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在它从兴起到灭亡的过程中,除了让人铭记的康雍乾盛世之外,其实还有一个中兴时期,历来受到史学家的赞誉。但是清朝的这个中兴时期与当时在位的皇帝却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同治皇帝是清朝的第十位皇帝,他6岁就继承了皇位,在位整整13年,亲政时间不过1年,19岁就驾崩,是他成为了清朝十二帝当中寿命最短的皇帝。从同治皇帝的这份人生履历来看,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但在他统治的13年里,清朝却实现了中兴局面。当时清朝自道光皇帝以来外部西方列强入侵、内部太平天国起义的内忧外患的局面已经基本扭转,给了清王朝难道的喘息时间。
由于同治皇帝年幼即位,不具备治国理政的能力,因此朝政大权掌握在以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势力当中,而且由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帝胤势力辅政。当时这两股势力经过辛酉政变,正处于蜜月期,这就为清王朝实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政——洋务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从1860年开始,清王朝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大臣的主持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习西方运动。
经过十余年的洋务运动,清王朝通过成立总理衙门、设立同文馆、办新式学校、派人出洋、办厂开矿、修筑铁路等措施,出现了一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清王朝进一步衰败的趋势,由此这一历史时期被人成为同治中兴,相应地年纪轻轻的同治皇帝也被美誉为中兴之主。
其实,有人认为,清王朝所谓的同治中兴只不过是慈禧太后等人的自我粉饰罢了,清朝的同治中兴与历代中兴盛世相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说到底,清朝同治中兴,是因为清王朝为避免灭亡而展开了自救,进而出现的假象而已。从清朝在甲午海战中战败,就可以看出,清朝同治中兴的泡沫有多大,历经三十多年的自救,到头来仍旧是一场美梦。各位读者,你们认为清朝的同治中兴,算得上是中兴吗?一生都没有任何作为的同治皇帝是中兴之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