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古以来帝王驭人之术都是一把最锋利的剑,完美的诠释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只能说时代不同了,每个人的角色和作用也就发生了变化。
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刘伯温最致命的失误,验证了“祸从口出”的箴言。
朱元璋曾就谁更适合出任丞相一职的问题找刘伯温谈话,言语之中暗藏试探玄机。刘伯温并非等闲之辈,但最终难免“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朱元璋故作意味深长地说出只有刘伯温能担此大任的时候。
刘伯温说道:“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此话究竟包含了怎样的深意,使得朱元璋自此之后彻底与刘伯温决裂,始终是个难解之谜。或许是朱元璋的偏见,或许是后人的误读,总之它被看成了刘伯温的催命符,为其后来的突然病故埋下了伏笔。
3、为下一代顺利掌权铺平道路
回看历史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是一个准则,打天下时能者居上,帝王尽显王者的气度和容人的大度。往往坐天下都会一大批的清洗,因为功高盖主,朱元璋可以掌控的自如但是他的儿子未必可以。历史的进程告诉我们老子不做就得就给儿子做例如(康熙捉鳌拜削三藩),都是在危亡之间。儿刘伯温之类的智者是更加提防和忌惮的。
总结:为了朱家江山永固只能为儿子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