是断然拒绝还是同流合污?笔者要告诉你,同流合污很容易,但是断然拒绝却很难。
张谏的故事
张谏,字孟弼,祖籍应天府句容县。随着明军收复云南,张家跟着迁移至赤水卫(今贵州毕节境内)。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获云南乡试第二名,随即进京跟着恩师刘球继续学习。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张谏参加明英宗己未科会试,在一百名中式举人中名列第五十二名。殿试之后,张谏名列第三甲第三十三名,成为明代贵州的第一个进士。
由于没有什么背景,张谏的升迁之路格外的艰辛,熬了十多年,到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之时还只是一个正七品的直隶提督学校监察御史,也就是提学官。提学官形成于明英宗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南北直隶一般都由监察御史充任,也称为提学御史。
当年六月,景泰八年丁丑科的院试(上文提过,是童试的最后一关,通过才能做秀才)在通州察院(即都察院衙门)内举行。当然由于次年正月发生了著名的“夺门之变”,历史上只有天顺元年丁丑科。
身为直隶提督学校监察御史,张谏就是本次院试的主考官。考试之前,有人来找张谏开后门,想让一名叫作李贯的考生顺利录取。张御史很好奇,这李贯是什么来历?来人表示我是太仆卿李封,朝中从三品的高官,李贯是我儿子。但是张谏出身云贵,深知底层学子的艰辛,所以他坚决拒绝了李封的要求。
然而张谏不知道的是,李贯除了有一个太仆卿的老爹外,还有一个哥哥李宾。李宾是巡抚永平等处右副都御史,正三品高官,是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的副职,也可以说是张谏的直接领导。此外在景泰年间,巡抚因事而设,由朝廷大员出任。虽然属于临时性差遣,但是权力很大,包括抚循地方、考察属吏和提督军务,可谓党政军一把抓。
说来奇怪,有这样的爹和哥哥,李贯一把年纪了居然连个秀才都没混上,实在是家门不幸。为了这个不成器的弟弟,李宾亲自出马到通州,准备和张谏当面沟通。张谏深知这位上官要做什么,所以他以正在考试为由闭门不纳。不曾想恼羞成怒的李宾一脚踹开大门,冲进去将张谏胖揍了一通。
直隶提督学校、监察御史张谏试顺义等县生员于通州察院,巡抚永平等处、右副都御史李宾弟贯与试。其父封,太仆卿,往嘱谏取中。谏不从,宾驰至通州,欲与谏言。谏方闭门试士,弗纳。宾因忿,摇门而入,手殴之。—《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六十七·废帝郕戾王附录第八十五》
张谏立刻将此事上报,本以为会得到朝廷的支持。未曾想李宾倒打一耙,坚称张谏不开门迎接自己,属于对上官“不逊”,却闭口不提自己此行的目的。考虑到李宾位高权重,景泰帝朱祁钰并没有对他进行追究,只是让锦衣卫把张谏和李封抓起来审问。由于李宾在背后操弄,结果李封啥事没有,不畏权贵的张谏却被打了二十大板才予以释放。
结语:张谏的老师刘球,当年因为参奏大太监王振而遭到迫害,最终惨死于锦衣卫诏狱。作为学生,张谏深得老师的真传,面对权贵时毫不屈服。虽然没有背景的清官,只有被收拾的份。但是张谏凭着自己的本事,最终还是官居太仆寺卿,并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五月去世,史书给出了“历官中外,勤于政务,克举厥职,时论多之”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