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26日夜,时节早已过了立夏和小满,山间的夜晚,到处是一片虫鸣蛙鸣,还有远处近处,随处可以听到的哗哗流水声。此时,正是五月时节,雨水丰沛的时候。这天晚上,照例天是昏沉沉的,阴云密布,仿佛随时都会迎来又一场大雨。
在这样一个没有月光没有星光的漆黑的夜,毛主席和政治部主任李富春两人,提着灯笼,正一前一后,踏着茫茫夜色,艰难穿行在川西大地的崇山峻岭间。
一路翻山越岭,一路蹚水过河,李富春一次次担心主席的身体,担心主席,因为数日行军三百里,那早已磨出血泡的双足,再也禁不住这黑夜迢迢,跋山涉水。
然而,此时的毛主席,内心早已是一片焦灼,只顾急急赶路,哪里还顾得上自己已然疲惫不堪的身体,还有脚下火辣辣的疼痛。在他的眼里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走!快走!
一颗心早已跳出了嗓子眼,毛主席恨不得足下生风,带着他即刻来到李富春口中的那个90多岁的老秀才家中。
大渡河里想行船,一只脚踩鬼门关。这句流传于大渡河两岸的民谚,在中央红军自5月2日打响强渡大渡河的战斗之后,才真正见识到它的狰狞面目。
为了这横亘在中央红军面前的巨大的渡河难题,25日夜,毛主席一夜难眠,一筹莫展。
就在毛主席百思不得出路之际,李富贵忽然一拍后脑勺,对着毛主席等人大声说道:
“几乎误了一件大事,前几天,我在此地一个镇上打听到这里有一位90多岁的老秀才,名叫宋大顺,此人曾亲眼见到当年石达开队伍在此覆灭。或许,这位老秀才能给我们指点迷津。”
一闻此言,毛主席当下眉毛一动,拿在手上的纸烟卷也忘了吸,对着李富春,急切地问道:
“能不能打听到这位老秀才的住处,我们今晚就去上门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为了表达专程请教的殷殷诚意,毛主席顾不得一身疲惫伤痛,坚持要跟着李富春一道,亲自上门拜访。
当历经长途黑夜跋涉,满脚泥泞,一身筋疲力竭的毛主席和李富春,怀着激动不已的心情,轻轻叩响深山之中一户人家木质大门叮当作响的门环时,随着门闩左右抽动,伴着老者短促的几声咳嗽,咿呀门响一声,门开处,只见一个老者,身着陈旧洁净长衫,手提油灯,须发皓白的颤巍巍站到了毛主席的面前。
还没等李富春介绍,毛主席早快走一步,上前紧紧握住了老者的一只手,搀扶着老人,一边进屋,一边向老人详细介绍着自己,介绍我们的红军队伍。
于是,在1935年5月间一个平常的夜晚,一次最容易被历史忽略的看似寻常的见面,一个隐于山野之间的90多岁的前清秀才,就着陈旧书桌上油灯昏黄的灯光,还有毛主席手指间明灭的烟火,对毛主席说出的一番话,在红军队伍生死攸关之际,最终成功保住了了两万红军。
原来,这位90多岁,名叫宋大顺的前清老秀才,早年不仅亲眼目睹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被清军围困大渡河,最终惨败覆灭的全过程,他竟还曾是太平天国队伍中的一员!
