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安史之乱之际,长安、洛阳两京之间的军事攻防有多重要?
创始人
2025-08-02 10:32:46
0

天宝十四载(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举兵反唐,很快攻陷东西两京及河北、河南大部州郡。叛乱持续八年之久,直到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叛乱才告平息。安史之乱之际,战火波及河北、河南、河东、关中。其中长安、洛阳两京是唐军、叛军的主要战略目标,两京之间的地域也是双方角逐的主要战场。

如果您喜欢该作品,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赞加关注!

(一)靖函地区的地理形势

靖函地区,地处洛阳所在的伊洛盆地与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之间,构成二者之间的天然隔屏。对于长安来说,靖函是关中平原的东面巨防;对于洛阳来说,靖函则是伊洛盆地的西面屏障。苏秦说秦惠王,称秦国所在的关中“东有靖、函之固”,班固《西都赋》亦云:长安“左据函谷二靖之阻”。而傅毅《洛阳赋》则云:洛阳“挟成皋之岩阻,扶二崎之崇山。

郑世翼《登北邙还望京洛诗》亦云:洛阳四周,“三河分设险,两靖资巨防。”汉高帝五年,刘邦君臣议定都之事,左右劝刘邦定都洛阳,言洛阳形胜,称“东有成皋,西有靖海”;而张良劝高帝迁都关中,状关中险要:“左靖函,右陇蜀。”可见,嶠函地区无论对于洛阳还是长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靖函地区西部,地势更为险峻,这里北界黄河,向南为崇山峻岭的华山山脉(小秦岭山脉)。黄河与华山山脉之间的狭窄通道,构成沟通东西交通的靖函道西段。其间尤其以潼关和秦函谷关之间的函谷最为险要。

靖函地区作为两京之间的战略要地,在两京之间的军事攻防中地位十分重要。纵观历代长安、洛阳之间的军事攻防,能够控制整个婿函地区的一方,就能够完全掌握军事行动的主动权。例如武德初年唐王朝在攻略洛阳的作战中,抓住有利战机,牢牢控制住西起潼关,东至新安、寿安的整个靖函地区,从而在与王世充集团的作战中完全处于主动地位。

在不足以完全控制整个婿函地区的情况下,对于立足关中的一方,要争取占领靖函地区的西部;对于立足洛阳的一方,要争取占领靖函地区的东部,以求在对抗中取得均势。对于立足关中的一方来说,如果不能占领靖函地区西部,则无法打通东出的通道。

如春秋时期,由于靖函地区西部被晋国控制,秦国长期难以东进。东西魏对立时期,宇文泰占据弘农郡(治陕县),成为西魏摆脱被动局面的关键战役之一。当时力劝宇文泰“进取弘农”的宇文深因而被宇文泰称为“吾家之陈平"。

对于立足洛阳的一方来说,如果不能占领靖函地区的东部,则洛阳西门洞开,随时处于兵临城下的险境。如北周北齐对立时期,北齐一方丧失帽函地区东部后,在与北周的对抗中落于下风。唐初,王世充集团占据洛阳,但无法控制靖函地区东部,在与唐军的作战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二)唐军两次关中防御战的得失

安史之乱时期,唐军在峭函地区经历了两次关中防御战。比较唐军在这两次关中防卫战中的得失,可以清楚地看到靖函地区在长安、洛阳之间军事攻防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次关中防御战,从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洛阳失陷,至十五载六月长安失陷,以唐军失败而告终。纵观此役,唐王朝起初也重视到靖函地区的重要性。唐玄宗闻知安禄山反叛,先是遣封常清到洛阳招募兵勇,组织防御,接着又遣高仙芝统诸军东征,屯兵陕州,作为抵御废叛军的第二梯队。

但洛阳失陷后,封常清接连犯下两个错误:一是由洛阳一。败退至陕州,未在新安、滝池节节抵御;二是在陕州与高仙芝会合后,又以“贼锋不可当”,劝高仙芝放弃陕州,退守潼关。

高仙芝、封常清退守潼关,依托潼关天险,防卫关中的策略,虽然稳定了关中形势。但就整个战局而言,放弃陕州,不能不说是高、封二将的失策。从地理形势分析,弃陕州而守潼关,保守有余而进取不足,使唐军在日后的攻守中陷于被动。

滝关自古天险,易守难攻。但就其地理形势而言,却是利于守而不利于攻。其关键原因,在于潼关北临黄河,南阻南山(华山),其东出道路局限于黄河与华山山脉之间的狭窄通道,即“黄巷坂”。由于黄巷坂道路狭隘,对于进攻潼关一方,兵力无法展开。然而,有利也有弊。黄巷坂道路狭隘,防守潼关的一方,若转守为攻,兵力同样难以展开。在决定关中防御战胜负关键的灵宝西原之战中,潼关不利于进攻的劣势就暴露无遗。

