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左宗棠,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的一生非常传奇,早年的时候,作为一介书生,没人想到他会战功赫赫,成为晚清版图稳固的关键人物之一。年轻的时候,左宗棠在长沙城南书院读书,二十岁中举乡试,之后三次参加科举,却一一落榜。失败并没有打败左宗棠的意志,科举仕途不顺,他选择另一条路。1836年,左宗棠结识两江总督陶澍,1838年,落榜的他来到陶澍家,左宗棠就在这里,任教陶澍的儿子,他一边教学,一边利用机会学习更多的知识。
左宗棠在中国的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政治、农业、水利等各方面都涉及,这为他后来积累大量知识奠定了基础。他和其他书生不一样,不会读死书,比如:左宗棠不会写八股文,导致落榜,曾国藩却会,但曾国藩也承认,自己行军打仗本事不如左宗棠。在陶澍家任教八年,左宗棠饱览群书,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一个阅览群书,博学多才的实干型人才。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王朝发生改变,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朝内部危机和矛盾也逐渐显现。1847年,左宗棠返回湘阴,1848年,湘阴发生洪灾,左宗棠赈济乡邻,获得胡林翼的赏识,并推荐给林则徐。1850年,林则徐在长沙约见左宗棠,两人彻夜长谈,林则徐感到左宗棠的知识渊博,称他是“不凡之才”。
此时的左宗棠,已经引起很多人物的关注,但还没担任官职。1852年,左宗棠的拐点,此时的太平天国军围攻长沙,长沙危机,许多人想到左宗棠,于是郭嵩焘和湖南巡抚张亮基,请左宗棠出山,以解长沙的困局。就这样,左宗棠开始了他的仕途,从战乱中崛起,很快,左宗棠的名声也被人所熟悉,他也成为保卫大清江山的一位汉人名臣。
左宗棠参与到太平天国运动中,在此次起义中,左宗棠所学的没有白费,知识不断运用到战争中。对于当时的湖南来说,到处都是起义,农民的情绪也达到了沸腾。为了维护清王朝在湖南的统治,左宗棠采取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购买军械和船只等,湖南巡抚骆秉章对他的意见全部采纳。
在他的政策下,湖南的危机得到解决,而消灭太平天国是晚清急需解决的。随着左宗棠的贡献越来越多,受到的重视也增多,他在湖南时,出现“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话语。但树大招风,左宗棠名声大振,也引起别人的嫉妒和猜忌,幸好在许多人的相助下,保住了性命。
后来随曾国藩带领湘军出湖南,进入江南地区与太平军作战。1861年,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开始独当一面。1862年,收回金华、绍兴等地,1863年,升闽浙总督,1864年,攻陷杭州,让太平军溃败。在太平天国运动成长起来的左宗棠,更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
真正让左宗棠名流千古的是:收复新疆。1867年,屡次挫败捻军,1868年,协同李鸿章消灭捻军。之后的陕甘回乱,左宗棠再次镇压叛乱,平定局面。此时的阿古柏势力盘踞新疆,为了收回新疆,左宗棠让人抬着一口棺材,跟在自己身后,踏上平生最壮烈的征程。垂垂老矣,一身肝胆,他觉得这次自己不会活着回来,写下一封家书:
“西事艰阻万分,人人望而却步,
我独一力承当,亦是欲受尽苦楚,
留点福泽与儿孙,
留点榜样在人世耳......”
左宗棠就在边疆驻扎了一年。左宗棠不得不向洋人借钱打仗,最终收复了新疆,还和沙俄在伊犁发生对峙,逼的沙俄不得不退出伊犁。就这样,这位汉族名臣,成功在晚清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如果没有他,新疆可能已经失去,如果没有他,清朝灭亡的更快,在他平定的战乱中,是晚清时期,四大名臣中最多的一个。之后的援越抗法,晚年的他,依旧活跃在战争前线,可见他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1885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病逝,享年73岁。
从左宗棠的事迹来看,我们也看到了一位与清朝共存亡的老臣,到死的时候,还上书清廷,要求新疆改省制,以及台湾建省等。在海防和边防上,左宗棠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至于在他死前,他非常遗憾地说到:没有振兴中国,没有扬我国威,导致终身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