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高僧玄奘历经17年的时间,终于将印度天竺的佛经带回了唐朝国都长安。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长安城半步,而且大多时间都是用在了给皇家讲学,以致于在晚年时遭到了众弟子一致质疑,怀疑唐僧佛心尽失。
那么,玄奘真的是在晚年贪图安逸了吗?其实不然。他的弟子会产生质疑,并没有错,只是错在他们并不知道玄奘心中的苦衷。
唐僧出生在今天的河南偃师市陈河村附近,俗姓陈,因为自幼喜爱佛经,于是皈依了佛门,并得到了法号玄奘,后来由于讲佛出名,就被时人称为了三藏法师。
随着佛学水平越来越高,大唐佛教已经不能满足玄奘钻研佛经的欲望,他随即决定前往印度天竺,求取真经,看看原滋原味的佛经到底长什么样。
然而,当时任大唐皇帝李世民得知此事后,第一时间站出来劝阻玄奘安心待在长安,没有必要跑到印度去求取真经,还说大唐的佛经就够用了。可是,玄奘对于印度的原始佛经过于执著,就是不听。
李世民一气之下,说了一些难听话,就离开了。可是没想到,玄奘居然毫无畏惧,而是趁着夜黑风高之时偷偷地逃出了长安城,一路向西,朝着印度的方向走了。
在西行路上,玄奘并没有像电视剧《西游记》演得那样,沿途收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个徒弟,也没有遇上什么妖魔鬼怪,毕竟,一片荒漠上连个小野兔都没有,更别说兔子成精后逼着玄奘跟她成亲,生个白白胖胖的小唐僧了。
后来,李世民听说玄奘偷跑了,于是龙颜大怒,下令派人去追。这时,玄奘看到风声很紧,便改走小路,不再沿着官道西行,可见,他也是为了躲避李世民的通缉,才绕了远路。
经过数日逃命,玄奘走出大唐国界时,李世民才取消了追捕行动。而这时的玄奘也刚好走进西域的伊吾国。
之后,玄奘受到了西域诸国的礼遇和厚待,毕竟他是从东土大唐来的高僧,大家都不敢怠慢。尤其是高昌国王麴(qū)文泰,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了玄奘很多帮助和支持。
靠着自身顽强的意志力和西行路上人们的关怀,玄奘终于来到了印度天竺。在这里,玄奘不仅看到了佛经的原始面貌,还在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钻研了五年。之后,玄奘成为了一名得道高僧,并沿路返回长安城。
李世民知道这件事后,考虑到玄奘已经成为了大唐的一个知名人物,于是不再提及玄奘当年私自离开长安的旧事,而是敞开怀抱,以隆重礼仪迎接玄奘的归来。
公元645年,玄奘历经17年,终于再度回到了长安,他还带回了大量佛学真经。当然,由于名声大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来看他了。而这让本就耿耿于怀的李世民增添了一丝不悦与仇恨。
要知道,李世民对于儒佛道三学三教都有个人想法,他其实更倾向于天下人都安身立命,不要出头闹事,更别跟皇家争风头。
于是,李世民等玄奘安顿下来后,就提出让玄奘还俗,并入朝为官,以此为皇家效力。
可是,此时的玄奘较之前更加纯粹和执著,他一心想着就是用求取来的真经普渡天下众生,绝不会还俗,更不会当什么官和挣什么钱。
因此,玄奘断然拒绝了李世民这一提议。不料,李世民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这还了得?谁是皇帝?谁说了算?难道你玄奘心里就没有点儿数吗?
之后,李世民被拒这件事被传了出去,史称“帝诏弃淄”事件。
既然“道不同不相为谋”,李世民就采取了非常手段,只见他下令禁止玄奘迈出长安城,也不允许玄奘云游四方,还把玄奘弄到了弘福寺,让他就在那里讲学,而这在明眼人看来,无非就是软禁。
虽然玄奘也想到了出逃,但是由于弘福寺戒备森严,他慢慢地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日子一长,玄奘的弟子越来越多,不乏一些新来的徒子徒孙。而他们时常议论,玄奘明明是一名高僧,为何不外出讲学,偏偏追求安逸,躲在这个小寺庙里,还经常给皇家解读佛经,这不是贪图享乐而又小富即安吗?
其实,知道内情的弟子并不多,而且玄奘也不允许大家传出去,这才导致很多弟子产生了质疑。
面对众弟子的质疑,玄奘却选择了沉默,也许他不想因为自己而引起一场纷争吧。
最后,晚年玄奘感到所剩时日不多,于是在不慎跌入一个大水坑后坚持讲学,大家此刻都明白,他这是要准备圆寂了。
一名弟子上前问道:可有遗言?只见玄奘答道:以死得生!
最终,玄奘大师在弟子的质疑声中圆寂了。但是,他的佛学和品性,却永远地传了下去。相信,误会终会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