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清军入关之时,颁布了《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强制要求汉人剃发易服。清朝一代男子的发式经历了数次演变:顺治以前为金钱鼠尾;顺治中期,开始流行猪尾;清末演变为半光头。
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在隆裕太后的“指导”下,颁布《退位诏书》,宣布退位。存在了296年(入关算起是268)的清朝宣告灭亡。清朝灭亡后,临时大总统中山向全国颁布了剪发令,要求剪去辫子,脱掉清朝服饰。于是,人们又纷纷将辫子剪掉,就连末代皇帝溥仪在退位几年后的也亲自动手剪去了自己的辫子。
那么,溥仪的辫子是在啥时候剪掉的?说起此事,不得不提一个外国人.这个外国人名叫庄士敦。溥仪退位后不愿剪掉辫子,庄士敦打了个比喻后,他立刻动手剪除。
庄士敦于1874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先后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牛津大学.他曾担任过港督的秘书,具有相当深厚的东方文化功底,对儒、释、道、墨以及中国地理、唐诗宋词均有研究。以官员兼学者身份在华工作生活了三十余年。
1918年,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决定为仍旧保留帝号,仍住在紫禁城的溥仪,挑选一位教授宪政知识和英语的老师。在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的推荐下,庄士敦受邀出任“帝师"。月薪加津贴每月700大洋。
1919年3月4日,庄士敦进入紫禁城,见到了已经退位7年的溥仪。
庄士敦朝溥仪三鞠躬,并用流利的中国话恭请圣安。接着,溥仪起身与庄士敦握手。然后,溥仪换了常服后,再向庄士敦鞠躬拜师。
庄士敦博学多才,对溥仪非常有耐心,他教授溥仪各种新知识,除向溥仪传授英语、天文、地理、算学及欧洲法制史外,更教给他绅士风度和礼仪,并向溥仪介绍国内外重大社会变革、各国的政体国情。给他看印有飞机、坦克、大炮之类的外国画报,还跟他讲化学知识.带《新青年》给溥仪看。
这些都让溥仪大为高兴,他怀着佩服的心情听从庄士敦的教诲。受庄士敦的影响,溥仪开始穿西服,戴墨镜、绅士帽,在宫中安装电话,学骑自行车,打网球,学照相,还计划将颐和园改成商场。而最让宫中震动的一件事是庄士敦劝说溥仪剪掉辫子。
溥仪退位后脑后一直留着辫子,因为他作为清朝皇帝,必须遵守祖先留辫子的传统。当时紫禁城之内的数千名太监、侍卫,脑后也都留着辫子。
溥仪退位后见宫外的人们大都剪了辫子,也曾动过剪辫之意。但他这个想法遭到老太妃和遗老遗少们强烈反对,之后,他也就听听之任之,不再提剪辫子之事。
庄士敦来到宫中后,他这个外国人说话比较直,有啥说啥。有一天,庄士敦和溥仪闲聊时无意间指着溥仪的辫子说道:“这辫子好像是一条猪尾巴似的。”庄士敦厌恶人们脑后的辫子,讥笑它像条猪尾巴。
听了庄士敦打的这个比喻后,溥仪很是尴尬,“辫子像猪尾巴”的言语深深刺激了他。
终于,经过仔细思量后,在1922年4月的一天,清逊帝溥仪下定了决心要剪掉这条代表着旧时代的辫子。
剪辫子时,溥仪传剃头太监,当太监来到后,溥仪说:“朕让你把我的这根辫子剪掉。”
不料,这个剃头太监听了这话以后面如土色,跪地道:“我哪敢剪掉皇帝的辫子啊?皇上另请别人吧。”
溥仪见太监吓得跪地不起,也就不再为难他。于是,溥仪拿起剪刀,亲手把自己脑后的辫子剪了下来。之后,他的伴读毓崇开玩笑说:“皇上,您的长辫子剪下来,可以卖给西洋妇人当假发,倒是可以赚得一笔大钱嘛!”
溥仪亲自动手剪除自己的辫子,这一下可炸了锅。太妃和遗老遗少们捶胸顿足哭天抹泪。后宫妃子们也经受不住打击而痛哭流涕,如丧考妣。
紫禁城的皇上都剪掉了辫子,宫中其他人断无存留辫子之理。几天后,紫禁城再也不是辫子的世界了,千条辫子全不见了。仅存的是几个愚忠祖训的内务府大臣和三位清朝遗老。
溥仪剪掉辫子,立马成了轰动一时的大新闻,中外媒体纷纷报道。1922年4月某一天的《申报》上赫然刊登了一条简短新闻,仅六个字:“溥仪昨剃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