灵宝西原之战,唐军兵力超过叛军。但由于潼关东出道路狭隘,“南薄山,北阻河,隘道七十里",唐军虽然人数占优,但兵力不能展开,只能首尾相继,排成一字长蛇,人数上的优势无法发挥作用。

而叛军在此次战役中,则充分利用了唐军被限制在狭长通道中的劣势。

其一,由于唐军被限制在狭长的甬道之中,叛军伏兵居高临下,使用滚木備石,给唐军以极大杀伤。

其二,叛军趁东风焚烧熏烟,由于唐军处于甬道状的地形中,致使烟火的效力大大增强,“烟焰所被,官军不能开目”。其三,叛军骑兵从南山迂回,从侧后袭击唐军,由于唐军队形过长,“首尾骇乱,不知所备”。灵宝西原之战,正由于唐军在“地利”上完全处于劣势,导致大败。

灵宝西原之战,唐军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唐玄宗企图速战速决的战略决策,唐朝中枢内部的矛盾等都是导致唐军失利的原因。但如果从军事地理角度分析,高仙芝、封常清放弃陕州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失策。

如果高仙芝、封常清一方面据守潼关,力保关中,一方面坚守陕州,牵制叛军,形成以陕州为第一线,潼关为第二线,依托靖函地区西部,节节布防的防御体系,则形势比单纯据守潼关要主动得多。虽然叛军战斗力强于唐军,但陕州并非无法守御。

陕州城建在黄河由东北流向转向东南流向的转弯处的高地之上,城西南有青龙涧水汇入黄河,地势十分险要。陕州城是一处易守滩攻的城池。唐军凭借地势,据守陕州,叛军一时也难以攻下。如果叛军绕陕州西进,又有被唐军切断通路,前后夹击之忧,主力自然不敢贸然攻打潼关。而唐军则可以立足陕州,依托河东,控制靖函通道,阻止叛军西进。同时,陕州、潼关,一前一后,也能扩展防御纵深,巩固关中防务。

第二次关中防御战,唐军显然汲取了天宝十四载轻易放弃陕州,将靖函地区拱手相让的教训。这样,面对叛军对关中的强大攻势,唐军形成卫伯玉镇守陕州,正面阻击;李光弼屯兵河阳,侧面牵制的防御体系,有效阻击了叛军的西进。史思明遣李归仁率铁骑五千进攻陕州,遭到镇守陕州的卫伯玉、李忠臣等的阻击。双方战线始终稳定在陕州以东的永宁、莎栅一带,使关中免于战火。

上元二年(761年),唐军仓促发动反攻,导致邙山大败,形势急转直下。但由于唐军在陕州屯有重兵,没有出现天宝十五载潼关失守后全线崩溃的局面。

虽然史思明与史朝义从靖函南、北二道进攻陕州。但卫伯玉、李忠臣等在陕州以东的磧子岭有效地阻击叛军,“朝义数进兵,皆为陕兵所败”。叛军因为进攻受挫,引起内江。唐军压力骤减,并趁势收复永宁、长水、福昌、滝池等地,巩固了己方防线,为最终再度收复洛阳,平定叛乱奠定了基础。

小结

唐朝建国之初,曾一度裁抑洛阳的地位。但由于关东地区是朝廷财赋的主要供给地,从太宗朝起,洛阳地位日重。至高宗时,建洛阳为东都,形成东西两京并重的两京体制。综观唐朝两京制的变化,与隋朝颇有相似之处。两朝都是以关陇集团为背景而起家,且关中位居天下上游,四塞险固。

建国之初,不可能舍长安而都洛阳。但在大一统的形势下,面对较关中辽阔而富庶的关东、江淮地区,居长安又显悬远。洛阳地处水陆交通枢纽,便于财赋积聚。因而需要通过长安、洛阳两京体系来实现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有唐一代,随着长安、洛阳两京相互关系的变化,两京之间的政区建制、漕运仓储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就政区建制而言,随着长安、洛阳相互关系的变化,尤其是随着洛阳地位的升降,其间的政区设置颇有变化。武德年间,出于控制洛阳的需要,长安、洛阳间州级政区数目较多。太宗、高宗时期,随着洛阳宫、东都的设置,洛阳以西的州级政区多并入洛州。武周时期,岀于“减削其权,不使专统”的目的,曾一度析分长安所在的雍州。

