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戴高乐重返政坛后,展开了一场新的革命:“独立自主的欧洲”
创始人
2025-08-02 10:02:50
0

一、戴高乐的国际战略

欧洲共同在整个六十年代经历了最为动荡的时期。戴高乐重返政坛后,对欧洲共同体现存的政治展开了一场新的革命,

削减共同体的超国家性质,建立独立自主的欧洲,摒弃大西洋路线,建立以法德为轴心的团结的欧洲共同体。

然而戴高乐的欧洲路线违背了传统的统一路线,

造成了60年代共同体的一场革命风暴。同时共同体在历经危机的同时也在酝酿了继续深化发展的需求。戴高乐的国际战略首先体现在提高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二战后的法国无异于欧洲大陆的领导者,欧洲生存在两个实力相当的超级大国阴影下,法国必须以欧洲代言人的身份平衡于美国与苏联之间,以领导的身份为欧洲提供一个可靠的国际环境和生存的空间。

戴高乐认为,欧洲国家也只有法国有这样的实力来协调欧洲与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在冷战进行过程中,戴高乐率先选择与苏联进行的破冰之旅,其所营造出东西方的缓和氛围无异于冷战时代中浓重的一笔。1960年赫鲁晓夫访问法国的过程中,

戴高乐提出了“缓和、谅解、合作”的外交战略,并于1966年戴高乐访问苏联,使冷战实现了缓和的气氛,冲破了集团意识,构架了连接西欧与苏联与东欧的桥梁,从而使东西方关系趋于稳定。

发展与东方国家缓和关系,进而脱离大西洋体系,摆脱冷战的框架,从而使法国成为东西方之间的桥梁,“建立一种代替冷战的秩序,如果有一个声音使人听到,有一种行动能够卓有成效,那么,这显然是法国的声音和行动。

二、戴高乐的欧洲战略

欧洲一体化运动自二战后期启动到《罗马条约》的签订

,西欧六国的建设主要围绕着超国家主义的道路,这一时期的西欧秩序以煤钢共同体和《罗马条约》为主线。

1958年戴高乐再次登上欧洲历史舞台,对于西欧的战略布局、欧洲一体化运动的路线框架以及法国外交等展开了一系列的攻势。对于过去十年间欧洲联合过程中的超国家主义色彩,戴高乐则采取批判态度,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国家作用不可忽视。民族国家形成后,各国家利益、政治传统均有各自的特殊性,忽视国家的存在即为湮没国家利益,对于自黎塞留时代以“

国家至上

”为理念的欧洲各国来说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失败也说明了欧洲尚未做好放弃部分国家主权的准备。而共同体内的各项政策只有成员国政府能够有效承担和执行。同时超国家主义的道路决定了共同体内只能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将极大削弱法国的主导作用和利益。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戴高乐上台后开始重新整合欧洲,这也意味着一场革命的风暴即将在欧洲诞生。

二战后戴高乐对德国的政策主张经历了明显的变化,从肢解到和解再到最后的合作,现实的国际形势使戴高乐适时做出最优的选择。以德国为其伙伴,即可将德国放在法国的可控制范围内,亦可获得德国经济上的帮助。

同时德国也能达到提高政治地位,与法国携手共进共同引领欧洲的目的,这一点显然要比美国英国更靠得住。戴高乐第二次执政之初便与阿登纳在科隆贝双教堂进行了历史性的会谈,自此成为了法德合作的良好开端。

三、欧共体的战略作用

戴高乐运筹帷幄的国际战略在法国与美国与苏联关系的斡旋中也有深刻的体现。

戴高乐上台后,主张排美的独立政策,摒弃美国对欧洲的政治影响力并要突出法国的作用,戴高乐首相向北约体系发起了冲击。戴高乐在

1958年给艾森豪威尔与麦克米伦的一份备忘录中提出改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鉴于法国所承担的安全责任,应当与美国和英国共同参与到大西洋联盟的政治决策中。主张在北约内成立一个由美英法共同领导的机构,而不仅仅是由美国和英国决策。

但戴高乐的这一主张遭到了美英的拒绝。随后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笔者认为戴高乐退出北约军事组织是基于他对国际形势的政治判断基础上。此时的世界形势已不同于冷战初期的剑拔弩张,北约组织的军事作用也有所降低。而美国也正陷入越南战争中,反而容易托欧洲下水。所以戴高乐选择将北约作为抗美突破口,脱离了美国的政治掌控,使法国独立于大西洋体系之外。

法国正是以这样的独立身份平衡于两大集团中,“在北约、华约集团紧张对峙和美苏对各自集团实行霸权统治的局面下,法国却成了一种超乎集团对立的独立的政治力量,开辟了法国外交的广阔的新天地。”

为戴高乐构筑与东方缓和关系,平衡超级大国力量奠定了政治基础。戴高乐的这一构想,冲击了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并使欧洲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进而成为

缓和东西冲突的第三种力量

。在没有能够实现的客观条件下,最终化为泡影。

四、戴高乐的政治联盟计划

1960年戴高乐明确表示:“

为建立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及人道的西欧同盟做出贡献,组织该同盟的目的是为进步与防卫而采取行动。

主张六国进行政治合作,将欧洲共同体发展为欧洲的政治联盟,实现“祖国的欧洲”。1961年初的巴黎六国首脑会议着重讨论了关于建立政治联盟的提议。荷兰、比利时等成员国与法国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国家主义与超国家主义的政治联盟,以及英国的加入。最终会议成立富歇委员会起草

