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末代新尼德兰总督史岱文森没有想到的是:最终改写新尼德兰命运的并非来自印第安部落的袭击,也不是他所料想的新英格兰移民,而是来自英国本土的军事行动。
新尼德兰更名纽约
1655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占领了西属牙买加,自此牙买加成为英国维护北美殖民地利益的一块重要跳板。
而1660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的规定剑指荷兰日益繁荣的北大西洋航运活动,尤其对荷兰和北美的货物往来施以限制。放眼整个大西洋,英荷海洋竞争在这一时期明显地出现了整体性的加剧态势。1660年以后,英国开始利用各类特许公司争夺荷兰在大西洋的利益。例如,英国成立了摩洛哥公司和皇家探险者贸易公司。
1662年,皇家探险者贸易公司更是利用英国海军的船只占领了荷兰在非洲西海岸的多个贸易据点。此外,英国于1663年成立皇家渔业公司,其目的就是为了打破荷兰人对北海渔业的垄断。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家公司皆与约克公爵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当约克公爵获得查理二世的《特许状》,取得“康涅狄格河与特拉华河之间”的封地后,他随即派出搭载近2000名士兵的艘战舰驶向北美,迅速昭示他对北美领地的主权。
其一,征服新尼德兰地区是英国整体大西洋航贸布局的一部分,尤其是控制位于哈德逊河出海口的新阿姆斯特丹将极大地促进对其整个北美殖民地贸易的控制。其二,在英国人征服荷兰人建立在非洲西海岸的贸易据点的过程中,英国人逐步意识到荷兰意图将新阿姆斯特丹作为一个奴隶三角贸易的重要港口,英国人希望在利润颇丰的奴隶贸易上对荷兰人“取而代之”。
其三,在现实层面上,荷兰西印度公司在长期的殖民地冲突和《航海条例》的封锁下股价不断下跌,其北美开发进度远远滞后于英国殖民地,因此新尼德兰殖民地也难以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包围之中独善其身,已经在战略上形成易攻难守的形势。
由理查德·尼克尔斯率领的约克公爵舰队在格雷夫森德湾登陆。其中一支450人的先遣队占领了曼哈顿岛东侧一河之隔的渡口,而另一支小队则占据了斯塔顿岛,由此对新阿姆斯特丹形成了包围的犄角之势。
史岱文森最初决定与英国人决一死战,甚至亲自登上堡垒鼓舞士气,但客观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新阿姆斯特丹的兵力不足,整个城市能够调动的军队不过150人左右,弹药数量也非常有限。加之敌军从海上进攻,这使得原本为防御陆地而修建的城墙也失去了作用。
另一方面,市民对战争的反映也比较消极,人们普遍希望和平过渡,市民开始联名请愿史岱文森与英国人和谈,不要发生武装冲突,签署《联名信》达到近百人,落款签名中甚至有史岱文森的长子,新尼德兰政府最终决定开城谈判。
次日,史岱文森决定与英军代表在他的个人宅邸谈判。英国方面表示保证荷属殖民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权利”,而且强调会依据现存的政府登记情况充分保证荷兰居民的财产所有权,这些原则都体现在双方签署的《移交协定》中。
9月8日,英国殖民者正式接手了新尼德兰地区,新尼德兰殖民地易帜,更名纽约。但大多数的民居生活依旧,部分荷兰西印度公司官员及士兵乘船返回荷兰本土。次年春季,史岱文森接到命令返回荷兰本土述职,遭到西印度公司管理层不断质询和听证,甚至面临“失守新阿姆斯特丹”的罪责指控。
史岱文森为自己长达18年的殖民地管理工作辩护后,毅然返回纽约,终老于他在新尼德兰殖民地的宅邸中,再未返回荷兰本土。自1664年秋季,或许是出于新教理念的相似,以及双方社会习俗的相互认同,英国接管的荷兰殖民地依旧有序运转,没有发生明显的恶性冲突事件。
纽约政府对荷兰裔居民政策非常灵活,除了效忠英王的宣言和正常的税费缴纳以外,纽约的居民都享受到了个人财产的充分保护。三年内,各地方新尼德兰官员、地方法规、税率都保持不变。官方依旧允许荷兰语的通行,很多节日习俗和宗教仪式也获得了保留。
1665年,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战争主要围绕大西洋的贸易控制权展开,英荷双方互有胜负。战争期间,英国对依赖于外贸的荷兰本土实行海岸封锁政策,并烧毁了大量的荷兰商船。
荷兰虽然在殖民地遭遇战中获得了数次惨烈的胜利,但战争转折发生在1667年,荷兰海军直接攻入泰晤士河,炸毁多艘英国战舰,并掠走了“皇家查理斯号”,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心理上对英国人形成了巨大冲击。
同年7月3日,英荷双方最终相互妥协,签署《布雷达条约》,而纽约的命运也就此尘埃落定。根据条约规定,荷兰割让纽约给英国,但保留了美洲的其余荷属殖民地。同时,《航海条例》获得了诸多有利于荷兰的修改,英国准许荷兰船只运输英属殖民地商品到英国本土和莱茵河地区。
1673年,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双方签订《威斯敏斯特条约》,再次以文件形式将“新尼德兰殖民地”割让给英国,但同时获得苏里南地区的殖民地权益。
由此不难看出,荷兰以新阿姆斯特丹既成事实的主权移交作为筹码,换取了英国对其加勒比海和南美殖民地利益的承认和大西洋整体的宽松贸易环境。荷兰人自此完全退出了北美地区的殖民地争夺,开始关注海运业务,西印度公司随后也将自己的业务转向利润更可观的热带种植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