宋大顺十八岁那年,石达开的队伍来到了四川,彼时,年轻气盛的宋大顺,和同村几个年轻人经过短暂商量后,便一同加入到了太平天国的队伍中。
据史料记载,1857年6月,翼王石达开与洪秀全公开决裂。其时,二十来岁手握兵马的石达开,自认为离了洪秀全,自己照样可以只手闯出一片天地。
为了迅速开创属于自己的根据地,石达开眼光长远地盯上了遥远的天府之国四川。此后六年间,生来便极富军事才能的石达开,带领着自己不足万人的队伍,战江西、转浙江,赴湖南、入云贵,一路杀伐征战,一路招兵募马。宋大顺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加入到了太平天国队伍中。
1863年5月,32岁的石达开意欲效法刘备,率部由滇入川。此时,石达开已手握四万军马。可是,待四万大军到达位于大渡河的紫打地时,却因河水暴涨,山洪突发,无法渡河,四万人马被阻于此地长达47天之久,最终在清军的重重围剿之下,全军覆没。
这段翼王悲剧史,熟读史书的毛主席早已烂熟于心,可是,身为当年历史亲历者的宋大顺,却在这个阴云密布的夜晚,对毛主席说出了对于翼王石达开最终覆灭的悲剧命运的不一样的解读。
据老人家讲述,当年石达开的队伍初至大渡河紫打地时,河水并未暴涨,石达开当时还派了1000余人的队伍率先渡河。
可是,待这1000余人的队伍安然渡过大渡河到达对岸,且在对岸并未发现清军伏击力量时,大家以为大部队即将随后纷纷渡河而来时,石达开竟忽然又下令暂停渡河,原因竟然是怕清军搞偷袭,然后又让先前已经渡河的1000余人,再次渡河回来。
这1000余人的队伍里,就有宋大顺和他的几个同乡。
当1000余人的队伍,再次辗转回到紫打地时,宋大顺这才知道,原来要他们回来,并不是担心清军偷袭,而是因为石达开的小妾诞下一子,石达开担心此时渡河,于小妾和婴儿不利。
况且,当时在此地,清军的兵力尚未到达,于是,喜得佳儿,自为后继有人,此次入川定然大有可为的石达开大手一挥,向全军宣布暂缓渡河,他要在大渡河畔,犒赏三军,大庆三日。
三日后,大渡河两岸,山洪暴发,河水暴涨。恰在此时,清军如狼似虎,汹汹而至,前后夹击,石达开的四万人马,最终一败涂地,六年无数心血,可怜毁于一旦。
据《擒石野史》载:
“
是夜,达开妇诞一子,乃犒赏将卒,休养三日,此其败之主因也。”
而短暂加入石达开队伍的宋大顺,在这场清军数十万人前后夹击的血腥战斗中,成为从沿大渡河两岸侥幸逃脱的少数人之一。
隔着七十二年的苍茫历史,再回首当年这场惨烈至极的战斗,90余岁的宋大顺,颤抖着花白胡须,双眼湿润,一时之间,心中多少意难平。
接下来,他详细向毛主席分析了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三个重要原因,一是石达开因为喜得贵子在大渡河岸耽搁的这三天,实在是错误至极,因为错过了最佳的渡河时间。
二是石达开部队来到大渡河一带,对当地彝族百姓多有劫掠,致使百姓对太平军心生怨恨,后来彝族土司岭承恩又被清军收买,偷袭马鞍山,劫走太平军粮草,直接导致太平军陷入困境。
三是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选择在大渡河岸紫打地一带渡河。
老人口中的紫打地,就是中央红军于5月26日到达的安顺场。大渡河发源于青海,穿行于连绵高大的川西群山之中,全长一千多公里,沿路都是崇山峻岭,河道蜿蜒,险滩密布,水流湍急,安顺场是此地的唯一渡口,这也是时隔七十二年,中央红军再次来到安顺场的原因。
大渡河西接贡嘎山,东接夹金山,河宽三百多米,水深三十多米,滔滔河水流至安顺场,几乎呈直角般向东急转而去。河水在此处流速如箭,乱石嵯峨,漩涡无数。
虽然汹涌河水令人不寒而栗,然而安顺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却又是渡河的最佳地点,这才让中央红军与七十二年前的太平军一样,选择了在此处渡河。
中央红军到达大渡河时,川军刘文辉部第五旅余味儒团在安顺场至大冲一带布防,此外,安顺场北岸南岸又各有一个营驻守。在中央红军到来之前,蒋介石还下令将大渡河一带所有渡船及渡河材料全部集中于北岸销毁。
24日夜,杨得志率领红军部队率先来到安顺场,仅用20分钟的时间,就顺利歼灭驻守在此地的国民党军队,成功拿下安顺场渡口,缴获了渡船一只。不久,红军战士又相继找到两只木船。
25日上午九时许,刘伯承率领红1团开始强渡大渡河。小船载着18位先行渡河的红军战士,在岸边机枪炮手的掩护下,冒着对岸敌人的枪林弹雨,在当地富有经验的老船工的帮助下,最终成功渡河,并随即控制了对岸渡口。
然而因为船只数量太少,且容量有限,最大的一只船也只能坐40人,又因为此地水流湍急,礁石遍布,往返一次需要一个多小时。船工们昼夜不停行船,直到第二日的上午十时许,才将红1团的战士们全部渡过河去。
按照这样的渡河速度,两万中央红军要全部渡河完毕,需要用时一个多月。
可是,当此之时,国民党军的薛岳部,已经到达礼州,正昼夜行军赶往安顺场,北岸杨森部第二十军已到达金口河,只需数日,便可赶至安顺场。
蒋介石派遣的20万大军,如同乌云压城一般,黑压压从四面八方昼夜不停赶往安顺场,只为了将2万中央红军一网打尽。每一天,国民党在头顶盘旋的轰炸机,都在漫天散落传单,每一张传单上都赫然印着“红军覆灭地”的字样。
面对蒋介石攻坚攻心战的日日轮番上演,毛主席数日来愁眉不展,忧虑重重。
这夜,在宋大顺老先生昏黄的油灯下,愁眉深锁的毛主席,再次将焦灼的目光投向这位前清的老秀才,历史的见证人,长叹一声道:
“安顺场万难渡河,依老先生看来,我军该从何处渡河?还请先生指点一二。”
望着毛主席清癯的面容,紧锁的愁眉,求计若渴的目光,宋大顺不禁心下一颤。他再明白不过的知道,这是一支为穷人打天下的部队。
红军来到彝区,便与彝族头人小叶丹结盟,帮助彝族百姓翻身解放,对彝族百姓财物秋毫无犯。他还知道,仅在越西一县,受红军感召,就有上百彝族兄弟自发加入到红军战士的行列。
不帮助这样一支来自人民的部队早日脱离险境,为天下穷人打天下,还帮助谁?
