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戚里带崇墉,炊金馔玉待鸣钟。
中华文明从出现到现在,就和“农耕文化”脱离不了关系。就拿早期的“男耕女织”来说,它不仅是指早期的劳动分子,也是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根据现有的谷物化石来看,河姆渡时期就有了这样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各种表现形式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文化类型。
从根本的角度出发,农耕文明决定了汉族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欧洲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生产方式渐渐地发生了改变,农业生产不再是我们生活的主流。这不禁让人疑惑,农耕文化就这样消失了吗?
细究之后才发现,这个技能已经被我国人民演绎到了国外。比如之前就有十万左右的中国来到非洲种起了韭菜,再一次上演农耕文明的奇迹。可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人为何到现在还没有回国?最初看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溯古君一脸疑惑,原来这和“非洲女人”脱不了关系。
非洲现状
看到“非洲”这两个字,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都是“穷”。事实却远不止人们所想的这样简单,这和他们的本性有着很大的联系。记得之前看过一组关于非洲的照片,许多小孩都被饿成了“皮包骨头”。不仅生活看不到希望,因为就算你劳作也会深受饥饿、干旱灾荒的困扰。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能过一天是一天”。溯古君有一个在非洲工作的朋友,他说当地的小孩见到他们就是伸手要钱或者要吃的。可能你会疑惑,如此贫穷的地方,他们过去是做什么?带领当地人民耕种农作物,比如玉米等等,因为土地真的很肥沃。
他们之所以这样贫穷,和自身有着很大的联系。我们可以确定一点,大多数农作物都适合在这里生长,他们只是不劳作。指望随便挖个坑把种子丢进去,这样还能?如果是这样,那我们中国人岂不是发了?这样一来,为啥会有10万人到非洲种韭菜也不奇怪了。
拒绝归国
为了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当地有关人员做出了众多努力,比如请中国人过去指导帮忙。当我国有关人员到达以后,非洲许多人的习惯都得到了改变。既然把技术交给了他们,那这些国人是不是应该回国?可现实和人们所想的恰恰想法,因为这里穷,所以他们爱上了这里。
非洲不仅仅是经济落后,是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科技、教育等等,甚至都不如清朝时期的样子。因为在这里扎根时间比较长,他们渐渐打通了人际关系,有的还娶到了心仪的老婆。不过地区比较落后,所以他们花费了很小的代价,根本没有什么天价的彩礼和车房之类。
另外这些人带来的技术,在中国不过是最基础的东西,可在非洲却成了先进的东西。如果干得比较好,甚至有可能被封为“非洲酋长”,拥有很高的威望。你以为这只是一个名号?一夫多妻制难道是摆设?加上非洲女性性格比较温和,这也不难理解他们二十年了为何不回国。
写在最后
在溯古君看来,中国人有着很强烈的“归属感”。因为人们渴望在一段关系或一个群体中作为真实的自己受到肯定和重视,非洲恰恰给了他们这样的感受,这对个人来讲必然是件好事。
不过说来着实有点羡慕,房子车子彩礼根本不需要发愁。用最基础的工作就可以换来别人拼搏几十年才能换来的东西,那他们又有什么理由拒绝?留在非洲必然是情理之中。
我是溯古君,感谢您的阅读。