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山里,马头岩茶农陈师傅正将刚采下的肉桂鲜叶装进标有编号的竹篓——这篓茶叶将全程由他手工制作,从萎凋到焙火,每道工序都对应着百匠溯源“三同纯料标准”的记录档案。曾经,他的手艺只被周边茶商知晓;如今,通过百匠溯源搭建的平台,他的名字与制茶故事随着茶叶走向全国,成了消费者口中“靠谱的陈师傅”。这背后,是百匠溯源用“三同标准”锚定纯料根基,以茶农IP激活价值,靠平台力量打通产销链路的深耕之路。
三同标准:给百匠溯源纯料岩茶立规矩
“纯料不是随便说说,得有实打实的标准。”创始人郭煌常说的这句话,正是百匠溯源纯料茶破局行业乱象的关键。在岩茶市场充斥“模糊纯料”的当年,百匠溯源率先提出“同一山头、同一品种、同一茶匠”的三同标准,从源头为纯料岩茶下了定义。
同一山头,意味着茶叶原料必须来自划定的核心产区地块。比如慧苑坑的老丛水仙,只能采自坑内百年以上树龄的水仙茶园,地界以山场天然岩石为界,绝不容许混入周边山场的鲜叶。同一品种,要求从鲜叶采摘到成品全程保持单一品种特性,像肉桂就是纯粹的肉桂树种,绝不以其他品种拼配来模仿“独特风味”。而同一茶匠,则是让熟悉该山场特性的本地茶匠全程主导制作,陈师傅做了三十年马头岩肉桂,他最清楚如何通过“走水”工艺激发这里肉桂的辛锐香气,这样的手艺连贯性,是标准化生产无法替代的。
为了让“三同”落地,百匠溯源纯料茶用三年时间为几十个核心山场建立专属档案:每个山头划定明确的地理范围,由茶农组成的“山场守护队”共同监督;每种品种登记在册,从育苗到成茶全程跟踪;每位合作茶匠都经过工艺考核,确保能精准把控对应品种的风味特质。这套标准看似严苛,却让茶农们逐渐尝到甜头——符合“三同”的茶叶收购价高出普通茶叶20%,陈师傅算过一笔账:“以前混着做,一年卖不了几批高价;现在按标准来,反而更省心,收入还稳了。”
百匠溯源系统:让“三同”看得见
“这茶真是牛栏坑的?谁做的?”面对消费者的疑问,百匠溯源的答案藏在包装上的溯源码里。不同于行业内模糊的“产区溯源”,百匠溯源的溯源系统牢牢围绕“三同标准”设计,让每个环节都能对应到具体的山头、品种和茶匠。
扫码进入系统,首先看到的是“山头信息”:清晰标注茶叶来自哪个山场的,接着是“品种档案”:从茶树修剪到鲜叶采摘,都有对应品种的特征描述,比如肉桂的叶片形态、叶脉分布等,让消费者直观了解品种纯度。最后是“茶匠日志”:记录着制茶匠人的姓名、从业年限,以及他针对这款茶的工艺细节——比如陈师傅制作的马头岩肉桂,日志里会写清“中火焙制,三次走水”,这些都是他几十年积累的独门经验。
这套系统的诞生,源于创始人郭煌对“信任”的执念。他带着团队走访茶农时发现,老茶农们虽然说不出复杂的理论,但手上的功夫实打实:“肖师傅炒水仙时,火温总比别人低5度,他说这样能保住枞香;陈师傅揉捻肉桂,力道轻重全凭手感,出来的条索就是匀整。”这些手艺值得被看见,更值得被信任。如今,茶农们会主动在系统里更新制作进度,陈师傅说:“客户扫码看到是我做的,就会多买两泡,这比啥广告都管用。”
茶农IP:让手艺变成“活招牌”
“以前卖茶只说‘这是好茶’,现在能说‘这是我做的好茶’。”这句话茶农的心声。在百匠溯源的茶农IP计划推动下,像陈师傅这样的普通茶农,正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自家茶叶的最佳代言人。
百匠溯源的茶农IP打造,从来不搞“网红包装”,而是聚焦“真实手艺”。团队会给每位合作茶农拍摄“匠人档案”:王师傅擅长老丛水仙的“低温慢焙”,用手背试温的专注神情打动了无数人;吴大叔种茶时坚持“人工除草”,镜头记录下他弯腰在茶园里忙碌的身影。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内容,被整理成图文故事,印在茶叶包装上,同步在平台公众号。
平台搭建:打通从山场到茶杯的路
“以前茶农找销路难,消费者找好茶也难,我们就做中间的桥。”郭煌这样定义百匠溯源纯料茶的平台价值。这个平台不只是简单的销售渠道,而是围绕“三同标准”和“茶农IP”构建的生态系统。
在供应端,平台与200多位核心产区茶农签订直供协议,按“三同标准”收茶,省去中间商加价,让茶农能赚到合理利润。同时,平台开发了专门的茶农管理系统,茶农可以在上面查看订单、更新制作进度,甚至能收到消费者的反馈——比如有客户说“这次的水仙火功稍轻”,茶农下次就能针对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