至玄宗时,随着两京地位的相对平衡,两京之间的政区设置也趋于稳定。

终唐之世,长安、洛阳之间的州郡设置呈现出两个特征:

一是随着两京地位的平衡,州级政区的数量逐渐减少。武德时期,出于对洛阳的控制,在洛阳以西设置谷州、熊州、函州、南韩州诸州,至太宗、高宗时逐步省废;武则天时期,出于削弱长安的需要,分雍州为雍、鸿、宜、鼎、稷五州,至大足元年(701年)又重新并入雍州。

二是随着洛阳地位的上升,洛州(河南府)及其以西诸州的幅员,由“犬牙相入”向“山川形便”转变。唐初,洛阳以西的谷州、熊州辖区切割了洛阳西面山川屏障。随着熊州、谷州的废省,至显庆二年建东都后,洛州西以靖山与陕州分界,山川形胜已相对完整。

就漕运仓储而言,唐代长安、洛阳之间的漕运体系及漕仓布局,以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裴耀卿改革漕运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开元二十二年之前,漕运以洛阳为中心。当时,来自河南、河北、江淮地区的漕粮先运送至洛阳城内的含嘉仓。一部分储存在含嘉仓;一部分再由含嘉仓经陆路运至陕州太原仓,然后由河入渭,向长安转运。

开元二十二年之后,加强了对关中的漕运。先是对长安、洛阳之间的漕运通道及转运仓的布局进行了调整。其主要举措是沿黄河沿线新置河阴、集津、盐仓三仓,从而形成以河阴仓、集津仓、盐仓、太原仓、永丰仓为节点的梯级漕运体系,尽可能地缩短了陆路运输里程。

其后天宝元年(742年),又开凿了连通长安和黄河的漕渠,提高了向关中转输的能力。虽然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之间的漕运一度中断,但刘晏、李泌等采取的一系列整治漕运的措施,保障了长安、洛阳之间包括水陆转运、河渭转运的逐级转运的漕运体系。

就军事地理形势而言,靖函地区依据山川形势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以崎塞为险障,西部以函谷为要冲。在长安、洛阳之间的军事攻防中,能够控制整个靖函地区的一方,就能够完全掌握军事行动的主动权。唐武德中攻略洛阳之役,李渊集团抢先控制整个峭函地区,充分利用这一地域的区位和交通条件,重点布防于陕县、新安、宜阳三处战略要地,控制靖函南北二道,从而在攻略洛阳之役中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安史之乱中,唐军两次在靖函地区进行关中防御作战。两次相比,天宝十五载(756年)之战,唐军轻易放弃陕州,让出靖函地区西部是潼关失守、关中失陷的重要原因之一;乾元至上元年间(759~762年)的关中防御战,唐军始终拒敌于陕州以东,一则巩固了己方的关中防卫,二则为日后的反攻创造了条件。

通过对西汉、东汉、隋、唐各时期长安、洛阳之间地域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变化的考察,可以发现,随着长安、洛阳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出于政治、经济、军事防卫等方面的需要,长安、洛阳之间的地域空间结构,诸如政区设置、漕运体系、防卫体系等,也相应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上... 枪战、爱情、创业......我们对20世纪上海滩境况的了解,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许文强身上流传的故事。但...
原创 唐... 李世民,大唐江山的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半生戎马生涯让他对于尚武有着特别的偏爱,发动玄武门之...
原创 司... 自秦孝公发布求贤令使商鞅入秦变法以来,秦国国家实力逐渐增强,军事上一扫献公时期河西之战的败势,商鞅率...
原创 说... 欢迎阅读《说了别不信,幸亏汉武帝没听司马迁的,不然咱们都要早一个月过年》 点击关注,阅读全部文章。本...
原创 1... 在建国初期,中国百废待兴,特别需要一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来振兴祖国,因此国家大力培养了一批有各种天赋...
三环集团:公司光模块领域产品包... 金融界8月2日消息,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向三环集团提问:请问公司业务无光模块无关吗? 公司回答表示:感...
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以及它们... 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以及它们的历史故事:明朝凤冠 定陵,这座位于北京昌平的明代皇陵,不仅埋葬着明...
原创 燕... 燕国最后一任王喜,看着儿子太子丹转身走出大殿,心里有几分不忍。派太子丹去秦国做人质是燕王喜能想到的最...
原创 公... 要是说到铁面无私的清官,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包拯了,记得在我们小的时候,就经常爱和家人伙伴们一起围...
原创 中... 日韩是中国的邻国,因为我们三个国家的距离相对较近,所以三个国家的交流还是非常频繁的。在西周的时候,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