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在秦国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这为秦国后来统一天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所以说,他的变法是有历史功绩的。在评价商鞅其人及其变法时,对此必须首先认清楚。
但后来的不少学者都对商鞅给予极差的评价,其实这是基于后来儒家的立场形成的看法,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一直到近现代,不少学者仍对商鞅变法给予恶评,他们的说法往往是一孔之见,也没有多少道理。
怎样评价商鞅及其变法,不能只据他的片言只语,而应完整地解读他的著作《商君书》。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解释商鞅的思想理论,但都是从《商君书》中摘取几句孤立的话,无限地扩张来解释,这样,说得越多,就离真实的商鞅越远了。
对《商君书》,近现代有不少学者做过注释,我们在阅读此书时,必须加以参考。
以下是我对此书各篇的内容进行的详细解读,通过这样的解读,来完整地了解商鞅的变法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一篇是更法篇,这一篇主要是向秦国的君主说明秦国必须变法。
《更法》篇记载公孙鞅等人与秦孝公商议变法的事,商鞅提出,秦国应该通过变法以图国家的富强,这一篇里,说明了变法的必要性及其好处: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国家所定的法令,是为了爱民,而国家制定的礼,是为了做事方便。因此,治理国家的圣人,如果有什么做法能使国家强大,就不能把以往的法令当做教条,一点不敢改动。如果所定的法令是使民众方便的,也就不照原来的礼来做事。
历来治国的帝王,都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法令,根据事情的具体情况制定礼,礼与法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而不是根据某种死板的教条来制定的。
这样制定的法与礼,建立的制度都合乎当时的时宜,由此制造的兵甲器备也就都会便于使用。根据这些情况来看,商鞅下结论说:
治理国家没有一个固定的道理或做法,只要对国家的治理是方便的,就不必沿用以往的法令和制度。
这是更法篇的主要内容,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的《商鞅列传》。商鞅用他的道理说服了秦孝公,于是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实行变法,因此商鞅又进一步提出由国君向全国发布《垦草令》,如何垦草,则在下一篇中详细说明。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