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楚汉战争,是西楚霸王项羽和刘邦集团为争取政权而进行的大规模、长耗时的战争,最终以西楚霸王溃败,自刎乌江,而刘邦集团建立汉朝而结束。
两方交战的主战场在荥阳成皋等险要地区,对峙期间双方战争的敌我优势此消彼长,
但在荥阳地区的拉锯战,是刘邦兴汉的关键时期
,双方交战的谋略战术蕴含着中国智慧,值得探索回味。
本文将分析为何楚汉交战的关键据点是荥阳,其战略意义和荥阳得失对于战事走向的影响。
一、汉王三困荥阳
刘邦与项羽对峙荥阳成皋一线时,虽然期间三次被困荥阳,但刘邦集团通过对战局的把控,对地形的利用,使得战争胜利的天平逐渐朝汉方倾斜,
楚消汉长的趋势愈发明显
。
虽然战火也曾蔓延至荥阳以外的齐地、梁地、楚地,但刘邦集团始终秉持坚守荥阳的战略,这为汉军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也决定了楚汉平分秋色的走向。
《史记·项羽列传》云:“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1、偷鸡不成蚀把米——汉王一困荥阳
约汉二年夏四月到六月期间,刘邦第一次被楚军围困于荥阳。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载:“二年,四月,王伐楚,至彭城,坏走,五月,走荥阳,六月,王入关,复入荥阳。”
汉初年,大将军韩信献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汉军挺入关中。
将历史推进到以汉为首,联各路诸侯合力对抗楚军的局面。
借项羽东征之机,刘邦携五路诸侯兵联盟趁虚而入攻破楚都彭城,项羽见大本营被敌方偷袭,速令三万精兵回彭城救火,刘邦联盟不敌,迅速溃败,各路诸侯见汉方颓势益显,皆以墙头草之姿倒向项羽集团。
刘邦率几十骑残兵仓皇而逃,幸遇吕泽搭救,才稍松口气,魏豹见势也找借口脱离刘邦,回国后“绝河津畔汉”,
刘邦处境可谓十分凶险
。
后萧何于关中调度布局,韩信也携残军与刘邦汇合,灌婴在荥阳以东击败楚军骑兵,挡住了楚军西进步伐,
幸得刘邦几员大将通力协作,才得以力挽狂澜
,刘邦安全入关,危机暂得以解除。
2、护粮心切反被擒——汉王二困荥阳
汉三年四月至六月左右,距上次被困荥阳约一年光景,刘邦第二次被楚军围困于荥阳。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载:“(三年)四月,楚围荥阳,七月,王出荥阳。”
史书记载,刘邦派军在荥阳以南修建甬道,以取敖仓,项羽多次派兵侵夺甬道,汉军断粮,于是楚军围困汉军。
刘邦急如热锅上的蚂蚁,欲放弃成皋东部地区,退守巩、洛,而项羽集团范增敏锐看到成皋荥阳地区的重要战略意义,建议项羽急围荥阳。
刘邦一筹莫展之际,陈平献反间计。
《汉纪》云:“三年,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历阳侯范增欲急击荥阳,项羽不信,增怒,乞骸骨。”
反间计奏效,楚军项王与范增反目,范增愤然离去,刘邦得以暂脱荥阳之困。
刘邦入关,利用地形优势,
“深垒自守”
,同时令韩信于燕、齐之地布兵,分散楚军的火力,从而减轻刘邦正面战场的压力。
3、运筹帷幄破楚军——汉王三困荥阳
刘邦第三次困于荥阳约汉四年三月光景,实际上,此时战争胜利的天平已然向刘邦集团倾斜。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载:“(四年)三月,汉御史大夫周苟入楚。四月,王出荥阳,豹死。”
刘邦从荥阳突围后,项羽于同年六月左右将成皋、荥阳攻破。同年十月,刘邦夺取韩信、张耳大军,大破楚军。
事实上,刘邦得韩信、张耳大军后,并未急于与楚军正面战场交战,此时的刘邦已胜券在握,有着从容不迫的态势。
刘邦派军悄悄深入楚地腹地,骚扰敌军后方,截了楚军的粮草供应通道,断了楚军的生命线,楚军疲于奔命,难以兼顾,
汉方趁势攻占敖仓、成皋等五个军事战略要地,刘邦大破楚军。
与此同时,韩信率军转战千里,深入项羽集团后方,斩龙且,掳田广,如一把尖刀深深地插进项羽的脊背,与刘邦的正面战场遥相呼应,对楚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项羽集团颓势日显,处于少粮寡助的窘迫境地。
项羽面对斗智不斗力的刘邦,宁有一身武力却无法施展,而从军事要素上看,无论是粮草、兵力还战争主动权,刘邦集团都已占上风,
项羽奈何不了,只得以鸿沟为界,罢兵讲和
。
二、荥阳拉锯战
