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车裂之刑,根本原因在于他功高震主。在古代皇族中,皇室成员往往难以脱离“出头鸟”的命运。从秦孝公时期开始,秦王对皇族的重视便日渐薄弱。
从孝公的生前行为来看,一方面,他全力支持商鞅的变法,力排众议,展现了对商鞅的信任;另一方面,他又始终把商鞅推到变法和执法的最前线,让商鞅与士族、太子、太傅等产生直接冲突,最终矛盾几乎全部集中在商鞅身上。
其实,秦孝公清楚,自己死后,商鞅注定难以长久生存。因为在他去世之后,商鞅承受了太多矛盾,尽管孝公在生前做了不少努力,包括缓和商鞅与太子之间的关系,但商鞅的命运已注定。为了秦国的长远利益,继位后的秦惠文王除去商鞅,实际上是有益无害的。首先,这能帮助那些在变法中受挫的贵族出一口气,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能提高惠文王的声望。其次,商鞅的变法已完成,他已经失去了原本的价值,且作为德高望重的老臣,商鞅对年轻的秦惠文王来说难以驾驭。因此,商鞅的悲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秦惠文王利用这一机会除掉了商鞅,同时震慑了其他老臣。
还有一种说法是,孝公临终前曾给予商鞅一万精锐铁骑,而商鞅出于对秦国安危的考虑,主动交出了这支部队。他在推荐司马错和樗里疾两位大才后,慷慨赴死,确保了秦国的稳定。
如果商鞅不死,年轻的秦王可能会处于商鞅与老臣之间的巨大压力之下,这让秦惠文王很难全力以赴。商鞅的功绩过大,秦惠文王内心深处对他产生了忌惮,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