带着明显激动的心情,老人颤声说道:
“沿着大渡河逆流而上到达泸定县城西,此处有一座铁索桥,名叫泸定桥,是康熙年间修建的,到达此桥,贵军便可以顺利渡河。”
听罢老先生的一席话,毛主席大喜过望,一下子站起身来,紧紧握住老人的手,无比激动地说道:
“老先生啊,谢谢您为我们红军出谋划策。您的这一计策良方,直接挽救了我们2万中央红军的性命啊!”
面对毛主席无比兴奋感激的话语,宋大顺却高兴不起来。他抬起浑浊苍老的双眸,再次望向头发凌乱,面容憔悴的毛主席,忧心忡忡地说道:
“可是,这里离泸定桥有三百多里的路程啊,现在又时间紧迫,形势紧张,你们要快速赶往那里,可是要吃一番苦头!”
听罢老先生的担忧,毛主席忽然高声笑道:
“老先生您放心,我们红军最不怕吃苦!”
来时忧虑百端,去时计策在胸。与老先生作别时,毛主席只觉脚步分外轻快。随着咿呀一声门响,毛主席和李富春一前一后走出老人家的屋舍。老人执意要把他们送到大门外。
待毛主席和李富春提着灯笼,再次走向茫茫黑夜。临别之时,老人再次朝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道:
“首长,莫要停留啊!”
七十二年前太平军的悲剧,时时浮现在老人的眼前,不思量,也难忘。如今,早已风烛残年的宋大顺,太过害怕这支人民的军队重蹈覆辙,所以在作别之时,他满腹忧心,唯恐他们重复当年石达开的悲剧。
一阵带着浓重水气的山风,从村口河湾处,悠悠吹拂到老人的鬓发间,身着洁净长衫的宋大顺,久久站在自家木门前,目不转睛看着两人提着灯笼,在漆黑的夜,越走越远。
那明亮的火光,先是一片煌煌,慢慢变成一片昏暗,接着又成了一缕微茫星光,最后与茫茫黑夜融为一体,消失在老人的视野。
匆匆回到安顺场,毛主席没有片刻耽搁,连夜召开会议,迅速制定夺取泸定桥的计划,一路红军继续留在安顺场渡河,红军主力部队立即北上夺取泸定桥。
为了防止蒋介石的军队闻讯而动,抢占泸定桥,毛主席命令杨成武带领主力部队,务必在三天之内到达泸定桥。
然而,因为山路崎岖,一路又不断遇到敌人围追堵截,杨成武带领的先头部队,第一天仅走了40公里。
因为红军行军路线变动,很快判断出红军志在泸定桥的蒋介石,火速急调川军两个旅增援泸定桥。此时,谁最先赶到并控制泸定桥,谁就掌握了制胜权。成败在此一举。
不得已,第二日,毛主席又向杨成武下达了要在一天之内赶往泸定桥的急电。接到急电那一刻,杨成武等人大惊失色:他们距离泸定桥还有240里的路程,一天之内,如何到达啊?
然而,在事关红军部队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无比震惊之后,红军战士们毅然决定丢掉辎重,只带枪支弹药,轻装上阵,孤注一掷,以无比坚强的毅力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趁着夜色,顶着大雨,不顾危险疲惫,在崎岖山路上飞快行军,最终竟以一天一夜行军240里的惊人速度,于29日早晨六点,准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是夜七时许,历经惨烈战斗,殊死搏斗,红4团最后击溃敌军,占领泸定桥。
6月2日,2万中央红军全部渡过大渡河,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大渡河畔扼杀中央红军的痴心妄想。
结语
新中国成立后,后来任职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副馆长的宋大顺的曾孙宋福刚,提及当年曾祖父为红军强渡大渡河出谋献策的那段历史时,无比敬佩,无限感慨地说道:
彝汉杂处,一线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险峻,给养困难,蒋介石称之为“绝地”!千百年来,从这里强攻通过的,除了红军,历史上再没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