为何刘邦项羽大军会在荥阳相持?从地理上看,汉军盘踞在荥阳-成皋一线,该线将太行山脉和华北平原分隔开,是防止楚军进军关中地区的重要防线;从战事补给来看,黄河自关中顺流而下,盘踞在荥阳-成皋一线的战士补给可以很方便地通过黄河运输,这位楚汉相争的持久战提供了便利的物质基础。
于刘邦而言,坚守荥阳战场,打持久战是战胜项羽集团的较好选择。
刘邦在彭城战场失利后,召集谋士商量破敌之策,最终决定坚守荥阳正面战场,以疲军之策,相机而动,
在拉锯战中转换楚汉双方的战争优势,找到破敌突破口
。
分析敌我优势可知,楚军善骑,而汉军应发挥步兵之长,荥阳以南拥有优越的山地地形,可完美发挥汉军的步兵优势,同时很好地克制楚军的骑兵,阻碍了楚军西进的步伐,从而将战局稳定到一个相对平稳的局面。
荥阳-成皋一线的坚守可谓是刘邦最艰难的抗战阶段,
汉军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使楚军疲于奔命,最终转换了敌我双方的态势。
1、荥阳——秦汉之争的历史机缘之地
秦朝灭亡到汉代兴盛,大约是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时间段,也不过短短五年光景,对抗秦朝统治的战争始于荥阳,楚汉之争的结束地点也在荥阳,
由此可见,荥阳是为秦汉历史时期一个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
然而这并非偶然,郦食其曾向刘邦敏锐指出,占据荥阳这一战略要地,则
“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
此番话道出荥阳对于关中之地的重要战略意义,作为一道重要的关卡,有充足粮食供应、与成皋连线地形易守难攻,是关中重要的门户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可以这么认为,秦朝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历史的聚光灯也逐渐从咸阳逐渐转移到荥阳。
楚汉相争阶段,汉方阵营重要的历史人物
张良、韩信、樊哙、郦食
其等都纷纷在荥阳施展才华,许多决定性策略都和荥阳息息相关,如占据敖仓之栗、陈平计谋离间项羽和亚父、立韩信为齐王牵制项羽等,皆与荥阳密不可分。
从这个角度也可看出,荥阳在当时看来无疑是汉方的军事决策重地。
2、荥阳——撬动楚汉战场的杠杆支点
楚汉之争是秦灭亡后的历史重大事件,战事冗长,拉锯战断断续续持续了四年之久,但捋清战事的脉络,依然能清晰地发现,楚汉之争的正面战场就集中在荥阳一带,但战事波及范围广阔,几乎涵盖了当时政权覆盖的所有地域。
《史记》中对于楚汉之争的描述脉络也很明朗,
荥阳作为一个重要战略据点,无论是楚方还是汉方,都不容轻易割舍。
于汉王刘邦而言,若坚守荥阳,则可步步东逼,直至威胁到楚方都城彭城;对楚王项羽而言,
若地方失守荥阳,则可挥师西进,挺入关中,直捣敌方老巢
。
然而限于当时楚汉双方的军事实力,两方均无法同时将荥阳范围内和荥阳范围外的战事统筹兼顾,只得将荥阳作为杠杆的支点来撬动战场情势。
当荥阳战事紧张之时,加强荥阳军力部署,从而地方也将注意力集中在荥阳战场,从而荥阳外的战事稍稍得以松解;当荥阳战区战事松弛时,同理减少兵力部署,或者反其道而行之,当荥阳战事吃紧时,反而增加荥阳战区外的兵力部署,
如此将敌方注意力调往荥阳外的战区,从而将荥阳的战局形势缓解。
如此一松一紧,松弛有度的道理说来简单,但如何运用其中的太极之法以及对松紧的把控程度,却是对人为的操作和谋略有着极高要求的,而刘邦集团的谋士们深谙其道。
总结
荥阳作为楚汉争霸的重要历史名城,见证了楚、汉两大阵营此消彼长的战争态势,是秦末汉初天下瞩目的焦点。
作为当时中原地带的交通枢纽,荥阳既是黄河南北通达的重要关口,也是保证汉军能够占据半壁江山的关键门户,
得之,关中得以保全;失之,半壁江山岌岌可危
。除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外,荥阳的另一个重要性加持点在于充足的粮草供应,荥阳附近的敖山上建有敖仓,储存了大量粮食,为前线战场供应了源源不断的粮草。
对于荥阳的重要战略意义,楚方和汉方都深谙其理,在战局中利用荥阳牵制对方是二者惯用的战术,
荥阳作为军事要地,对于控制关东,守护关中太平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史记》
2、《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