联盟条约

同年11月提出了第一个政治联盟的“富歇计划”,主要包括:成员国元首定期会晤,理事会的决定需一致通过;

设立一个政府间合作性质的秘书处;建立政府合作的委员会;成立欧洲议会等

。由此可见,富歇计划基本反映了戴高乐的欧洲路线蓝图,将欧洲联合引领到国家主义的路线中来。

而这一方案遭到了比利时、荷兰的反对,政府间合作将大大增加法国的作用,而戴高乐是否要做欧洲的无冕之王也值得怀疑。同时欧洲的政治联盟也将淡化大西洋色彩,一旦美国撤出欧洲,这是欧洲其他国家不愿看到的。所以荷比卢一直坚持要英国加入平衡法国的力量,并在这一时期英国已表示要加入欧洲的意愿。

鉴于其他成员国的坚持,戴高乐对富歇计划作出调整,使整个计划后退一步以作缓和。但最后还是由于遭到其他成员国的反对而束之高阁。

五、《法德友好条约》

戴高乐的政治联盟计划失败后,其所提倡的国家主义道路并未终止。法国要想引领欧洲的建设,德国的支持必不可少。

戴高乐上任初期与阿登纳的会晤,营造的法德合作的良好氛围。对于法国方面伸出的友好橄榄枝,阿登纳也十分乐于接受,与法国合作有利于摆脱德国在欧洲的孤立局面,同时也将提高了德国在欧共体中的地位。对此“阿登纳意识到,他不是站在按照自己的举措来发起加速欧洲一体化的位置上。如果他想推进欧洲一体化的进程,那么他将不得不利用别人提出的一体化措施。

而第二次柏林危机、美苏间的戴维营谈判以及1961年维也纳会议谈判,也使西欧各国看到美国对欧洲的态度并非真诚实意,尤其使德国更加黯然神伤。

而英国方面,麦克米伦早在1959年就访问了莫斯科讨论东西方问题,大西洋体系逐渐走向分裂。以上的客观形势加速了法德的靠近,而欧洲的政治大厦也需要法德联合构建。

1963年法德两国签订了《法德友好条约》,以合法的形式确立了法德合作机制。

法德轴心的建立,也是戴高乐国家主义一次成功的实践,打击了共同体内超国家路线和大西洋派。法德以传统的条约形式在共同体内确立合作机制,使共同体成员国合作形式出现了危机。法德脱离了欧洲国家间多边合作的机制,却采以过去的条约形式来确立双边合作机制,对欧洲联合来讲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法德双边会晤机制的建成另一方面也用以抵挡苏联利用欧洲内部矛盾的缝隙打入欧洲大陆。法德间实现和解无疑有助于欧洲的团结,而一个团结的欧洲才会抵挡住苏联的西进。对阿登纳来讲,这也是获取德国安全的一项重要保障。

六、戴高乐否决英国的加入

戴高乐坚定“祖国的欧洲”的路线还体现在两次否决了英国加入欧共体的申请。

50年代中后期,随着六国一体化深入,英国与欧洲大陆逐渐边缘化。此时的冷战已朝着缓和的方向发展,而欧洲建成没有英国参与的联盟,无疑使英国处于被排斥的尴尬处境。

七、结语

曾经庞大的帝国体系此时也面临着瓦解的危险,非殖民化浪潮愈演愈烈,美国的背信弃义使英国看到了应该回归西欧大陆寻求出路。

戴高乐拒绝英国的根本原因是防止大西洋路线进入共同体,英国成为美国的代言人打进欧洲六国,进而使共同体成为服务于美国的工具。

“英国参加共同体则是实现‘宏伟计划’的关键性的一步棋。戴高乐把英国拒之门外,正是为了挫败肯尼迪的‘宏伟计划’”。

肯尼迪1962年提出的“宏伟计划”的核心即重构欧美的大西洋合作伙伴关系,而此时的英国申请加入显然与美国不无关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他曾经装死逃命,忍辱负重,为秦国统一打下基础 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绝不是他一人的功劳,而是在他之前的...
原创 申... 战国时期的一天,韩国的国相申不害对韩昭侯说:“君上,我家大哥还是一个平头百姓。我没有求过你什么,我想...
原创 深... 维京时代: 要了解维京时代,首先是需要了解 维京 这一概念。 虽然狭义的维京人概念并不完全与斯堪的纳...
给冷门绝学的传承增添青春力量 “二八十六”“二半而一”,2200多年前古人便已总结出九九乘法口诀;“往来过费凡直千四百七十。肩水见...
原创 一... #历史开讲#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
原创 清... 捻军起义是爆发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捻军可以说是清朝最难缠的民间组织,实力不比太平军差。...
原创 唐... 李治,字为善,陇西成纪(今甘肃临洮县)人,为唐王朝第三任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9子、嫡3子,母为文...
原创 舜... 鲧是古代中国的传奇人物。 鲧的第一个传奇,是他为了治水,偷了天帝的宝贝,息壤。 说尧当皇帝的时候,天...
原创 罗... 文| 虎探古今 编辑| 虎探古今 前言 罗马军队的非凡成功有道理的。 原因1:罗马文化 罗马文化有...
原创 中... 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历史的中国,从来都不缺乏古都。北京西安南京洛阳,这些在古代曾经作为都城的城市,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